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罗姆巴赫是在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的批判基础上找到自身的道路,即“结构现象学”。“结构存在论”不再囿于仅仅讨论人的缘在,而是放眼一切生存形式,关注人、自然和世界的共创性;对“生成”和“过程”的重视,取代了旧哲学传统中对实体和体系的静态关注。他致力于“将发生现象学、历史思维和存在思维转变为一种包罗万象的结构发生”(B.Waldenfelds),并将兴趣延伸到艺术、人类学、宗教学和多元文化讨论等领域。由此衍生的基本哲学,境象哲学,密释学,结构人类学以及对话等概念成为其思想体系的主干。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黑格尔哲学导论问题的讨论一般是围绕精神现象学与哲学全书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至今尚未达成共识。随着耶拿文献群考据工作的完成,对此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面向。黑格尔在1801—1802年《哲学导论》和《逻辑学与形而上学》两部讲义中,首次提出哲学导论之必要性问题,并把导论任务落实在逻辑学中,直至1805—1806年关于现象学的构思才打断了这一做法。本文将研究起点回溯到黑格尔耶拿手稿中的最初导论立场,阐明哲学导论由逻辑学向现象学转变的合法性与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个看待哲学全书与精神现象学之间体系关联性的开放性视角。  相似文献   

3.
廖钦彬 《现代哲学》2017,(4):106-114
京都学派创始人西田几多郎(Nishida Kitaro,1870-1945)批判欧洲哲学的心物、主客二元论,提出心物、主客未分的"纯粹经验"与"绝对无的场所"论述,为该学派哲学建基。而批判式继承西田哲学的田边元(Tanabe Hajime,1885-1962)于1922-1924年留德期间,从学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两者哲学的批判,成为田边哲学体系形成与转变(从战前的"种的逻辑"到战后的"忏悔道哲学"、"死的哲学")的其中一个参考点。田边在批判胡塞尔的纯粹意识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现象学(即存在哲学)后,提出异于两者的新哲学形态,即"绝对无即爱"的实践哲学。此种欧洲哲学与日本哲学,特别是现象学与京都学派哲学的交渉史,是审视近现代东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主轴。从这种交渉史的视野来阐明田边哲学的形成及发展,不仅能够对目前的田边哲学研究或日本哲学研究提供一种新方向,而且能为当代现象学研究或对现象学的批判性研究提供一些可以参考和比较的资源。  相似文献   

4.
萧净宇 《世界哲学》2017,(4):117-122
20世纪初,世界语言哲学发生着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哲学,诠释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中形成的。施佩特作为这一语言哲学现象在俄国的代表,不仅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而且把该现象学与诠释学结合起来,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诠释学-现象学。该学说根植于胡塞尔现象学,深受狄尔泰诠释学影响,亦有着洪堡语言哲学、斯拉夫派和莫斯科形而上学学派的思想印迹。施佩特对俄国语言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发展和对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越了20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们的研究,开创了俄国语言哲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尹兆坤 《哲学研究》2023,(10):96-105
现象学在开端时期就要求成为第一哲学,并且这种要求也贯穿于整个现象学运动,是现象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胡塞尔的直观原则、海德格尔的存在原则、马里翁的被给予性原则、费加尔的空间性原则,都是对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的争论之表现。其最新表现是马里翁与费加尔对于现象学最终原则的争执。本文以被给予性与空间性为参照,考察两人的理论中何者可以作为现象学上的最终原则;或者不存在最终原则,高于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之现实性的,是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李鹏 《学海》2006,2(1):137-142
马克思哲学与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的思辨现象学思想的互释表明:思辨现象学有一种自我超越和回归实践的倾向,但在现实意义上却没有实现这种指归;思辨现象学在纲领、直观、世界、实践等方面脱离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学理式地指向哲学逻辑的根据;而马克思哲学则通过实践还原与实践直观对哲学逻辑的前提发问的根本转换而扬弃了思辨现象学的缺陷,赋予现象学以现实的存在学和历史学的纬度,确立了一种逻辑在先意义上的、具有本真“同一性”的科学实践现象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高源厚 《世界哲学》2012,(1):103-109
奥尔特加是20世纪德语世界之外,较早接触并传播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家。在其哲学核心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胡塞尔现象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借助现象学的"直观"、"意向性"等观念,奥尔特加得以形成独具风貌的"生活理性"哲学:以"人的生活"作为根本实在,着力展现生活的合理性和理性的生活性。但由于奥尔特加自身的基本思想旨趣,使得他在判定了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论倾向后,注定与其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8.
尼采反科学吗?尼采那里有一门科学吗?若有,是何种科学?这是在尼采研究领域颇多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清理尼采的科学批判,特别是前期尼采对以苏格拉底主义为标识的科学乐观主义(理论文化)传统的揭示,中期尼采主要在《快乐的科学》中形成的科学新理解,以及后期尼采对于"作为谎言的科学"的批判。本文认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尼采的科学批判始终致力于揭示欧洲科学或欧洲知识理想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基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朗佩特对"尼采语文学"的重构,指出尼采中期和晚期哲学的现象学倾向,认为尼采在哲学批判、意识分析、个体言说等方面的思想努力,足以构成一种"尼采现象学"。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将他的超越论的现象学哲学称作"第一哲学",强调它是一种由最终根源奠立的普通科学的开端和基础,它正是要研究那些最初的、自身包含一切存在与真理之起源的东西,即超越论的主观性.一切真正的科学都必须从这种科学中寻求它们的全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它们的一切方法的、一切其他原则的最后来源.胡塞尔通过对哲学史的考察表明,这一思想也是贯穿于数千年哲学史中的统一动机,并且已在历史上取得了值得重视的成就.胡塞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正是要揭示这种超越论主观性的领域.他称这种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反思方法,是彻底的纯粹的对自身的思考,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态度的"非自然的"态度.但是胡塞尔在这里提供的不仅是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而且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有关现象学还原的"现象学",即现象学还原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对西方现代现象学的研究,业已成为国内乃至海外华人哲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现象学作为现代西方众多人本主义哲学的奠基性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象学推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方法,即对事物的直接把握而非间接把握的所谓直觉式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与强调单刀直入和易简功夫的中国传统思维方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先验哲学的交互主体性转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本世纪,语言哲学对古典心智哲学的批评常常被理解为哲学范式一个不可逆的决定性转向,即从主体哲学转向了交互主体性哲学。这一转向在阿佩尔和哈贝马斯的著作中不断得到认同。因此,阿佩尔鲜明地倡导先验哲学向交互主体性哲学的转折。不是单个的、自我-意识自我,而是语言共同体,即交互主体性,才应被看作为基本的先验框架。阿佩尔和哈贝马斯都认为,哲学范式的这一转变对现象学提出了一个决定性的挑战,并且,从他们的立场出发,讨论的结果经常是否定性的。他们把胡塞尔的现象学看成是古典主体哲学最后一次也许是最有力的尝试,并竭力揭示其唯我论的荒谬和困境,希望借此来显示他们自己的倾向的合理性。简而言之,他们声称,胡塞尔所运用的真理和意义概念无视其内在的交互主体性特征;胡塞尔的理论不能解释那种表征交互主体性的特定的主体-主体的对称性关联,它完全受制于一种唯我论的、定位于主体-客体的意向性概念;并且最后,胡塞尔自主的主体性概念也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自我-意识和个体性远非自我一般(sui generis),而只是那个更为基础的社会化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文章围绕现象学能否作为第一哲学这一热点问题,展现了多米尼克·雅尼科、马克·里希尔与让-吕克·马里翁之间的争论.雅尼科忠实于现象学还原的观念,反思它具体给予我们的意义关联,坚决反对将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而提倡一种极简主义的现象学.马里翁则从尝试设置对现象的范畴分析之基础出发,进一步澄清现象学的偶然性的特异性,在现象学的意义上使另一种第一哲学的轮廓清晰可见.但是,马里翁的给予现象学暗示着只有一种把握凭自身出现和显示的现象的可能方式,这是为里希尔所不能赞同的,里希尔自发的意义构成的现象学在此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3.
我很不情愿把你所提的问题①中所包含的危机符号戏剧化。相反,请让我在本世纪初的一个哲学本和我们当下的忧思之间展开一种比较。《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之第一卷,是胡塞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年出版的,也是他生前所发表这部巨的惟一一卷。这部巨从一问世就让他的追随不胜困惑。  相似文献   

14.
韩连庆 《哲学研究》2012,(10):97-103,129
<正>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对现象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黑尔德(K.Held)认为,如今在哲学世界中许多地方都在讨论意向性的概念,例如语言分析和认知主义。"现象学不仅是在诠释最宽泛的理论行为时才依据意向概念,而且也可以借助于这个概念而将更多的哲学清晰性引入实践和伦理的领域"。(黑尔德,第74页)但是,由于意向性作为一个哲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介绍由唐·伊德所开创的后现象学的成长历程、后现象学的主要问题域以及后现象学在当前的最新拓展,试图对后现象学有一个总体把握,为推进国内学界对于后现象学的关注和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后现象学的形成与唐.伊德及其组建的技术科学研究小组紧密联系在一起。后现象学最初登场是出于对分析哲学的反叛,因为分析哲学将一切现象都语言化;同时也与胡塞尔的先验主义现象学拉开距离,因为胡塞尔过于强调空洞的先验自我。后现象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用主义和现象学相结合的产物,并将它运用于科学研究领域,经验转向是其思想的核心。唐.伊德的后现象学在当前有许多追随者,他们将后现象学扩展进医学、经济学、天文学等领域。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后现象学运动正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6.
谢林哲学的中间时期是一个仍然有待研究的领域,这里以《斯图加特内部讲课》为研究对象,指出其中那较少受到关注的“精神”哲学构想所展现的中间时期的过渡特点,但又并不因为带有过渡特点而不具备重要的哲学意义.谢林的“精神”哲学构想把“可数的精神”世界看成一个实有的存在领域,在《自由论文》的基础上对精神概念作更细致论证,用“心灵”指称精神里面的自然的东西.谢林的这种精神概念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构成鲜明反差,丰富了德国唯心论的“星丛”特点.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对传统身-心问题的系统回应,而重塑秩序的任务吁求刷新相应的哲学策略与方法。在现象学语境下,这一关于秩序想象的哲学调节呈现出一条明显的脉络:从胡塞尔力图对意识活动与意识对象之间“切中”关系的阐明,系统化为海德格尔对日常经验之“形式指引”的存在论分析,并在梅洛-庞蒂那里深化为对“诞生状态”的结构-知觉秩序的详细刻画。重要之处在于,贯穿于现象学秩序想象的一个核心操作在于对标识为“开端”的秩序形式给予哲学的检视与规定。  相似文献   

18.
《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下简称《观念》)被公认为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奠基之作。但是,胡塞尔并未将《观念》放置于他本人在1907—1911年间获得的双重意向性的基础之上,致使他对先验现象学的首次系统展示中潜藏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这种在内时间  相似文献   

19.
陆杰荣 《哲学研究》2012,(10):124-126
<正>哲学从其内在的"纯朴"或"原初"规定来看,可以视为以特有的致思取向和反思方式,对纳入哲学精神领域的"事情"之规定给予一种整体性的全方位的把握。这意味着哲学的思考方式本身与其它理解世界的方式相比,具有着进入"事情"本身的独特路径以及处理"事情"的特有方式;这也意味着对现象学启点的挖掘,内在地蕴含着某种"纯粹(真实的)"和"朴素(原初的)"的理解。如果说,早期古希腊哲学将理解"事情"的方式视为具有先在本体论特征,这一哲学类型的主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在他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一书中,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哲学思潮概括为四个:分析哲学、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属于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理论领域,或者说是“社会理论”领域;而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则是一种涉及本体论、认识论等形而上学诸问题的理论领域,哈贝马斯称之为“纯粹哲学”领域。显然,马克思的思想构成了社会理论领域的最重要的理论资源,在这个领域,要绕开马克思是不可能产生好的理论的。然而,在所谓“纯粹哲学”领域,我们却几乎看不到马克思的身影,或者说马克思基本上“不在场”。这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