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玛:十三,13). —他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事。(谷:四,2) —天国的奥秘,是给你们知道的;对其余的人,就用比喻。(路:八,10) 比喻一字来自拉丁语Parobola,是一种简短的小故事,用以阐述道德或宗教的真理。《辞海》对比喻有如此解释:“修辞学名词,比喻亦作譬喻,借彼喻此,所以曲达事理。增强文势者也,如孟子梁惠王‘犹缘木而求鱼也’皆是。”因此我们可以说,圣经中的比喻是一种简单易懂的小故事,对当年缺少教育及知识的平民百姓,耶稣用以解释较高深的信仰事理。  相似文献   

2.
比喻的艺术     
比喻(或称譬喻),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传统修辞手法.在生活的语言里它丰富多采,表现于文学创作更是千姿百态.《诗>、《骚》注重比兴自不待言,后世历代优秀文学作品,巧比妙喻更是层出不迭.仿佛漫步山林,行迹所至,到处都可以看到美丽的花朵;依稀秋夜仰首天空,目光所及,随时都可以望见繁星闪烁.  相似文献   

3.
三、《古兰经》中比喻的特色(一)目的明确众所周知 ,《古兰经》是一部欲将人类“从重重黑暗中引入光明”(14 :1)的辉煌典籍 ,其根本精髓是劝戒人类走“正路” ,而《古兰经》中的比喻的明确的目的性与其相一致。《古兰经》云 :真主的确不嫌以蚊子或更小的事物设任何譬喻 ;信道者 ,都知道那是从他们的主降示的真理 ;不信道者 ,却说 :“真主设这个譬喻的宗旨是什么?”他以譬喻使许多人入迷途 ,也以譬喻使许多人上正路 ;但除悖逆者外 ,他不以譬喻使人入迷途(2:26)在这《古兰经》里 ,我确已为众人阐述了各种比喻 ,人是争辩最多的(…  相似文献   

4.
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玛:十三,13) 他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事。(谷:四,2) 天国的奥秘,是给你们知道的;对其余的人,就用比喻。(路:八,10) 比喻一字来自拉丁语Parobola,是一种简短的小故事。用以简述道德或宗教的真理。《辞海》对比喻有如此解释。辞修学名词,比喻亦作譬喻,  相似文献   

5.
读了《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载本刊1985年第4期)之后,想到比喻的运用,还可以从比喻的构成本身进行剖析,所以写成本文。比喻的运用的优劣,和一个比喻本身是否新鲜、通俗以至是否适应语体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要谈的另外的两个因素,一是比喻的运用的优劣和比喻的相似点的关系,二是比喻的运用的优劣和比喻之外的词语的照  相似文献   

6.
一、艺术定义在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两个类型 20世纪后半期西方有一些实证主义传统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极端地认为,艺术是开放的,因而不可定义。莫里斯·韦茨就‘声称’‘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任何封闭的艺术定义都将使艺术创造成为不再可能” (转引自拉马克,第43页)。他的意思是说:“并没有一种认识的标准可以构成(艺术定义)必要和充分条件。因为在我们断言某种东西是艺术作品之时,可以拒绝承认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甚至认为艺术作品必须是件人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修辞学、美学、文艺学上所讲的“悖论”一词借自逻辑学,逻辑悖论以表面的逻辑矛盾的形式映射人类认识发展中的某种辩证特征,当某一理论或语言系统试图以自己的规律和方法无条件地绝对地解释或表述任何对象时,就会产生思维层次之间的缠绕,于是悖论应运而生。 文学理论和修辞理论中讲的“悖论语言”,与哲学或数理逻辑上讲的悖论都有较大出入。文学理论和修辞理论中讲的悖论之“悖”,往往只体现在语表(语言表层结构、表层意思)上,而不是体现在命题上,文学作品中的悖论语言,很像立体交叉桥,构成多层次车道,有的语义、语旨向东,有的语义、语旨向西,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交错。  相似文献   

8.
论伦理命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伦理学在有意无意之间坚持了伦理命题没有“描述性”意义的教条。从“意义单位”理论出发 ,一个语言单位 (语词、语句或话语 )的意义 ,内在于它与同类单位发生联系而构成更高层次语言单位的能力 ,因此 ,一个有意义的纯伦理命题应该是一个“实质蕴涵”的复合命题 ,即“‘应该A’蕴涵‘应该B’”。  相似文献   

9.
姚永抗同志在他的《要全面理解“一分为二”》一文中,(見《光明日报》1964年6月12日)针对我的文章:《“合二而一”不是辯证法》,提出要全面理解“一分为二”。在姚永抗同志看来,艾恒武、林青山同志的观点不够全面,而項晴同志的文章更不全面。姚永抗同志在以不要完全否定“合二而一”命题为借口,提出了他的所謂“全面”的理解。姚永抗同志认为,“企图用‘合二而一’来代替或补充‘一分为二’的做法,是对‘一分为二’片面理解的表现”(指艾恒武、林青山二同志的观点),但“以‘不是辯证法’来籠統地加以否定也是不对的”。姚永抗同志的“全面”理解认为,“‘合二而一’也可以理解为矛盾的同一性的一个侧面——对立統一规律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因此,‘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不能說是根本对立或‘针锋相对’的。如果有对立,也只是部分与整体的对立,艾林二位提出‘合二而一’的思想不能被当作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而只是对‘一分为二’作了片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这本书是作者的演讲集,其第一卷出版于1961年,书名是《作为行为者的自我》。在该书里麦克缪雷教授提出了人格主义的本体论,其中主要范畴是‘自我’而不是‘实体’或‘过程’,并且提出了一种置于‘我做’而不是‘我思’之上的行为主义的认识论。在现在所出版的这本第二辑里,作者解释道,“人是由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我’只作为‘你和  相似文献   

11.
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江苏函授辅导站编写的《逻辑通俗教程》在谈到同一概念时写道:“在汉语中常常用‘……就是……’、‘……即……’等表达同一概念(着重号是笔者加的,下同),有时,在文章里还采用复指成分的形式表达同一概念。例如:  相似文献   

12.
韩兵 《学海》2003,(4):198-200
在“汗牛充栋”的文献基础上研究地区工业化 ,如同学习经济学理论一样 ,需要深入系统地研读名家精品 ,借用我国著名经济学者汪丁丁的话说 ,“最好读原典 ,即‘masterpiece’(大师级作品 )。一般经济学家的作品只可称做‘原作’而非‘原典’”。因为名家精品在视野、领悟、贯通、确切和适用等诸多方面 ,确非一般经济学家可比。据此 ,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博兰尼所称道的大师们思考问题时的“支援意识”(tacitknowledge) ,而且可以获得“巨人的肩膀”。  相似文献   

13.
比喻的运用     
比喻是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修辞方式。因为一个好的比喻,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鲜明的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但遗憾的是,在我们报刊登载的文章中,还经常出现一些比喻不当的毛病,这不仅影响了正确思想的表达,而且还损害了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下面我们对一些比喻病例略加分析。一、比得不贴切比喻的本阼和喻体一定要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但又要有一点或几点相似,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关系。这是比喻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一般来说,运用同类的两个事物打比方,这样的病例不太多,关键出在相似点上。有的两个事物根本不存在相似点,作者用“象”、  相似文献   

14.
“形式”蒙宠于现代西方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 ,乃是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事件。 2 0世纪伊始 ,当索绪尔称说“语言是形式 ,而不是实质”时 ,胡塞尔已经提出了“对象在认识中构造(诚然是‘形式’意味的‘构造’——引者 )自身”的命题 ,而弗莱和贝尔借着对绘画的研究也曾如是断言 :艺术品的通性只在于其“有意味的形式”,审美原不过是“一种对准了形式的感情”。弗莱和贝尔是专就造型艺术发论的 ,然而这别开生面的话题自始就同一个深广得多的审美时潮牵连着 ;索绪尔和胡塞尔甚至从未留下切近于审美或艺术的文字 ,但他们的相系于“形式”、“构造”…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和科技文化的不断提高,作为这种变化反映的语言会不断丰富和复杂,涌现了一大批新的词语。不少新词生动形象,产生了强烈的修辞效果。现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的新词为例加以说明。一、比喻一些新词运用了常见的比喻修辞手法,如“大锅饭”原义是供大多数人食用的一种伙食;借此比喻不管工作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平均主义的社会现象。“红眼病”本来指一  相似文献   

16.
R.E.帕尔默在他著的《解释学》一书中写道:“当然,现代神学的论著中也常用解释学一词(hermeneutics),不过一般拼法是没有‘s’而是‘hermeneutic’”。《简编牛津字典》把“解释学”定义为“解释的、尤其是对圣经解释的艺术或科学。一般是把它和注释或举例说明区别开来的。”《天主教百科全书》(1910)卷七写得更明确:“习惯上解释学仅仅指圣经的注释的科学,即仅仅指收集正确解释圣经所应遵循的种种规则的学问。所以,注释与解释学,正如语言与语法、推理与逻辑,其关系是一样的。”很明显,这些定义说明,解释学研究解释的方法而不研究解释本身。然而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却与此正相  相似文献   

17.
张存信 《天风》2014,(4):42-42
当年耶稣在世传道时,为使听众明白易懂,曾用了大量比喻,“芥菜种比喻”为其中之一。近年,人们从不同角度诠释圣经中此比喻之意义。但某些高论,笔者未敢苟同。如“由于骄傲,长得特别大的芥菜‘且成了树’。菜成树,就是脱化变质,从蔬菜纤维转变成为木质纤维……‘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又如芥菜“‘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他的枝上’,天上的飞鸟就是魔鬼”等,这样的解释让读经者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18.
一般说来,能够做到音节搭配匀称和谐,语音舒缓自然,语句就流畅了。语言流畅,是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行文如顺畅的流水,毫无阻塞,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流畅要以通顺为基础,所以有人把通顺和流畅合起来称作“顺畅”。但是通顺和流畅是有区别的:通顺,主要是语言的意义和结构方面的事;而流畅,则主要是语音方面的事。要做到流畅,得利用民族语言的语音现象行进修辞。我们汉语中可以用来修辞  相似文献   

19.
“凡”、“凡是”的词性,颇多争议,给中学语法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语法知识短文中认为“凡是”是副词。(P 264)邢福义(1981)认为“‘凡’常常和‘是’结合成‘凡是’。‘凡是’相当于‘凡’,也是个表统指的数量代词。”黄伯荣、廖序东(1985 P 328下文凡注页码的均见黄著)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认为:“‘每、各、某、另、别、凡、本、其他、其余’也都是指示代词。”朱德熙(1984)认为:“‘光、就、单、凡’一类副词直接在名词前头出现的句子应该看成是省略了‘是’的紧缩形式。”宋秀令(1979)认为:“凡是……就(都)”是关联词语,同“只有……才”、“无论……都”一样,  相似文献   

20.
为怀念任继愈先生创建“中国无神论学会”和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的重大成就,我们重发任继愈先生于1979年发表于《哲学研究》第四期的《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而奋斗》一文。该文曾被指责在批判四人帮问题上不是在比喻、借用的意义上使用“宗教”这个词,而是把个人崇拜“真的看成是一种新的宗教”。指责该文“提出用‘批判宗教神学’、‘大力宣传无神论’来‘扫除宗教’的口号也同样是荒唐”。随着此文的被指责,无神论宣传也就陷入困境,从那时算起。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来,有神论、无神论双方的或经验或教训都是可以总结、也应该总结的。而要总结,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开始。关于这篇文章,我们在这里要说的仅仅是两句话:第一,该文明确指出:林彪、四人帮“不是宗教徒和神学家,也没有公开宣传宗教神学”。第二,该文主张批判宗教神学,大力宣传无神论是真的,但并没有主张“扫除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