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玛:十三,13) 他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事。(谷:四,2) 天国的奥秘,是给你们知道的;对其余的人,就用比喻。(路:八,10) 比喻一字来自拉丁语Parobola,是一种简短的小故事。用以简述道德或宗教的真理。《辞海》对比喻有如此解释。辞修学名词,比喻亦作譬喻,  相似文献   

2.
麦子与稗子     
陈志华 《天风》2013,(5):49-49
比喻是耶稣布道中最为常用的手法,透过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案例,阐明天国深奥的道理。"比喻常能引起听众发现真理的兴趣,同时向那些懒惰、顽固的人隐藏真理,使他们看不见,对于诚心寻求的人,真理就变得明显清楚了。"同时,耶稣常有对比喻进行解释的习惯,让门徒一听便明白其中的真意。如《马太福音》中撒种的比喻,耶稣用六节经文说完比喻(参太13:3—8),同样用了六节经文解释比喻(参13:18—23)。  相似文献   

3.
语文知识教学,要讲修辞;讲修辞,要讲比喻;讲比喻,要区分本体和喻体。然而,下面这两个例句该如何分析它们的本体和喻体? ①这一天,我象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②这些小钟儿状的花朵,一簇簇迎风摇曳,使人就象听到了大地回春的玲玲玲的钟声似的。(秦牧《花城》) 人怎么能飞翔呢?花朵摇曳,怎么能使人象听到了钟声呢?看起来好象不合事理,也与事理不合。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再看下面的例句:  相似文献   

4.
有些修辞书在讲述用比喻说明事理的时候,例举了毛泽东同志《矛盾论》里的这样一段话: (1)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是运用的比喻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比喻的特点谈起。什么是比喻?它有哪些特点呢?  相似文献   

5.
纪乐 《天风》2006,(10):27
经文:太13:31—32 他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他的枝上。”(太13:31-32) 主耶稣对门徒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 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天国”首先是神的能力实际运行的表现,神首先在他子民的心里,并在他们中间彰显他在地上的属灵权柄。  相似文献   

6.
比喻论证也称喻证法,是用比喻者之理会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在论辩实践中一直被广泛运用。中国古代的雄辩家没有不重视喻证的,在理论上也早就有所探讨。《墨经·小取篇》里将推理的具体论式概括为七种,其中的“辟”式推理,即为比喻推理(由前提到结论的推理和由结论到前提的论证,这两者的区别,仅仅是主观态度上的区别,本文不作严格区分)。但是,比喻论证在逻辑学中却至  相似文献   

7.
刘玉君 《现代哲学》2001,(3):97-100
一、从“为政以德”思想到“以德治国”方略 (一)为政以德思想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把道德教化比做是众星环绕的核心北极星,这是儒家对德治思想的形象比喻。按照《论语疏义》的解释:“明明德以亲民,本仁心以施仁政,保民而王,非自求尊荣与富贵也,是谓为政以德。”这里“为政以德”要义有三:一  相似文献   

8.
<正>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一语,因不同的句读而有不同的解释,成为古今一大疑案。概括起来,对这句话的句读和理解,主要有四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杨伯峻:《论语译注》)。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使他们顺从,却  相似文献   

9.
麦子入土的比喻(上) “我实在告诉你们、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性命的,必要丧失性命;在现世憎恨自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人于永生。”(若:十二,23-25) 这个比喻表面上简单易懂,骨子里却藏着极深的天国圣训。比喻取材於实际的乡村常识,颇具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0.
道德比喻,以自然美比喻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是自然审美观与再现自然美的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美、善融合一体,可称伦理美学的一个具体内容。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思想家擅长运用道德比喻。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以傲霜挺雪的  相似文献   

11.
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性命的,必要丧失性命;在现世憎恨自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入于永生。(若12:23-25)这个比喻表面上简单懂,骨子里却藏着极深的天国圣训。比喻取材于实际的乡村常识,颇具现实生活的气息,因此听众一听就懂。他们都知道,当麦子晒干后装入布袋可以储藏很久,但这样的麦子却永远只是一粒。希望麦子长大结出更多的麦穗,庄稼人必须先把它们埋入土中,等它们死了以后,才开始发芽长大结实累累。这里我们不必咬文嚼字,费心去解剖这个“死”字的意义。麦…  相似文献   

12.
比喻(又称“譬喻”)是人们熟知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在各类文体,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特殊的修辞作用。秦牧同志说:“文学被人称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譬喻,我想简直可以叫做‘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这是深谙比喻之表达功效的精辟见解。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犹如精美工艺品上面的块块宝石,晶莹璀璨,闪闪发光。当然,比喻绝非仅仅适用于文学作品,凡是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形式(包括口语对话及各类文章体裁)几乎都可以用比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  相似文献   

13.
若10:1-18——耶稣是善牧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凡不由门进入羊栈,而由别处爬进去的,便是贼,是强盗。由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看门的给他开门,羊听他的声音;他按着名字呼唤自己的羊,并引领出来。当他把羊放出来以后,就走在羊的前面,羊也跟随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羊决不跟随陌生人,凡而逃避他,因为羊不认得陌生人的声音。”耶稣给他们讲了这个比喻,他们却不明白给他们讲的是什么。于是,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我是羊的门;凡在我以先来的,都是贼和强盗,羊没有听从他们。我就是门,谁若经过我进来,必得安全;可以进,可以…  相似文献   

14.
在家的浪子     
傅献祭 《天风》1997,(7):20-21
读经:路15:25—32 耶稣讲的浪子的比喻在教会是妇孺皆知,耶稣用比喻向人表明:天父上帝对愿意悔改的罪人宽容、慈爱,并欢欢喜喜接纳为天国子民。  相似文献   

15.
这段经文说的是,一群好奇跟随耶稣的门徒向他提问有关禁食的问题.他们发现约翰的门徒禁食、法利赛人的门徒也禁食,而耶稣的门徒却又吃又喝,感到十分疑惑.因为当时耶稣的能力和地位高过约翰和法利赛人,他们认为耶稣的门徒应该比他们更虔诚,更应该禁食.对于这个问题,耶稣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了三个比喻:第一,新郎还同在,就不能禁食.禁食是人对上帝虔诚的一种表示,目的是借此举动更加与上帝联合,讨他的喜悦;根据犹太人的习惯,婚宴时可以免去禁食,为的是与众人一同分享快乐的时光.第二,不能从新衣服上撕一块布补在旧衣服上,新衣服和旧衣服不仅不相称,反而还会破坏了新衣服.第三,新酒不能装在旧皮袋里.以色列人的皮袋是用羊皮缝合,新酒是未发酵的,变陈时会发酵膨胀,而旧皮袋由于时间过长缺乏韧性容易裂开,酒便漏出来,皮袋也就坏了.因此新酒必须装在具有柔韧性的新皮袋里.耶稣用这个比喻,采取对比的形式,告诉我们新与旧是不相称、不相融,也是不相宜的,人应当突破常规,推陈出新,竭力追求做一个新造的人.使徒保罗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可见,基督徒的生命处于一种动态、改变、更新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经文:可6:30—44;约6:5—14 圣经告诉我们,主耶稣传道二三年后,信徒越来越多,主不但自己传道,也差遣十二使徒出外传道。圣经虽然没有记载使徒到过多少地方,一天讲几堂道,却指出他们回来汇报完工作以后,主耶稣就说:“你们来,同我暗暗地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连吃饭也没有工夫。”(可6:31)这一方面让我们看出他们是多么忙碌,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出主耶稣多么爱工人,他关心工人、体贴工人,要工人在繁忙的工作后歇一歇,以恢复体力,耶稣真是最好的主人。这时各城的信徒虽然刚刚听完道,灵里却仍觉饥渴,他们希望  相似文献   

17.
在家的浪子     
读经:路15:25—32 耶稣讲的浪子的比喻在教会是妇孺皆知,耶稣用比喻向人表明:天父上帝对愿意悔改的罪人宽容、慈爱,并欢欢喜喜接纳为天国子民。  相似文献   

18.
寻找与醒悟     
沈承恩 《天风》2004,(4):6-7
经文:路15:1—24 在这章圣经里,主耶稣讲了三个比喻,正像 马太福音25章里,主耶稣讲了三个比喻一样。马太福音25章三个比喻是同一背景、同一主题(见拙文《预备自己,等候再来》),路加福音15章三个比喻也是同一背景、同一主题。路加福音15章三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03,(8):F004-F004
用箴言训诲人是古时的一种教学法,即是在日常生活小节上“比喻”真理(智慧)之奥秘。故古时史官于帝王前亦晨夕诵读箴言,使他谨慎戒惧,治国有规。“箴言”一字的原文有二意:一为“比喻”,用日常事例表达真理(智慧)。一为“统治”,即示其教训之权威,世俗伦理教条非绝对真理,故无此权威。故箴言实乃人生有权威之格言。  相似文献   

20.
经文:太25:1——13 路加福音15章有三个比喻,同一主题,相互补充。马太福音25章也有三个比喻,也是同一主题,相互补充。比喻有其局限性,不可能讲一个比喻,把一个重大的道理比得面面俱到。一个主题,讲三个比喻,相互补充,才能讲得比较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