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纪乐 《天风》2006,(10):27
经文:太13:31—32 他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他的枝上。”(太13:31-32) 主耶稣对门徒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 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天国”首先是神的能力实际运行的表现,神首先在他子民的心里,并在他们中间彰显他在地上的属灵权柄。  相似文献   

2.
“天主的国相似什么?我要把它比做什么呢?它好似一粒芥子,人取来种在自己的园中,它才生长起来成了大树,天上的飞鸟都憩息在它的枝头上”,他又说;“我把天国比做什么呢?它相似酵母,女人取来藏在三斗面中,直到全部发酵。”(路13:18-21)芥子及酵母的比喻,玛窦及马尔谷至史均有记载,且在内容上大同小异,只是路加说种在‘’园中”,其他两位,则说种在“地里”而已。我们可以确认,这个比喻是耶稣传教生活的杰作,是他坐在船上向群众所讲的。事虽如此,但据初期教会的一位大圣师克里斯德莫(Chrysostomu到表示,耶稣讲这个比喻…  相似文献   

3.
树大召民亦作“树高招风”。类似词语古已有之,如三国时魏人李康在《运命论》中说:“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最早见于掸宗重要典籍《五灯会元》第十九卷“太平禅师法嗣·何山守狗禅师”:“同与游山偶到一水潭,悟推师入水,遽问日:‘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回:‘潭深鱼聚’。悟日:‘见后如何’?师日:‘树高招风’。”作为掸宗公案,自然可以启发思推,供人研究,并成为后代依凭之法式;但因机峰峭峻,见解玄微,令常人难解,而“树大招风”以俗语留传至今。从字面上看是说:树木高大了,容易受到风的打击,以此比喻人的名声地位…  相似文献   

4.
陈霖锦 《天风》2013,(4):28-29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  相似文献   

5.
他说:现在请为我说明互斥天平它在《古兰经》中的出处,以及它的参照和使用之处。我说:它的出处就是真主在教授他的先知(穆罕默德,愿主赐予平安)时说:“你说:‘谁从天上和地下供给你们?’你说:‘真主!我们或你们,是在正道上的,或是在明显的迷误中的。’”  相似文献   

6.
“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歌德的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它形象地告诉人们,生活是朝气勃勃、不断前进的,从而激励人们振奋精神,热爱生活,努力拼搏,去创造幸福。短短八个字,寓意很深刻,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到,句中用了一个比喻,把“生活”用“树”来作比,然后引出“常青”来。这个比喻比较特殊,本体“生活”与喻体“树”之间,没有用喻词联系,两者直接构成了—个定名结构。本体作定语,喻体反而处于主位。人们常常称这种比喻为“反客为主”或“修饰性暗喻”等。这种定名结构的比喻也是运用比较广泛的语言现象之一。如: (1)红岩英烈张露萍,面对死亡,如此从容,怒目高呼“笨蛋,再补一枪!”这不就是真理光芒照耀的结果么?  相似文献   

7.
辨“会”     
“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会下雨。”这个假言判断恰当否? 任祖镛的《复合判断与复句》(见《语文学习》1981.10)中认为不恰当,理由是:“‘天上有黑云’并不是下雨的充分条件,应改为‘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可能下雨。’即后件为或然判断而不是实然判断。”晓照的《高中语文逻辑短文习题试析之三》(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1.2)却认为这个假言判断是恰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沈以藩 《天风》1994,(2):41-42
经文:“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14:3) 各位同工同道、各位亲友,今天我们在圣堂聚集,纪念我们所敬爱的吴高梓牧师。  相似文献   

9.
比喻(又称“譬喻”)是人们熟知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在各类文体,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特殊的修辞作用。秦牧同志说:“文学被人称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譬喻,我想简直可以叫做‘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这是深谙比喻之表达功效的精辟见解。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犹如精美工艺品上面的块块宝石,晶莹璀璨,闪闪发光。当然,比喻绝非仅仅适用于文学作品,凡是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形式(包括口语对话及各类文章体裁)几乎都可以用比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  相似文献   

10.
世间万物,都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关键看每个人的心态。简单与复杂,就是一种人生的选择。记得爱默生说:“任何事物都不及‘简单’那样伟大,事实上,能够简单便是伟大。”我推崇简单的生活,寻觅简单中的快乐。如今,当我把眼光投向人群时,我很难找到“简单”。当我转向一朵小花和一只飞鸟时,我发现了“简单”中的伟大与快乐。  相似文献   

11.
种子之喻     
“天国好像一粒芥子,人把它撒在自己的田里。它固然是各样种子里最小的,但当它成长起来,却比各种蔬菜都大,竟成了大树,甚至天上的飞鸟飞来,在它的枝上栖息。”(玛13:31~32)  相似文献   

12.
贵刊1982年第3期《“非”的妙用》一文写道,“由于对‘非’字的逻辑意义不甚了解,致使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下,‘非’字用得不当,从而作出不恰当判断的现象还是常常见到的。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家里很忙,你别去看电影!’‘我非去!’‘那是我的铅笔,你不要拿!’‘我非拿!’……这些句子表达出来的意思,同作者原来想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毛病就是‘非’字后面没有‘不’字。”其实并非如此。作者只道出其一,未说出其二。《现代汉语词典》“非”字条指  相似文献   

13.
为怀念任继愈先生创建“中国无神论学会”和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的重大成就,我们重发任继愈先生于1979年发表于《哲学研究》第四期的《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而奋斗》一文。该文曾被指责在批判四人帮问题上不是在比喻、借用的意义上使用“宗教”这个词,而是把个人崇拜“真的看成是一种新的宗教”。指责该文“提出用‘批判宗教神学’、‘大力宣传无神论’来‘扫除宗教’的口号也同样是荒唐”。随着此文的被指责,无神论宣传也就陷入困境,从那时算起。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来,有神论、无神论双方的或经验或教训都是可以总结、也应该总结的。而要总结,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开始。关于这篇文章,我们在这里要说的仅仅是两句话:第一,该文明确指出:林彪、四人帮“不是宗教徒和神学家,也没有公开宣传宗教神学”。第二,该文主张批判宗教神学,大力宣传无神论是真的,但并没有主张“扫除宗教”。  相似文献   

14.
把休谟难题解读为“能否从‘是’中推出'应该'”忽视了休谟难题中“新关系”的重要地位,是把该难题片面化为其第二层涵义的结果.“新关系”是休谟难题中的第一层涵义,是正确解读其第二层涵义的基础.“新关系”必然是一个陈述式道德命题,它的主语人称是第一人称“我”.道德调节功能的本质属性给“新关系”主语人称确定为第一人称提供必然性.陈述式道德命题自身的人称特性给“新关系”主语人称确定为第一人称提供可能性.在全面解读“新关系”的基础上,休谟难题的准确表述就是“能否从‘是’中推出‘我应该’”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统编高中《语文》第一册在讲到《复合判断》时,出了这样一道练习:‘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会下雨。’不少语文参考资料认为,那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应改成‘有天上有黑云,今天才会下雨。’我不能苟同这种意见。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只有天上有黑云(A),今天才会下雨(B)’这句话,是否符合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定义。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定义是:‘在有A未必有B,无  相似文献   

16.
传播福音     
《中国天主教》2009,(4):1-1
有一个人来到耶稣跟前说:“师傅!我该行什么‘善’,为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问我关于‘善’?善的只有一个。如果你愿意进入生命,就该遵守诫命。”他对耶稣说:“什么诫命?”耶稣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应孝敬父母,应爱你的近人,如爱你自己。”那少年对耶稣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  相似文献   

17.
介子推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勃 《管子学刊》2002,(3):83-90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这首谚语流传极广。关于戴柳的习俗,各处地方志中亦多有记载。如:明嘉靖刻本《尉氏县志》:“‘清明’,门前插柳,人各簪鬓。”明万历三十三年《嘉定县志》:“‘清明’,插柳于门,伐柳枝藏之,以为酿醋之用。”清乾隆四年《祥符县志》:“‘清明节’,男妇扫墓……妇女先归。攀折柳条,攒捆成束,载于车乘,归插屋檐,县佩节焉,下逮及犬猫不遗。”民国二十五年《阳武县志》:“‘清明节’,各神位及主前均供柳,并插于门上,曰为介子推招魂也……”民国二十四年《德县志》:“又,《岁时记》: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本地习俗皆于‘清明节’日行之。” 民国二十年《义县志》:“(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缘介子推于是日焚死绵山,后人哀之,插柳以招魂。”[1]  相似文献   

18.
漫画真谛     
漫画几乎是人人喜爱的。但有如阿Q不愿听到说‘光”讲“亮”一样,总难免也有人例外。其实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通俗生动,实在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至于借此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本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之意,如果对号入座,耿耿于怀,诚非必要。佛教讲究善巧方便,有道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释迦在世,就常以譬喻诲人,其中不乏漫画式的“镜头”。例如,批评恶人害贤者,用“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夸张地表现为向天上吐痰,落下来污了自己一身,这不是活脱脱一幅“贤不可毁,祸必灭己”的漫画吗?为了弘扬佛  相似文献   

19.
“克己复礼为仁”一章,是《论语》一书中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尤其表现在“克己”、“复礼”、“归仁”的训解上。但是,诸说多有不通,且有在逻辑上混乱之处。此章大意应该是:孔子说:“能够做到自己胜过自己,并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依礼而行就是仁。如果有一天,人人都能自觉主动地‘克己复礼’,人人亦皆受惠其中,也就会出现‘天下’之人皆以仁为价值取向、并且身体力行于仁的效果。‘为仁’应当主动自觉地从我做起,难道指望从别人开始?”颜渊问于孔子:“请问为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视、听、言、动皆依礼而行。”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我会致力于老师所说的话。”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中国各地阿訇都以会念十八个“索赖”作为最基本的技能。世代相传、因因相袭,十八个“索赖”也成为穆斯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术语概念,即:请阿訇就是要念这些章节,所以,念“十八个‘索赖’”也成了请阿訇念经的代称。所谓“十八个‘索赖’”就是指《古兰经》中的18章经文,简称“十八个‘索赖’”。那么,中国前辈伊斯兰教经师、学者,为什么要从《古兰经》若干章节中特选这18章作为常念的内容呢?《古兰经》共114章,分成30本(故称“30本经”)。十八个“索赖”除了开始两章外,其余都是属于第30本中的章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