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为了同实验Ⅰ在金丝猴身上所做关于对实物、照片和画片的概括的结果进行对照,用10名1岁7个月至2岁6个月的儿童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方法和实验Ⅰ大致相仿。实验开始时对儿童进行简单言语指导。全部被试都迅速对基础辨别刺激形成巩固的辨别反应,这可能是由于儿童的言语发展起了中介作用。在随后的测查实验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能够把反应从实物迁移到代表实物的平面图片上的人数有所增加。这似乎和儿童的言语发展相平行。  相似文献   

2.
陈劭夫 《心理学报》1985,18(2):81-89
六只恒河猴和七尽鸽子用作实验动物。实验目的是试图比较它们对不同空间构型的辨别和概括能力。首先训练它们辨别一对组成成份相同但其空间排列不同的构型。然后用其它排列变化的刺激测验它们。共使用了三个系列的刺激物,即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组。结果表明恒河猴能对不同的空间构型进行概括但鸽子仅能依靠局部线索进行反应。并且,刺激物的形状和大小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作业有显著影响,其它因素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芳圃 《心理学报》1983,16(3):95-100
Khler,Hayes和Hayes,Davenport和Rogers,以及Winner和Ettlinger都做了黑猩猩对立体实物的辨别反应向照片及图片迁移问题的实验研究。其中除Winner和Ettlinger外,其他人都以他们的实验结果证明黑猩猩能成功地把习得的对立体实物的辨别反应迁移到实物的照片或图片上去。然而,用恒河猴这样的猴科动物做此类实验的报  相似文献   

4.
张忠标 《心理学报》1989,22(1):57-62
本实验通过对三只恒河猴学习辨别数多少及辨别迁移限度的研究,发现恒河猴有学习辨别数多少的能力,并至少能通过迁移辨别到7:9,对于恒河猴是否有数概念,本文也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汉语词汇产生中词汇选择和音韵编码之间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清芳  杨玉芳 《心理学报》2006,38(4):480-488
采取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探索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词汇选择和音韵编码之间的交互作用。实验一探测目标图画语义相关项的语音激活,观察到了非目标项的语音激活。实验二探测目标图画语义相关项的字形激活,未发现非目标项的字形激活。在改进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实验三验证实验一和二,并探测目标图画字形相关项的语音激活以及语音相关项的字形激活,结果未探测到语义相关项的字形或语音激活、语音相关项的字形激活,只发现了字形相关项的语音激活。实验一至三的结果表明汉语词汇产生中存在目标字字形相关项的语音激活,但不存在从音韵编码阶段至词汇选择阶段的激活反馈。综合上述结果,从是否存在多重的字形或语音激活,以及是否存在从音韵编码至词汇选择的反馈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倾向于支持词汇产生中层叠式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工作记忆任务和场景辨别任务相结合的双任务范式探究客体工作记忆负载 (实验1)和空间工作记忆负载 (实验2) 对场景主旨辨别的影响。结果发现: (1) 与无负载条件相比, 客体负载条件下的非参辨别力指数(A’)明显下降, 而空间负载条件下A’无明显变化; (2) 随着场景图片呈现时间的延长, 场景辨别任务的A’逐渐提高; (3) 对自然场景和人工场景匹配情况下的A’ 明显高于对自然与自然或者人工与人工匹配情况下的A’。由此可见, 场景主旨识别, 特别是基本水平的场景主旨辨别, 与客体工作记忆共享部分认知资源, 而不与/很少与空间工作记忆共享认知资源; 在识别过程中, 上级水平范畴识别优先于基本水平范畴识别, 进一步支持了上级水平范畴优先的主旨层级加工观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不同方位辨别方式的男女差异,采用自编的经过心理测量学检测符合指标的空间知觉量表和三个语言线索下方位辨别任务范式实验,在测验和实验3中设计两种空间知觉加工方式,即东西南北和前后左右;在实验1中设计东西南北;在实验2中设计前后左右。测验,实验1和实验3均发现,在东西南北方位辨别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男生优于女生;测验,实验2和实验3均发现,在前后左右方位辨别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表明男生更擅长于使用东西南北的方位辨别方式。  相似文献   

8.
两只恒河猴在实验条件下以正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的边数为刺激实体进行数量辨别训练,以最后测得恒河猴对多边形边(角)数识别的极限。实验结果表明,恒河猴在多边形边数相差为1的条件下,其辨别上限为7:8。这与以前以白色卡片上黑色圆点为刺激实体所得到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郭力平  徐启丽  林琳 《心理科学》2005,28(5):1055-1059
借助2岁儿童图画作品,考察25至75岁儿童对于图画作者能力特点的认知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5岁到55岁的儿童,在本实验情境的图画判断过程中尚不能考虑小年龄图画作者的能力特点,65岁以后儿童的这种能力得到了,发展。研究对儿童理解图画作者能力的心智基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客体运动方向的视觉工作记忆存储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变化觉察范式,以独立运动的客体为对象,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多个客体的运动方向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机制,即单个对象独立存储,抑或其存储受多个客体构型的影响。实验一和实验二相继考察了非目标客体运动方向变化,以及是否存在非目标客体对觉察目标客体运动方向的影响。结果发现,非目标客体运动方向变化条件下的觉察正确率显著低于不变的条件,然而只呈现目标客体条件下的觉察正确率与同时呈现目标和非目标条件无显著差异。该结果与前人在静态条件下对目标客体的觉察受目标客体和非目标客体整体构型影响的结论不一致。本研究的结果支持多个客体的运动方向信息在工作记忆中是以独立方式存储的假设。  相似文献   

11.
目光注视在人类社交以及捕获和维持注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 目光注视如何与客体交互以引导注意分配至今尚不明确。因此, 本研究采用双框线索范式, 以具有两种注视方向(直视或回避)的面孔或实物作为客体, 通过操纵线索到目标间的SOA来考察目光注视对客体注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验1发现, 目光注视对客体效应的影响只出现在300 ms SOA时; 进一步分析发现, 客体效应的差异来自于直视条件下被试对无效相同客体位置上的目标比回避条件下反应更快。这表明与回避目光相比, 直视更能捕获我们的注意, 从而产生更大的客体效应。实验2将面孔对比度反转, 排除了低水平物理特征对实验1结果的影响。实验3使用两种注视方向的眼睛叠加杯子作为客体, 以探究目光注视效应是否能扩展到其他客体中, 结果与实验1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 目光注视能够与客体交互共同引导注意分配, 直视更能捕获注意, 但受SOA的影响, 上述结果支持了感觉增强理论。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两项实验分别对96名4~7岁儿童和144名4~9岁儿童进行研究,考察了4~9岁儿童关于图画作者年龄特征的认知发展特点。结果表明:6岁前儿童不能恰当地推测图画作者的年龄特征,5岁到8岁间儿童在判断长于自己的作者的图画过程中表现出了"完好"倾向。研究认为早期儿童在图画判断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到去自我中心的过程。研究为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多义单字词的识别优势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聃龄  邓园  陈宝国 《心理学报》2003,35(5):569-575
运用词汇判断、简单命名及辨别命名任务,考察汉语多义单字词的识别优势效应。结果显示,在三个任务中均发现了显著的多义词识别优势效应。在词汇判断和简单命名任务中,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表现在低频词中;在辨别命名任务中,多义词识别优势效应同时表现在高、低频词中。实验结果支持了PDP模型,讨论了多义词识别优势效应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图画与中、英文词识别加工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韩玉昌  杨文兵  隋雷 《心理科学》2003,26(3):403-406
以图画、中文词和英文词的一系列变式为实验材料,使用眼动技术采集被试在观察上述材料时的眼动参数。实验结果显示:人眼对图画、中文词和英文词三种材料识别加工的眼动模式不同。在注视时间方面,图画的注视时间最短,英文词的注视时间最长,中文词的注视时间居中;在眼跳距离方面,图画的眼跳距离最大,英文的眼跳距离次之,中文的眼跳距离最小。在反应时方面,人眼对图画的反应时最短,英文词最长,中文词居中。  相似文献   

15.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采用延迟匹配任务的实验范式,测查了16名正常被试完成位置客体、方向客体和位置—方向捆绑客体的工作记忆诱发的皮层慢电位。实验发现:在第1个客体呈现后的300ms到600ms之间,在顶叶皮层(CP5、P7、P3),位置客体、方向客体比捆绑客体诱发了一个更负的成分; 在右额(F4、FC6、FC2、F8)、右后颞(TP10)、左颞(T7)、左后颞(TP9)等脑区,捆绑客体比单一特征客体诱发出了一个更正的成分; 在800至1400ms的慢波成分上,位置和方向捆绑客体在F4、FC6和F8三个记录点诱发的波形比单一特征客体的波形波幅更正。右侧前额叶参与了客体整合表征的存储,该结果支持了情景缓冲器的假设。  相似文献   

16.
儿童对图画喻意理解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儿童对图画中隐喻情绪的识辨和理解的发展特点 ,进行了跨文化研究。旨在探索儿童对图画喻意的敏感性的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教育方式对儿童图画认知发展的影响。 3 60名 4岁到 2 0岁的中英被试参加了实验。结果表明 :在识辨作品任务及口头评价中 ,中国儿童比英国同龄儿童更早理解图画的情绪喻意 ,并很少对图画的悲伤喻意持忽略态度。提示不同文化背景下 ,儿童对图画喻意的理解存在发展上的不均衡性 ,中国的幼教方式也许促进了儿童对图画喻意理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客体档案理论是解释认知过程中如何形成时空表征连续性的重要理论之一。首先,从特征整合论所提出的客体档案概念出发,论述了客体档案模型及其实验依据,在此基础上对涉及客体档案形成、保持与更新的特点所存在的争论进行阐述,之后介绍了由客体档案理论新近发展成的事件档案理论及其依据,最后对目前客体档案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客体档案理论的核心假设和客体档案内部存储的信息类型及其关系等做出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徐凡 《心理学报》1989,22(1):70-77
本实验分别从运动、照片和“地图”方面对4岁、5岁和6岁儿童在真实空间中的心理旋转及对参照信息的使用等空间表征的发展作了初步考察,结果发现,(1)运动部分客体定位最容易,“地图”部分其次,照片部分最难,(2)心理旋转能力在不同的实验方式下有不同的表现;(3)儿童的自我中心性反应也是相对的,并不一律依存于儿童的年龄,还与客观标记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张明  陈骐 《心理学报》2002,34(5):20-27
在 3个实验中探讨了任务需求对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和基于颜色的重复劣势效应的影响。实验 1选取2 3名本科生被试 ,在把所有刺激都呈现在中央视觉上的颜色辨别任务中 ,发现颜色重复条件下的反应时明显长于非重复条件下的反应时 ,出现了显著的基于颜色的重复劣势效应 ,而且它的量显著大于简单检测任务中基于颜色的重复劣势效应量。实验 2和 3在实验 1的基础上加入空间不确定性 ,分别选取 2 2名和 2 3名本科生被试 ,并要求他们分别完成颜色辨别任务和简单检测任务。结果发现 ,在颜色辨别任务中 ,既获得了基于空间的返回抑制 ,又获得了基于颜色的重复劣势效应 ,而且二者之间没有交互作用 ,即它们各自独立地发挥作用 ;而在简单检测任务中 ,只获得了基于空间的返回抑制。 3个实验的结果表明 ,在一种实验情境下出现基于何种刺激特性的重复劣势效应 ,以及其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实验中的任务需求。在文章最后还将本研究结果与一种选择性注意领域内普遍抑制模型相结合 ,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从汉字识别看视觉信息检测的整体优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以汉字组成的复合汉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视角下辨别整体结构和辨别局部特性的反应时差异。实验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对整体的辨别反应时要显著低于对局部进行辨别的反应时,并且对象的不同大小对这种差异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表明整体和局部的“相对大小”不是造成反应时差异的主要原因,提示视觉信息检测是一个从大范围的整体到局部的过程,即存在整体优先性。实验还发现在作为局部的汉字和构成整体的复合字相同时,无论注意对象是局部还是整体,反应时均较不同时为小,这一结果表明整体和局部的作用是双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