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多动症儿童及在性别、年龄和学习年级上相匹配的正常儿童的家庭环境、注意行为及外周肾上腺素的分泌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的文化程度、行为、及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在儿童多动症病因学的研究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儿童注意行为测试及注意与非注意状态下尿中肾上腺素含量的动态分析可为多动症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有效诊断提供客观指标。本文还进一步提出和讨论了多动症病因机制的新假设。  相似文献   

2.
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评定和家庭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结果显示多动症儿童在行为评定量表、注意划消测验、本德尔视觉运动格式塔测验、本统视觉保持测验及智力测验等心理评定项目中,与正常儿童有着明显的差异。多动症儿童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及家庭教育方式和儿童的认知、行为、学习有明显的关系。家庭因素对多动症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心理评定为多动症的诊断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多动症及多动症伴发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运用症状诊断量表,儿童行为量表,家庭教育调查表对109例门诊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其中多动症86例(78.9%),多动症伴发焦虑16例(14.7%),多动症伴发抑郁7例(6.4%).结果表明:不伴多动的注意缺损障碍伴发情绪障碍的比率比伴有多动的注意缺损障碍高;家长过高的期望会使多动症儿童伴发情绪障碍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4.
儿童多动症的矫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动症全称注意缺乏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注意力缺乏、唤起过度、活动过多、冲动性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的总称.它是儿童期最常见、最复杂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35名多动症儿童为被试,采用《康纳多动症评分量表》对经医学确诊的多动症儿童进行可疑程度分析。采用姚树桥、龚耀先编制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被试的社会适应行为进行评量。结果表明:多动症儿童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适应行为问题,特别是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水平较低,从年龄发展来看多动症儿童在小学三、四年级时适应水平最低。据此提出教育训练的重点和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35名多动症儿童为被试,采用《康纳多动症评分量表》对经医学确诊的多动症儿童进行可疑程度分析.采用姚树桥、龚耀先编制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被试的社会适应行为进行评量.结果表明:多动症儿童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适应行为问题,特别是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水平较低,从年龄发展来看多动症儿童在小学三、四年级时适应水平最低.据此提出教育训练的重点和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7.
多动症儿童与认知事件相关电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梁福成  韩玉荣  董军 《心理科学》2002,25(2):160-162
本研究通过对29名多动症(MBD)儿童与正常儿童认知事件相关电位各成份的比较,结果发现多动症组与正常儿童组在反映大脑认知功能P300潜伏期有明显的差异,从而说明P300可以作为检测多动症儿童的参考性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国内近年来有关注意缺陷多动症的研究进行综述。首先介绍注意缺陷多动症的定义、诊断及成因。其次从执行功能、智力、共病性及发展性等四个方面阐述现有注意缺陷多动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治疗该病症的主要方法,如生理治疗、亲子培训和学校辅导等。最后针对国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不足和发展方向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张文渊  任侠 《社会心理科学》2002,17(2):64-66,93
ADHD是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临床表现为以多动为主的行为问题,其病因包括各种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参照SDM-Ⅳ提出具体的儿童多动症诊断标准,对儿童多动症的心理干预提出了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运动和游戏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等具体的策略。现在的发展趋势是系统的和整合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
多动症是学龄前儿童出现的比较突出的行为问题。有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多动症儿童发病率越来越高,有的甚至延续到成年。多动症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常常表现情绪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易转移,动作协调能力差,认知功能障碍等。而这些行为的出现严重地影响了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成绩,更是学龄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多动症 (MBD)儿童的智力、行为和认知事件相关电位的分析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水平正常但均数都低于正常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和行为量表指数高于一般正常儿童,反映大脑认知功能的事件相关电位的N2、P3的潜伏期较之正常儿童组均延长,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多动症和学习困难儿童父母教育方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两种测量工具,对137名儿童(其中学习困难儿童46名,多动症儿童50名,控制组儿童41名)的父母的教育方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教育方式的不同方面和教育方式类型上,学习困难和多动症组儿童的父母与对照组父母存在显着差异.最后,本文结合父母的期望,教育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近期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研究者采用双盲对照实验设计, 通过改编的工作记忆广度、N-back、活动记忆和GO-NOGO等任务对15岁以下的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多动症、智力低下等)的工作记忆能力进行训练, 训练的周期一般为15~30天不等, 每天训练时长约15~25分钟。研究结果发现, 工作记忆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 而且还可以迁移至其它高级认知功能(流体智力、数学能力等), 甚至可以改善多动症儿童的临床症状。研究者还发现这种训练效应可以保持3~6个月。通过工作记忆中央执行功能的训练, 是否可以促进儿童认知功能的发展?儿童认知功能的可塑性表现为短暂的提高还是促进认知发展?中央执行功能的训练如何影响儿童认知加工过程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近一步探索认知活动和认知神经的可塑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可以为工作记忆缺陷儿童的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工具, 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邹文谦  陈旭 《心理科学》2013,36(5):1249-1254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障碍,它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行为冲动为主要特征。同时多动症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常与一种或几种精神或非精神障碍相伴发生。以往关于多动症合并症状的研究,大都局限在一个或几个合并症状上,缺乏关于其合并症状的系统认识。基于以往研究,文章以多动症合并症状发生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其分为前期、同期、后期合并症,并逐一详细介绍。未来应该加强关于多动症患者的纵向研究,以了解症状的发展状况,更好的诊断和治疗多动症。  相似文献   

15.
多动症的遗传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动症多始于儿童期,并能持续至成年期。传统的家庭、双生子和养子女研究表明,多动症是受遗传影响的。双生子研究现在被用来定义多动症表型,分析性别差异,测试基因对持续性和共病的影响,以及研究遗传与环境的互动。多动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集中在功能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上。多动症与DRD4和DRD5的关系比较一致。最新的研究也显示COMT的影响。关联分析(linkage analysis)显示这些单个基因的影响都不大。这个领域还有待于大规模的“全基因关联”分析。至今为止的证据显示,研究基因-表型关联以及基因与环境互动对多动症的影响将日趋重要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改编的Posner视空间线索化任务,考查6~9岁儿童对眼睛注视、手指指向、箭头指向和代向汉字4种中央线索的注意定向。结果发现,6岁儿童已经能对眼睛注视线索进行注意定向,并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善。7岁组和8岁组儿童注意定向的成绩显著改善,7岁可能是儿童对中央线索注意定向发展的特定阶段。而对手指指向和箭头的注意定向,只有8岁和9岁儿童表现出来。对代向汉字线索的注意定向,8岁时开始出现,9岁时表现出显著的提高。结果提示,眼睛注视线索可能是一种独特的视觉线索,有别于其他中央线索引发的注意定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多动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危害较大的儿童心理疾病之一。发病率为3%左右,男孩约为女孩的4~9倍。由于多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常常造成学习困难,最后多数成为“双差生”(成绩差,纪律差),不得不中断学业。多动症造成的学习困难占学习困难学生总数的22%~30%。下面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一例多动症的分析与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对智力落后儿童和正常儿童听觉注意稳定性的比较研究,探索智力落后儿童听觉注意稳定性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岁智龄组智力落后儿童听觉注意稳定性较弱,低于或等于同智龄组正常儿童水平。智力落后儿童慢速和快速情境下的注意稳定性高于中速。信噪比也影响注意的稳定性,信噪比越低,注意稳定性越差。频率因素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我家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整天翻盆倒罐,很难让他静静地坐一会儿……。看了孩子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橱窗,我感觉我家孩子很像他们所讲的多动症。”这是第二位看了某小学心育橱窗专栏的一则小知识——多动症儿童的日常表现,前来向我咨询同样问题的小学生家长。我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初也碰到过类似问题:我校首期心育专栏——“不健康心理的诸多表现”张贴后,我们先后收到中师生的这种“我  相似文献   

20.
陈璐  张婷  李泉  冯廷勇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7):1205-1215
共同注意是指两个人共同对某一事物加以注意, 分享对该事物的兴趣, 它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奠基性能力。首先, 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发展主要体现在注视转换、主动展示、分享等能力发展滞后及缺陷; 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的神经基础:应答性共同注意主要涉及后部皮层注意网络(如颞上沟后部、顶内沟等), 自发性共同注意涉及前部皮层注意网络(如前扣带皮层、背内侧额叶等); 最后, 以回合式教法和关键反应训练为基本方法, 论述了共同注意干预的新近模式和效果评估。未来研究应在孤独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发展的年龄特征及机制、共同注意的脑区可塑性及脑网络的发展以及开发更有效的干预方法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