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是人类中心主义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学主张“以人为中心”,是指以人的问题为中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主宰、掠夺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儒学提倡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特征的德性主体,不是提倡以人与自然分离、对立为特征的认识和价值主体。儒学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同情、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与权利,以“万物一体”为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2.
康德道德哲学一般被视作形式主义的伦理学,这种形式主义的特征可以从《实践理性批判》中对想象的态度得到辨明。通过考察想象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位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虽然康德明确地要求在实践理性领域中排除想象,但他实际上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把想象从他的道德哲学体系中排除出去。据此,康德伦理学不完全是形式主义的,舍勒对他的指责只有在一般和不严格的意义上才是可以接受的;第二,形式主义伦理学自身有其必要性,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特征一方面是他最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也因压抑和束缚了想象力在道德实践中的根本作用而误解了实际道德行为,否定了实践智慧。通过这一例证式的分析,我们能够表明:任何一种伦理学,若不懂得想象在道德实践中的根本作用,就都意味着致命的缺陷。而想象的这种作用又包含先验想象力的作用和经验想象力的作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张浩军 《现代哲学》2022,(1):92-100
移情”是精神分析学、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移情伦理学和移情现象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它是一个典型的“同名异义词”。精神分析学的“移情”特指弗洛伊德提出的“übertragung”概念,而后四种理论的“移情”指的是“Einfühlung”,本质上是“共情”或“同感”。在精神分析学内部,移情与投射、反移情、共情等概念紧密相关,而不同流派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仅不同甚至完全对立。在精神分析学外部,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和移情伦理学虽然与精神分析学共享了投射或“移置”意义上的“移情”概念,但二者的用法存在本质差异。胡塞尔的现象学反对在投射或移置的意义上理解移情,把移情看作自我以第一人称方式对他人精神生活的深入感受、对异己主体及其体验行为的经验。现象学的移情概念既有助于澄清“移情”(übertragung)与“同感”(Einfühlung)的混用所造成的误解,也有助于理解二者间的关联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人际宽恕是个体在遭受到不公平伤害后其消极情绪,消极认识和消极行为逐渐转化为积极的情绪,积极认知和积极行为的过程。人际宽恕干预最有代表性的是Enright和Worthington的干预措施,这两个干预具有很大的相似。本文详细地分析和说明了干预过程中的5个重要部分:回忆伤害事件;移情;承认自己的冒犯事件;承诺和执行宽恕;克服不宽恕。在宽恕干预和宽恕教育中有些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采用攻击性问卷、关系攻击行为量表、结果预期量表、移情量表和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对72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结果预期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移情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结果预期与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存在显著负相关;(2)自我控制在结果预期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3)在结果预期对青少年外部攻击行为的预测中,移情发挥了调节作用。在高移情个体中,结果预期并不预测外部攻击行为,而在低移情个体中,结果预期显著地反向预测外部攻击行为;(4)自我控制在结果预期与青少年外部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受到移情的调节,高水平的移情能力可以有效地缓解青少年因低自我控制而导致的高攻击性。  相似文献   
6.
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一种当代的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哲学思潮中,较之于学者们普遍重视的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传统,相对受到忽视的休谟的情感主义传统反倒更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德性伦理学在当代复兴的思想源泉,在与儒家德性论会通的语境之下尤其如此.当代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印证了休谟的移情观念,而这一移情观念又可以用来对道义论进行一种情感主义的辩护,即一种建基于移情观念的当代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移情水平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245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小学生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移情水平及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对喜怒哀惧四种情感的移情水平都表现出下降趋势,四、五年级是下降的最显着时期。(2)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恐惧、愤怒情感的移情水平下降最快;对悲哀情感的移情水平下降较慢。(3)小学生在四种情感的移情水平上都不存在性别差异。(4)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移情水平之间存在着中低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动力性住院治疗是将精神动力性治疗的原则和策略应用于住院病患的治疗。在与患者的日常互动中,治疗团队成员对患者理解、涵容及保持稳定一致的治疗态度的能力对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介绍一例严重强迫症患者的住院经过,展示治疗团队与患者互动的动力性过程,着重探讨治疗团队如何通过检视移情、反移情的素材获得对患者的理解以及此种理解...  相似文献   
9.
李丹  李燕  宗爱东  丁月增 《心理科学》2005,28(4):961-964
1引言 在儿童早期的社会发展中,社会情绪及其相应的社会行为发展最为关键。由社会动因驱使的人际互动行为,如爱抚、安全、舒适等需要的满足将导致社会情绪状态的重组和发展。在诸多的社会情绪中,移情能力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尤为重要。移情是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感的情感反应(Hoffman,2003),它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沟通能力,是在条件反射基础上,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通过模仿、强化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朱丹  李丹 《心理科学》2005,28(5):1231-1234
抽取上海市初中三个年级217名学生为被试,通过对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的测量和问卷调查,考察初中阶段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规律,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道德判断推理与亲社会行为、与移情能力之问没有显著相关;移情能力中的个别指标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相关显著;在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水平、以及助人动机、帮助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故事呈现方式不同会对故事与自己相关程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