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社会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中孔子和谐社会思想最具代表性.“仁”与“和”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仁”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和”是社会政治的价值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仁”与“和”是孔子和谐社会思想的两大基石.孔子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内在精神风韵的和谐社会思想,倾注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无比关切,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憧憬.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说,孔子以“仁”、“和”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质疑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 ,并试图通过价值客观主义和泛主体论来提供理论证明。可是他们的证明并不成功 ,因为价值并不是自然物的客观属性 ,非人存在物也统统不是什么“价值主体”  相似文献   

3.
陈红兵 《管子学刊》2005,2(4):59-64
儒家、道家哲学生态观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在生态存在论上,两者都是一种生成论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内在联系。不过,道家注重自然运化过程的自然性、一体性,儒家则强调自然运化的生命特征,肯定人与万物的差别;在生态价值论上,道家偏重“自然”的价值.强调自然运化的自然目的性和价值性,肯定人和万物的自然本性的价值。儒家则偏重“人文”价值。它强调人与社会的生存价值.肯定主体德性的价值;在生态实践观上,道家强调“自然无为”的实践原则,“自然无为”体现了对自然自组织、自协调智慧的信任。道家实践观体现在个人生活方式上具有消减性特征,强调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儒家强调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肯定主体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作用。在对农业生产实践的治理上。儒家强调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和“谨其时禁”。  相似文献   

4.
从逻辑发展和中西哲学观念比较的角度考察古代儒学,阐明了传统儒学精神的实质和特征。西方哲学把人的主体意识理智化,导致抽象分析的思维方法及哲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对立。儒学则把人看作一个整体的存在。因而儒学是人学以实践理性为核心统摄理论理性,在对人的整体理解中确立道德至上的价值观念、直觉整体思维方式,把宗教建立人存在根据的功能内在地包容于哲学,并提升为哲学精神,这是儒学人学体系的总体特征。儒学体系的逻辑内容主要是“性与天道”。这两个方面在儒释道合流过程中逐步得到明确和澄清,宋明儒学对它作了系统发挥。宋明儒学的理论贡献是:把“气化”观念引入本体论,揭示了道作为道德形上学本体的整体性、创造性、超越性的意义;把气质观念引入人性论,确立了心、性为一的人性整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具有哪些思维特征?这是一个内容广泛的问题,但是在我看来,它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便是主体思维。这里所说的主体思维,同西方哲学以主客体相分离、相对立为特征的主体思维,性质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因为它是以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相统一为基本前提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哲学十分强调人的主体性。按照中国哲学思维,客观原则即存在于主体自身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统一需要靠主体的内在意识及其实践才能实现。人作为主体,  相似文献   

6.
近10年海外儒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 1 0年来 ,海外儒学研究有很多新特点。在欧美及东亚地区 ,将儒学研究与现代文明困境结合起来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主题。本文主要对美国、日本、韩国的儒学研究作一简单的综述。美国的儒学研究 以哈佛燕京为中心的儒学研究 ,近 1 0年来非常活跃。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近 1 0年来特别重视阐发儒家的人文精神 ,他关心的问题是 :是否可以从儒家具有涵盖性的人文精神出发来反思启蒙文化。他认为 ,从人的尊严来看 ,西方的人权理论仅仅提出了一个“最低要求” ,“我们不可能从人权本身开拓出道德的价值理念。”然而“在儒家的传统里有关伦理学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儒学是宗教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解决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要从“究天人之际”的问题开始。儒学所说的天, 是指宇宙自然界,它是一切生命的创造之源,因而具有神圣性,但不是神。天有形而上的超越 层面,但不是超自然的绝对实体。人是天之所生,又是德性的存在,人以完成其德性实现与天 德合一的境界,可说是一种自我超越,但决不是离开现世人生而进入另一个世界。在儒学中 只有一个世界,没有两个世界。儒学有敬天思想,包涵着深刻的宗教精神,但不是神学宗教。 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  相似文献   

8.
正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成立于2015年3月,共有人员11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4人,拥有博士学位人员5人。中心主任孙聚友,副主任石永之。中心下设三个部门:一是研究部,本部工作以儒学研究为核心,立足学术研究,拓展学术影响,旨在通过精深研究,揭释儒学思想的理论精华,阐明儒学思想的现代价值。二是编辑部,本部工作以《国际儒学论丛》刊物为载体,旨在发表国内外重要的儒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的主体性视角,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沙文主义”的区别。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受着两种自然必然性的制约,从而形成人的主体性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我们不能否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特殊地位———主体地位,而一概地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反对的是,片面地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对自然采取狭隘实践态度的“人类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伦理-政治哲学所关注的核心是“人”: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对人格培育的范导,构成了儒学的根本任务;从人出发来考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了儒学的基本脉络。作为一代大儒的荀子的思想体系,亦不能不鲜明地表现出这一儒学特色。人性问题是荀子的思考重心,荀子的一系列重要的哲学观念与政治主张都与他对人性的理解与阐释具有直接联系。本文拟对荀子人性论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以供时贤指正。一、关于性恶说谈到荀子的人性论,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他的著名的性恶说。荀子主性恶与孟子主性善适成鲜明对照,是为儒学史上的最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现代研究儒学的许多中外学者常把儒家学说概括为道德哲学、伦理哲学,这确实抓住了儒学的重要特点。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儒学的这个特点是由它的心性论所决定的,因此也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心性之学,它具有道德理性主义的特征。心性论是研究人的本质、本性和自我价值及其如何实现等问题的哲学理论。它探讨人与自然(天)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说明人的生命、情欲、知觉和道德理性,精神自由以及心性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宋代理学伦理思想是宋代道德生活主流价值诉求的集中反映和呈现.宋代理学伦理在回归儒学人伦本位、恢复意识形态文化和学理性文化双重主导地位的过程中,深深体现了道德生活中重建人间秩序、重继儒家道统;重构以“内在超越”为显著特征的道德性命理论;并为实现此种道德秩序而勇于担当主体责任的主流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尺度”和“以河流为尺度”是考察河流价值的两种不同向度.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旗帜下,河流的生命本体被忽视,河流的经济价值被盲目追逐和过度利用.面对全球性的河流危机,“以河流为尺度”的河流中心主义兴起,成为对传统理念的反拨,但它矫枉过正的偏颇要求建立“人河互为尺度”的互主体性的、相互回馈的河流伦理观.从自然整体论的角度,确立新的河流价值现和基本权利,旨在承认河流自身的生命及其内在价值,维护河流永续生存的权利,进而也是维护人类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4.
彭彦琴 《心理学报》2007,39(4):754-760
与西方心理学以科学主义为主体的“由下至上”的研究思路不同,中国传统心理学探究走的是“由上至下”的研究路线,即从心理及精神层面最高端入手,强调心理的道德与理性层面,故其实质是人文主义的。现代新儒学作为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典范,具有心理学研究“另一种声音”的独特价值与意义。现代新儒学研究背景及思路的展开,呈现出以传统心理学思想为深厚根基的中国近代心理学的独特个性与自信。这是现代新儒学对中国心理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格物致知”论抉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绵延数千年的以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为显著特征的儒家文化中,还旁生着一种探究事物规律、穷尽自然性质的理论源流,这就是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而在宋明时期发扬光大的“格物致知”论。 以儒学哲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哲学,其基本内容是以人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题而展开的,人学是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一条主线,这一“人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2006年8月11~12日,中国孔子基金会、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实学研究会、山东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和山东孔子学会在日照联合召开了“儒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的90余名学者就“儒学的当代价值及其与实学的关系”展开了讨论。一、全球化时代的儒学价值面对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各种现实问题,传统儒家如何经过转换,对社会和人生发挥出它的价值和影响?儒家内部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参与当今世界的文明对话,回应全球化发展带来的问题与危机,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原则与智慧。在孔子和儒学那里,全人类共有的问题是人与…  相似文献   

17.
在儒家哲学中,价值非仅哲学的一个部门,而是贯通所有哲学问题并规定了其本质的一个核心和辐射源。儒学以人的存在实现为进路,落实到“心性”的论域动态地展示人性的内涵,而非对人性做静态的分析。儒学即心言性,即情言心,将“知”理解为人的存在所本具的智照、定向和主宰作用。其所主人性本善论,规定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实现方式。儒学循道德和存在实现进路以建立其形上学体系,其所言伦理与价值,则是一种真理与应当本原一体,表征人的生命存在之整全性意义的伦理价值观念。儒家所言道,是在实存差异实现之“通”性上所显现出的一个形上超越性的“一”,其达道之途径,可名之为“旁通而上达”。“旁通”与“上达”两个维度,虽有分判,又相即互成,共同构成了儒家的价值和形上学系统。这一价值和形上学系统,既凸显了一种即伦常日用而达超越的实践品格,同时亦体现出了一种尽性、成己以成物的价值平等精神。  相似文献   

18.
黄玉顺 《现代哲学》2012,(1):116-122
把生活儒学的若干关键词语翻译成英文,不仅是翻译问题,而首先是诠释问题,即怎样理解和解释生活儒学的关键概念.这是因为“生活儒学”说的并不是将现成既有的儒学“生活化”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而是说在重建儒学即建构儒学的一种当代思想理论形态时,在观念系统中将“生活”视为大本大源的“存在”.这里所说的存在并不是存在者的存在,更不是存在者;一切存在者皆由存在所生成,即是由生活所生成.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丰富多元的环境伦理学理论,相应于现实生活中每个行为主体多以强烈的人类 中心主义为基本价值而抉择与行动,有着明显落差。而要使主体能有意识地将行为与环 境问题联结,做出有益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抉择,需处理的便是“唤醒”主体的环境关 怀意识。在此层面,程明道以“仁”为整体存在界之万事万物共通/共同之处而言“天人 无间、天人无二”,回到人之主体透过“识仁”工夫体贴天理而能共通/共同,是为可发 展的方向。在形上层面,程明道由天人合一与一体之仁充实了环境伦理的原则,其理论 内涵同时关涉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理论面向的特质:就生态中心主义面向,人与天 地万物同为一本,同具有内在价值;就人类中心主义面向,人又“能推”而不同且高于 万物。程明道的体证/体仁之路在此双向特征中展开并贴切主体生命实感,正是我们借以 唤醒主体环境关怀意识,建构主体核心价值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道教劝善书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教化书 ,其中所述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仅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且还进一步推广到调节人与动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主张自然界生命的平等性 ,倡导“贵生”的生命情怀 ,提出“是道则进 ,非道则退”的生态伦理行为准则 ,从而形成了具有神学特征的以生命为中心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