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
一对唯意志论(Volunlarism)或意志主义,通常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以苏联大百科全书的观点为代表,它指把意志看成是存在的最高原则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流派。这种解释通常把唯意志论规定为叔本华、哈特曼、尼采那样典型形态的哲学。解放后我国哲学界一般也  相似文献   
2.
把握民族精神的主流——论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高瑞泉晚近10年间,中国学术思潮经历了相当明显的转折:从80年代中对传统的尖锐批评到90年代中对传统的大力颂扬。两种不同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诸多理论观点,实际上形成了又一轮对话或文化论争。我们如果仔细辨析,可以发现争论的双方其实仍有许多相同的东西,对近代的不同程度的漠视就是其中之一。80年代批评传统的理论常有一种言外之意,似乎当代的问题是传统沿袭至今的罪责;在颂扬传统者那里,当代的缺失完全是传统断裂所致;而某些提倡儒学的人们更认为近代只有新儒学才立…  相似文献   
3.
"群己之辩"与近代中国的价值观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群己之辩"只是近代的产物.由于试图在"天理"的框架内安放个人或个性,前近代思想家至多只是赋予"己"以有限的独立性.以龚自珍为发端的价值观变革以"天"与"人"的分离为前提,从张扬以往被压抑的个人和个性开始;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关系重组导致了新的群体意识的产生.围绕着社会、政治伦理展开的价值观争论,曾经出现过种种不同的观点.尽管有过个性解放的高潮,但近代思想家大多更倾向于群己平衡、甚至群己和谐的理想.只是并没有发现有效地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在"群己之辩"方面的价值观变革并未终结.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精神传统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得从传统应该分古今说起。通常人们谈及传统,似乎不言而喻总指古代传统,其实这是对传统的误解,至少是犯了以偏盖全的毛病。诚然,通常说的传统,常与两个概念相对:一是与外来文化相对,它剔除了未被同化接纳的异域文明,在这层意义上,“传统”接近于“本土的”;二是与近代相对,如传统文化常与近代文化对举,在这层意义上,“传统”一词,意近“古典”,是表示时间持续的概  相似文献   
5.
创造性的诠释懦家经典特别是《周易》是熊十力建构其“新唯识论”的重要理路。这种与古代经学方法有别的经典诠释,部分地归因于20世纪的历史语境:后经学时代自由解经的空间、对动力式文化精神的哲学追求、近代以来的哲学变革;部分地则归因于熊十力本人将现代观念与传统智慧的创造性结合,并且由此实现了哲学的创造。但其经典诠释方式存在着相对主义与独断论的紧张,“譬喻”说则是为其经学诠释所做的方法论辩护。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观念变革 ,一直是哲学史研究的重要问题。对于 1 5 0年来的观念变革 ,人们尽可众说纷纭 ,褒贬有别。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在近代的革命性的新开展 ,那么我们会发现 ,这场变动的结果与传统哲学之间 ,既有连续性 ,又有非连续性。或者说 ,经过 1 5 0年的变革 ,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尽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加入了许多现代性 ,但是在现代形式下依然活跃着某些古老的传统 ,因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依然是“中国的” ,带有我们民族的特点。哲学发生于问题。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系统 ,大致上环绕着“天人之辩…  相似文献   
7.
最近30年来,作为现代学术形态之一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总体上说收获甚丰,不过由于需要覆盖的历史之宏阔与思想之复杂,自然其进展就不易平衡。比较而言,中国近现代哲学史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受到比较多的关注,曾经出现过一批力作,但是随着现代新儒家成为显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丰富多样的内容对学术界的吸引力有所减弱。学术风气的转移原是平常事情,正如章学诚所说,“夫万物之情各有其至,而一时风尚,必有所偏”。(章学诚)在一些人那里,“天人合一”、“良知”之类成了口头禅;复活的“道统论”则欲将近现代哲学史研究压缩在十分狭窄的领域。如何从整…  相似文献   
8.
高瑞泉 《现代哲学》2023,(1):136-151
“直觉”是中国现代哲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迄今已演化为一个观念的谱系。最初将其显题化的是梁漱溟先生,他从柏格森哲学中汲取“直觉”,并与孔学尤其是王门后学和唯识学相结合,通过批判工具理性弘扬东方价值,其叙事策略下伏着禅宗“顿悟”的“底子”。熊十力先生同样批评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不能“证体”,视柏格森的“直觉”为“习气”并扬弃之。他认为哲学家在“慎思明辩”之后尚需“脱然超悟”,不过强调“悟”既有“顿”又有“渐”,并代之以更儒学化的概念“默识”与“体认”,以与其“性修不二”说相配合,同时以“良知是呈现”为牟宗三的“智的直觉”说开辟了路向。受过新实在论洗礼的冯友兰先生,则将“分析后的直觉”作为形上学的方法,且名之为“负的方法”,主要借助禅宗的“顿悟”,以解决所谓“第一义不可说”问题,导引人进入“天地境界”。冯契以为解决“第一义不可说”的问题,必须要解决“说不得的东西如何‘得’”的问题。他认为禅宗的“顿悟”说不但对宗门有解放的意义,而且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普遍性,但是不赞成将“顿悟”或“直觉”视为孤立的意识活动并将其神秘化。他借“转识成智”来论述如何从知识到智慧。“转识成智”由三个互相连锁的环节构成:辩...  相似文献   
9.
论“进步”及其历史──对现代性核心观念的反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步”之在中国,完全是一个现代观念。这里的所谓“现代观念”,一指它是一个现代性的前提,象它在西方现代社会的作用一样;二是指它在中国的形成,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某种结果。所以只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进步才被中国人逐渐接受。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中没有“进步”信仰。主流意识的世界观、历史观背景是循环论,甚至是历史衰退论。中国哲学有极其富于民族特点的“变”的智慧,它集中体现在易学哲学之中。但是中国哲学赞美变易的理论,中国智慧的实质,在于承认对立统一是宇宙间普遍适用的法则,和人事在“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