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有学者认为,明末清初形成的重视“个人”的 一股思想潮流,自清代中叶以来从地表消失,直到近代,以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思想家又展 现 了现代性的“个体”观念。这种观点的实质是认为在明清之际的公私辩中已经出现了维护独 立性的个体、个人的思想。实际上,深入分析以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为代表的明末清初 思想家的公私辩中对“私”的正当性辩护及其限度,可以发现,尽管私、私欲在某种程度上 被肯定,但并未获得独立性地位,相对于公而言,私仍然具有某种伦理之恶的属性;在群己 关系中,“己”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然局限于抽象的概念层面,并不具有 现代的个人、个体属性。从明清之际至近代,公私辩的逻辑进路是一脉相承的,“公”是“ 私”的前提,“群”是“己”的限度,他们的区别在于各自致力于探寻达至“公私和谐” 的路径不同。  相似文献   

2.
群己之辩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所关注的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及其制度安排,因此,群己之辩与中国传统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都有深刻的关系。群己之辩发端于孔子,孔子强调重建礼乐来优化群己关系。但是,汉以来的群己关系由于侧重于强调族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一是近代价值观的变革。价值观变革集中表现在新的社会理想和新的人生观理想要求用近代的自由原则取代权威主义。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都强调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反对权威主义的价值观。李大钊提出个性解放和大同团结的统一、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的新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后半叶解构主义的急先锋,雅克·德里达已成为当代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但是,德里达晚年却曾明确表示过,大家对他的"解构"赋予了更多的激进的理解,其实,他的思想取向本来是趋于"保守"的.这皆说明,"解构"的意蕴还需要加以进一步的厘定,这可以从德里达对于"海德格尔-夏皮尔之辩"的解构策略当中得以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蔡志栋著《"圣人"的退场:先秦诸子与中国现代自由人格论》一书于2016年8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晚清以降,作为古典理想人格形象的"圣人"加速衰落。新的理想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和先秦思想的关系如何?仅仅是排斥吗?抑或藕断丝连?这些问题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家思考的重要问题。该书紧紧围绕中国现代思想家述及先秦诸子与中国现代自由人格的文本展开论述,兼顾时代和思潮,采取结构化、问题化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的道德内涵、理欲之辨、义利之辨、群己之辨等角度切入对道德自由的阐释,展示了"圣人"衰落过程中自由人格形象百家争艳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陈新 《学海》2001,(4):44-50
"世界历史"观念作为我们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理论框架,起源于希腊化时代;中世纪,它融入宗教哲学,完成了哲学化转向.近代以来,理性取代了上帝,"世界历史"观念随之转向认识论,并逐步成为孕育欧洲中心论的温床.近代早期,维柯与伏尔泰为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确立了基本的范式,这种范式大大削弱了中世纪"世界历史"观念广泛具有的实践性.自康德始,近代"世界历史"观念以德国思想家为其表述者.康德的创造性表现在,他认为普遍世界历史的存在,首先是人们以某种预想为线索进行撰述的结果;赫德尔则以强调个体的特殊性与历史性的方式来撰述世界历史.西方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的世界历史思想代表着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确立与完善,同时意味着中世纪普世主义"世界历史"观念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7.
在批判理学的同时,早期启蒙思想家反对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截然二分,并在对天命之性依赖于气质之性的强调中,将气质之性说成是人性的全部内容.同时他们坚持气质皆善,反对气质有恶说.这些构成了人性一元论,并使以欲、利、私为核心的物质欲望和功利追求成为气质之性的具体内容.这是对人之自然本性的还原.同时,鉴于欲、利、私与生俱来、天然合理,早期启蒙思想家强调道德与物质追求的密切相关,进而对道德的属性和功能予以重新定位.这些带动了理欲、义利和公私关系的变革,在价值观上流露出不同于以往的重欲、贵利和尚私等新动向,同时使理学丧失了"杀人"的能力.早期启蒙思想家对理学的批判有积极意义,却陷入了另一种极端.  相似文献   

8.
"仁"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儒家对群己关系以及家国天下的理解,绝非对个人价值采取轻视的态度,而是强调个人道德追求与共同体内在价值的交汇融合。儒家依"仁"而形成了个体通向共同体的交往方式和规范,这既源于己(个人)的追求,也体现了群(共同体)自身的价值指归。儒家仁学思想中对群己关系的理解,主要从"个人道德完成""共同体价值实现"以及"物和他者之宇宙生命体共存"三个维度展开并相互融摄。进行儒家群己观研究,有益于解决生态危机下的现实冲突和构建新的社会伦理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许纪霖 《学海》2007,3(5):13-23
在晚清和民国,中国的政治正当性发生过重大的历史转型.在经历传统正当性危机的同时,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逐步重建新的政治正当性轴心.新的政治正当性以"去道德化"为时代标志,以世俗化的历史主义目的论为知识背景,确立了三个重要的正当性轴心:自由之正当性、民主之正当性和富强之正当性,并分别形成了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国家主义这三种近代中国重要的政治思潮.从天理到公理,再到潮流,近代中国的政治正当性逐步失去了超越的和客观的性质,走向历史的和心理的主观意向.与此同时,政治正当性的基础也有一个从善(德性)到权利(自由)的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10.
明治维新以后传入日本的近代西方伦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经历过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最初,他们想依照欧洲伦理学的问题结构在近代国家重构学术的和教育实践的话语.紧接着,配合近代国家要在道德层面整合国民的要求,国民道德论得以确立,它与理论性伦理学(ethics)形成对立之势.随着近代国家要在道德层面整合国民的要求日益迫切,以"个人"为其关键词的近代西方伦理学遭遇坚决抵抗,和过哲郎提出的作为"人类共同体之理法"的伦理学最终占领了战前日本的伦理学界.  相似文献   

11.
Law  Andrew 《Philosophical Studies》2021,178(4):1301-1314

There is an old but powerful argument for the claim that exhaustive divine foreknowledg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freedom to do otherwise. A crucial ingredient in this argument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Past” (FP). A seemingly new response to this argument has emerged, the so-called “dependence response,” which involves, among other things, abandoning FP for an alternative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Independent” (FI).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arguments for the claim that FI ought to be preferred to FP.

  相似文献   

12.
13.
Two types of matching designs, static and dynamic, are differentiated. While all matching designs are logically the same in terms of the probability model which determines chance level of performance, an attempt is mad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actics, strategies, and actual knowledge ofS and the type of design used which will, in turn,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 even whenS's knowledge is held constant. It is suggested that analogous situations may exis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raditional psychometric model.The work reported in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articipation Grant (NSF-G15797) to the senior author. The authors are indebted to Joel E. Greene for his advice and criticism.  相似文献   

14.
If practical reasoning deserves its name, its form must b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dinary (theoretical) reasoning. A few have thought that the conclusion of practical reasoning is an action, rather than a mental state. I argue here that if the conclusion is an action, then so too is one of the premises. You might reason your way from doing one thing to doing another: from browsing journal abstracts to reading a particular journal article. I motivate this by sympathetically re-examining Hume's claim that a conclusion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follows only from an argument one of whose premises is likewise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城市化与道德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世纪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是和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密不可分的。它带来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道德嬗变。它使业缘道德取代血缘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中心 ,并通过交换行为和交换价值促进道德发展和更新 ,还进一步确立了竭诚服务的社会理念。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现代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