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4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采用单一类型内隐联想测验,考察以往研究中常用的概括化心理疾病词和具体心理疾病词作为心理疾病内隐污名间接测量概念词或类别标签的有效性。结果发现,相较于与积极词配对的任务,两类概念词与消极词(心理疾病态度词)配对的任务反应时更快,正确率更高。研究表明概括化概念和具体疾病与反映人们对心理疾病患者真实态度的消极词存在更紧密的自动联结,是人们头脑中表征心理疾病的概念词或类别标签,可作为内隐测量中的心理疾病概念词用于污名评估。  相似文献   
92.
自我不确定感:内涵、结构和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不确定感是个体在遇到认知、情感以及行为间的不一致或冲突,对重要的心理品质产生困惑和怀疑时体验到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缺乏的状态。文章对自我不确定感的概念进行了梳理,然后提出了概念构想模型,认为其结构应包含认知、情绪和动机成分,再后则以自我不确定感的管理策略为线索对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了初步整合。未来研究需在明确界定自我不确定感的基础上开展跨文化比较,从多角度检验自我不确定感管理策略的效果,深入探讨自我不确定感的发生和作用机制,探索如何变自我不确定感的被动防御为主动预防与管理。  相似文献   
93.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7,40(6):1518-1523
人格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人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范畴,而是受社会文化和历史制约的。当今西方人格心理学不是普世的人格心理学,它虽然有多种定义,但其核心是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中华文化注重个人所肩负的社会义务、历史责任和道德价值,强调个人要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而不是个人的独特性。人格研究中国化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国人的人格,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心理学,更好地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并支持学生厘清概念,深入中国实际,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人格的中国化研究;鼓励师生学以致用,优化人格,成为幸福的进取者。  相似文献   
94.
以中国罪犯为被试,对Hare精神病态量表进行修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罪犯精神病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修订的Hare精神病态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犯罪次数是影响罪犯精神病态得分的重要因素。20-29岁年龄组罪犯精神病态的得分显著高于30-38岁年龄组;文化程度高的罪犯精神病态的得分显著低于文化程度低的罪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罪犯精神病态得分最低;未婚罪犯精神病态的得分显著高于已婚和离异的罪犯;累犯精神病态的得分显著高于初犯。  相似文献   
95.
一种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幼贞  黄希庭  袁宏 《心理学报》2010,42(11):1040-1049
通过两个实验, 对以往研究忽略的一种基于事件进行反应、且具有时间线索的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过程进行考察。结果表明, 这种混合型的前瞻记忆可以通过控制加工或自动加工提取, 还可能两种加工交替存在, 被试在执行过程中, 根据时间信息, 有选择地、动态地将注意资源投入于不同时间段, 现有理论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对多重加工理论进行补充, 使之能够解释这种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96.
未来取向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未来取向是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偏好未来的方向, 同时也是个体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过程。未来取向心理结构的代表性观点有要素观、过程观和动机认知行为观。主要测量方式包括问卷法、投射法、圆环测验、讲故事技术和完成故事技术。个体的年龄、性别、人格和情绪等是未来取向的主要影响因素。未来取向在健康行为、物质滥用和学业成绩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明确未来取向的功能机制、完善测量工具、采用精巧的实验设计并进一步探讨未来取向的脑机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7.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是美国少数民族家庭教养的核心成分, 是父母向子女传递种族和民族特征等信息, 促进子女社会适应的过程。子女的年龄、性别、父母与子女的受歧视经历等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内容和时机。目前,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运作机制模型的建构, 使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和青少年的民族认同、自尊、心理健康、学业表现等许多研究得以整合到一个研究范畴之下, 反映出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研究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98.
疼痛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疼痛的感知、判断和情绪反应。它受到疼痛者因素、观察者因素和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疼痛共情的认知模型主要有知觉-动作模型、疼痛共情认知模型、早期评估模型与后期评估模型。未来研究的方向在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疼痛共情的认知机制, 探索情绪因素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和扩展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9.
儒家文化对当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服务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导来维护与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活动。它与个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必然联系,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它在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具有表征、构建、指导、唤起功能; 对心理健康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人格、应对方式以及服务态度和行为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与儒家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心理健康服务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构建适合中国文化土壤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需要研究儒家文化传统对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观念、理论及实践操作层面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0.
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性前瞻记忆是指个体记得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或间隔一段时间以后做某事。与事件性前瞻记忆相比, 时间性前瞻记忆需要更多自我启动的注意资源, 并主要受到任务重要性、年龄、进行中任务的性质、时间间隔等因素的影响。时间性前瞻记忆主要与额叶有关, 对于其内部认知机制解释的理论模型主要有测试-等待-测试-退出模型以及注意阀门模型。但是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以及机制, 尤其是神经机制方面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