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郑筱筠: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地灾难频发。不断发生的灾难让人们关注灾难、思考灾难以及面对灾难。关于灾难的说法有很多,甚至网络还散布2012世界末日大灾难的说法。一时,宗教与灾难的关系问题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认识灾难?如何面对灾难?如何去应对灾难?对此,我们特意邀请了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  相似文献   
142.
学诚 《法音》2012,(8):53-55
自古以来,戒律一直被视为佛法所以住世的根本命脉。佛陀临涅槃时,殷切付嘱比丘们以戒为师,方能令正法久住。《善见律毗婆沙》说:"佛语阿难:‘若我灭度后,毗尼即是汝大师也。’是名令正法久住。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灭,若边地有五人受戒,满十人往中天竺,得与人具足戒,是名令正法久住。如是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因律师故,令正法久住。是名持律五德。"唐代道宣律祖《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强,凡所施造并皆粗现。以人则形服异世,法则轨用有仪,住既与俗不同,杂行条然自别。由世随相有,法逐相成,便能纲维不坠于地。又以法能资人,亲成众行,使人能弘法。故律云:以众和合故,佛法得久住。"  相似文献   
143.
学诚 《法音》2012,(12):16-21
(2012年11月25日)国家宗教事务局蒋坚永副局长,中央统战部二局袁莎副局长,传印会长、各位副会长、各位常务理事:受传印会长的委托,现将本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以来的工作情况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报告如下,请予以审议。一、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我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于2011 年 9 月 22 日在吉林延边举行 ,截止到今天已经过去一年两个月了。一年多来,在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关怀领导下,在全国佛教界的大力支持、共同努力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贾庆林主席在接见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代表时的讲话  相似文献   
144.
学诚 《法音》2012,(3):10-12
(2012年2月13日)尊敬的蒋坚永副局长,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法师:今天,我们在北京举行"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筹备工作座谈会",就此次论坛主题——"和谐世界·同愿同行"的思想内涵,及论坛各分议题所涉及的内容、论坛开幕式的策划,以及电视论坛主题的  相似文献   
145.
学诚 《法音》2012,(6):10-13
1982年3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又称[1982]19号文件),开启了我国宗教事业发展的崭新阶段。30年来宗教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宗教工作的卓越成绩,充分证明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英明伟大。回顾历史,我们不能忘记正是[1982]19号文件从根本上纠正了党内外人士对于  相似文献   
146.
学诚 《世界宗教文化》2012,(2):9-12,8,113
佛教文化在推动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文化成就,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物文化的严重弊端也开始显现。现代性危机归根到底是一场"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是物文化无法超越自身局限性的必然结果。只有我们的文化精神超越物文化、达到新的层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这场危机。文化精神的向内超越,必须借助于丰富深刻的智慧见地。在东方文化的土壤中,这种内向的心灵智慧发展得尤其充分,东方圣哲们的智慧结晶共同构成了"心文化"的主要内容。这场朝向内心的伟大进军势必开启人类社会的第三次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147.
学诚 《法音》2014,(11)
正一、身心二苦困扰人生,佛法智慧提升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疾病,简单来说可以分成身病和心病。身病就是身体方面的问题、身体的痛苦;心病,就是内心的问题、内心的痛苦。佛教一直以来都与"医"有着密切的关系。释迦牟尼佛被称为"大医王",《杂阿含经》中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如来、应、  相似文献   
148.
正韩国、中国、日本三国的佛教代表团于佛历2558(2014)年11月18日至19日在韩国举办"第十七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大会以"佛教思想的和平实践"为主题举行国际学术演讲会,是以各国的和平思想和实践事例为中心,彰显祖师大德智慧,确认实践和平共存重要性的盛会。今天,韩国、中国、日本的佛弟子在佛前举行世界和平法会,共同祈愿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相似文献   
149.
学诚 《法音》2005,(4):19-24
烦恼是怎么产生的,产生了烦恼以后该怎么办?这是我们学佛人所要面对、解决的主要问题。释迦牟尼佛曾经大讲特讲人生诸苦,并以此作为全部佛法的基础。生活富足的现代人,或许会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人生诸苦,只是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情况,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应是过时之论了。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现在的社会和生活,烦恼和痛苦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在不断地增加。比如:失业之苦、破产之苦、炒股亏跌之苦、购物被宰之苦、通货膨胀之苦、环境污染之苦、抽烟吸毒之苦、心理失衡之苦,等等。释尊把烦恼和痛苦简要地归结为八苦:生苦、老苦…  相似文献   
150.
构建和谐社会与宗教的理论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本刊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宗教”这一课题,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和讨论,宗教界和宗教工作者都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讨论。本期,我们主要请有关学者就这一课题发表自己的研究与见解。从各位学者的发言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当代宗教学者的理论热情与社会关切。正如学者们所提出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宗教工作者、宗教界人士和学者三方,应当明确各自的职责,各扬其长,相互合作,谐调互动。诚如是,则社会和谐可期,民族复兴可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