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王夫之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思想大家,对于宋以来理学发展中提出的理、气、性、心等本体性范畴和相关的哲学命题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总结。从历史的角度说,这表明王夫之对自己所处的学术环境及可能承担的使命已有清醒的认识,即重心已不在提出新的范畴和命题,而在对既有学说及其思想体系作重新诠释。一、“性即理”及“合虚与气”王夫之认同“性即理”的命题,但他的“性即理”不同于程朱:他认为性、理是植根于气之中的,构成气的本质属性。所谓“夫性即理也,理者理乎气而为气之理也,是岂于气之外别有一理以游行于气中者乎?”(王夫之,1996年,第6册…  相似文献   
22.
中国哲学史学会第四届年会于8月21日至24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与现代化”是这次年会的主题,围绕主题进行了大会发育和小组讨论。现将会议情况述要如下:  相似文献   
23.
蔡清对朱熹<本义>的研究,是在逐字逐句的斟酌中走向前进.他对朱注强调全面理解,并多有义理发挥和字义辩证.在"保合太和"论中,以实理充盈诠解"保合太和",符合朱熹以理为本解释天道流行圆满的主旨;注意"各正性命"与"保合太和"的区别,并将"利"与"贞"分说之;认为"各正"虽指向理,但理不能离气.在"继善成性"论中,肯定"动静无端",道具于阴与行于阳是同一过程的两面;突出道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继善与成性相互发明,其间的差异并不具有绝对性的意义;承认人性兼有善恶高下,推进程颢以来善恶皆谓性和理有善恶的观点,具体化了朱熹对孟子性善论性而不言气的批评;讲性善重要的不在于"善"的质的统一,而在于量的差别.  相似文献   
24.
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可以从多方面加以总结,但佛学与儒学的相生相胜无 疑最为引入注目。先秦儒学和以华严禅为代表的佛学是理学兴起的直接理论来源。“穷理尽性” 的问题和对道物(理事)、虚实、体用、性情、心迹等理论的探讨则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的主题。先 秦儒学开始了对内在性理的关注,汉唐儒学丢弃了这一传统而被佛学所超越。华严禅对包括儒家 在内的各派理论的总结为儒学的新生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理学是在佛学理论的刺激和熏染 中重新发掘先秦儒学的精髓而创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25.
~~张载“合两”成性义释@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孔子研究院①张岱年先生解释张载语云:“性即全宇宙之本性,乃总一的;而其中含两。所谓两即内在对待。惟其含两,故不能无感。实言之,宇宙万物之本性,即屈伸、动静、终始之能而已,此即所谓性,即所谓道,亦即所谓神。此总一之 性,乃即人的本然之性。人人物物皆禀有此性,不过有显露与不显露之别。”(张岱年,第213-214页) ①此“亡”字《张载集》校改为“成”,然“成”字恐非,因张载下句明言“舍日(成)善而日成之者性”。牟宗三云:“从表现上说,善恶相对而施设。及至无恶而…  相似文献   
26.
宋儒疑经改经的"通弊"本是由窥求"圣人之意"而来。他们对《康诰》文字错简及到底是成王书还是武王书的论证,态度是严谨的,且具有较充分的理由;而对《尚书》相关篇次顺序的考辨,也是在"穷其理"而认真思考后得出。有无"是理"是宋儒认定典籍是否为圣人所作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27.
<正> 胡宏哲学的性本体论近年来已有一些文章论及,但学者们在分析胡宏的性本体论时,对其实践意义和理论特点的概括似乎总有未尽之处,同时又均不谈胡宏哲学的宇宙生成论。也有以为胡宏的性本体论正是不涉及宇宙生成论,才表现出地区别于程朱派理学家的纯粹性质。其  相似文献   
28.
仁的"偏言"与"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的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的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的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的生理,力求从仁的"偏言"与"专言"入手揭示出仁的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的"偏言"与"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的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中的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29.
作为宋明易学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载论"易之四象",既承继前人,又有自己的创新,这尤为表现在他提出的第三种"四象"说上。张载的"象"范畴承担了沟通形而上下的使命,他并将"四象"说纳入到气象理一体的气本论哲学体系之中,重点贯彻了本体与变化相关联而突出变化通达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30.
朱熹的理本论体系是在对"性之本体"问题的思考中逐步充实和完善起来的.朱熹主张"性之本体"与"性"的"二性"和"继之者善"与"人性善"的"二善"说.性之本体是先天完具的仁义礼智,是实理,性兼理气而善专指理.弄清性之本体为何并由此去构筑其理论,是朱熹理学基本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