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唯物史观的重读及其对现代哲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现代哲学的性质及其何去何从的问题,在学界已经争论良久且观点相当对立.哲学确无定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的演进没有一以贯之的逻辑,也不表明现代哲学没有现代的规定性.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和研究的思想理论样本,重新探析唯物史观,对于理解和推进现代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国平同志在《国内哲学动态》1982年第8期上,撰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价值观的关系;文章颇具新意,耐人寻味,对于人们重新思考那些似乎已成定论而变得公式化了的哲学问题,有积极的启迪作用。我赞同周国平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体系又是价值体系的基本观点,但不能赞同他在阐述这一基本观点时,对(《巴黎手稿》关于“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提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社会规律问题是近年来哲学界争论的热点之一,迄今仍无定论,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一、社会规律的界定及其类型关于社会规律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四种看法:1.社会规律是人们在为满足生存需要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的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体系的内在联系、转化趋势及其与社会发展间的制约关  相似文献   

4.
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但关于它的含义人们多年来争论不休,还无定论,各种互悖的说法也比较多。争论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但长期地争而不决,纠缠于词句之争,滞留于互悖的见解,显然不利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关于齐文化和鲁文化“融合”问题,至今学术界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汉代齐、鲁文化开始融合;二是战国开始融合;三是西周春秋已经奠定了融合的“基础”,称之为“早期交流融合”。这三种意见,学术界至今仍在讨论中,并无定论。既无定论,笔者也想就“融合”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本文是在狭义的意义上来谈论的。吊诡的是 ,纯粹狭义意义上的中国哲学是不存在的。自从有了“中国哲学”这一称谓 ,它就不再是狭义的了 ,因为“哲学”是我国学界经日本从西方输入的概念。也正因为如此 ,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几近百年 ,迄无定论。肯定说、否定说、折衷说 ,说来说去 ,至今还是三种观点。这篇文章没有限于从中国哲学有否合法性的角度去讨论问题 ,相反把中国哲学当成一个既定事实 ,不是关注“是什么”而是强调“怎么做”。文中提出的“悖论” ,绝非康德二律悖反意义上的悖论 ,也不是逻辑学里的悖论 ,而是用一个剌激性的“悖论”语词以发人深省、引起注意罢了。而文中强调的“面向现代”、“参考西方”等 ,又体现了传统实用理性的精神和开放胸襟。作者是高校教师 ,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作基础 ,所以或许能给人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7.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文化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日益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文化事业实际上受到的市场化浪潮的猛烈冲击,文化单位所处的困境,文化工作者日益增长的困惑,……总之文化向何处去亦即文化的命运问题,迫切需要理论界进行探索并给予回答。针对社会上“文化市场论”似乎已成为定论、把文化工作者推向“市场”已成为“大趋势”等问题,《哲学研究》今年第2期、第4期相继发表了敏泽的《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和庄思晦的《文化能否市场化?》两篇文章,引起强烈反响。为推动这方面探讨的深化,《哲学研究》编辑…  相似文献   

8.
哲学研究以理论创新为其直接后果 ,但理论创新与综合现有理论成果并不形成直接的对立。在我国 ,希腊哲学史的研究要想在新世纪中推陈出新 ,关键在于提高对希腊晚期哲学重要性的认识 ,加大对希腊晚期哲学的研究力度 ,并充分吸取各国研究者的最新成果 ,对中国学术界原有的评价或定论作适当的调整。希腊化时期以喀罗尼亚战役 (公元前 338年 )和亚历山大东征 (公元前 334年 )为开端。与此相应 ,希腊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晚期。然而希腊化时期的开始并不是希腊哲学的终结。“在亚里士多德时代 ,希腊文明走出了本土疆界 ,进入了伟大的总的潮流 ,住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的部分同志认为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同一),把它作为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广为宣传。另一些同志虽不赞同这种看法,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公开提出异议或予以坚持,使得这种观点似乎成了“定论”,甚至最近又被某些哲学家写入供哲学系用的哲学教科书中。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了。其实,上述观点与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是根本不相符合的,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许多哲学爱好者来说,海德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似乎已成定论,但我们认为,海德格尔哲学的理论前提、哲学工作的出发点是一般唯物主义论题。为了说明这一看法的依据,本文首先介绍海德格尔早期(1912年)对外部世界现实性的辩护文章的内容;然后介绍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构思写作期间对他的哲学前提的表述;最后指明,他的具有唯物主义哲学前提的思想为什么会被人们误认为是唯心主义。在这一工作开始之前,我们首先扼要申明一下,这里所讲的“一般唯物主义”是在什么意义上说的。在我国哲学语汇中唯物主义是依据列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基本问题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不仅因为它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作用,而且还在于其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哲学基本问题是否真的落后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变得无意义呢?抑或仍然代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方向和主流?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本文考察了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它在当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晚期后现代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将批判目标主要集中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特别是马克思关于生产问题的论见。在国内哲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相对沉寂的今天,就后现代理论对马克思的上述挑战作出回应和辩驳,将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伟大意义。一、后现代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1976年,美国著名学者萨林斯发表他的大作《文化与实践理性》,该书主题是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进行批判。萨林斯是否后现代理论家可能并无定论,但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却明显受到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书中把“…  相似文献   

13.
三 辩证唯物主义已经提出但尚未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已成学术界的定论 ,而且苏联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它的基本原理已经有全面准确的阐述 ,哲学家的任务只是对它们加以论证、宣传和运用而已。奥伊则尔曼完全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令人信服地指出 ,唯物主义应当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首先要用辩证法改造以往的唯物主义 ,用唯物主义改造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并对当代自然科学的成就进行辩证的和唯物主义的思考与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些任务完成得如何 ?我认为 ,任务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德国哲学与老子哲学的对观中,反思无在两种传统中的出现方式,澄显无之为无的先验性。无的追问,关乎哲学的核心问题,既标示出理论理性的界限,更给出实践理性的根基与可能。无意味着对自然整体的否定性敞开,以及基于自由对人生世界的肯定与创造。无与自由根本上是同时一体澄显的世界的终极可能性和秩序性。  相似文献   

15.
孙磊 《现代哲学》2014,(3):74-79
与古典政治哲学相比,希腊化时期的政治哲学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伊壁鸠鲁派是其中对现代性影响最深远的一派。伊壁鸠鲁的政治哲学以唯物论为基础,建立了快乐主义伦理学,其政治约定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障个人的基本安全,因此自然与礼法之争丧失了古典政治哲学中高贵的神性,而且体现庸俗的计算理性。伊壁鸠鲁思想与现代性的关联体现在霍布斯、马克思和后现代哲人身上。霍布斯继承了伊壁鸠鲁将善等同于快乐,政治德性变成了人追求虚荣的好名。马克思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启蒙精神,通过批判宗教和社会启蒙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后现代哲人继承了伊壁鸠鲁的"自我快乐"和"自我治疗",致使整个社会愈发陷入虚无和颓废中。  相似文献   

16.
叶秀山 《世界哲学》2013,(1):5-13,160
本文从对康德“知识论转向”的意义分析入手,讨论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在康德开辟的哲学方向上的努力,重新审视了德国古典哲学从“存在论”到“知识论”的发展脉络,指出德国古典哲学并未放弃传统的“存在”问题,而是深化和发展了这个问题.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存在”不再满足于成为空洞无内容的抽象概念,而是要成为具有“规定性”的哲学范畴.这条路线的梳理打通了德国哲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内在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17.
18.
<正> 关于冯先生及其哲学,几十年来,誉之非之,褒之贬之,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冯先生已经作古,化为一抔寒灰。然而关于冯氏哲学及其历史定位问题,却仍然不是随着“盖棺”而可以“定论”的。田文军同志专攻冯友兰哲学多年。他的这部学术专著适在冯先生逝世前夕面世(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全书共8章,计27万言。首章论述冯氏其人的生活、个性;次章论述新理学形成的文化背景;三章论述新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于哲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 问题 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意识到大学教育要和世界接轨。这要求我们要思考当前中国的哲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它的未来,也就是它的问题和改革的出路。 关于哲学教学的问题,也许有人会说有,有人会说无。但更多的是人们对问题熟视无睹,虽觉得问题重重,但不知问题之所在。在此有必要将哲学教学的问题具体化和明晰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克尔凯郭尔一篇富有启发性的演说同传统的关系,讨论了它对近来致思死亡的哲学的影响、及其需要加以详尽阐述的思想潜力。这篇尚无定论的演说以某种杜绝偶像的形式重复了死亡之象征的必要性,更新了柏拉图提出的要求,即在预设人可理解为一个整体这一观念后,要学习如何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