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当前我国道德领域突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道德冷漠症"。实施党的十八大做出的"深入开展当前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的重大工作部署,必须全面研究"道德冷漠症"之"冷"的症状及成因,将"问题教育"引进专项教育和治理之中。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学术界和宗教界的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存在着社会道德危机,原因在于中国人没有信仰,因而需要发挥宗教的社会道德作用,需要建立一个"信仰中国"。这些观点不仅逻辑前提是不成立的。而且推理也是站不住脚的。其错误在于三个方面,分别是道德起源神圣化、世俗道德神圣化和道德功能神圣化;并且其逻辑前提.即"社会道德危机论"也是不成立的。根据唯物史观。社会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社会的道德状况的总体趋势是,道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取得巨大进步,但同时也承受着一些失德败德行为所带来的阵痛.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是:道德整体功能的弱化和道德地位的边缘化;道德权威的下降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泛滥;道德问题的集中爆发和道德失范现象的剧增;道德底线屡屡失守与道德冷漠引发社会愤恨.然而,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并没有演变成为社会整体性的道德危机,道德危机只是在社会的个别领域客观存在且具有特定的价值性.导致突出道德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变迁对道德带来双重影响;社会交往形态的变化冲击了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科学技术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道德风险的衍生;社会管理的滞后助长了道德问题的滋长和蔓延.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至今,变化巨大,但也在发展中出现了诸多社会道德问题,有些问题已相当严重.如何评估当前的道德状况?造成社会道德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根治或如何重建?带着这些社会上下都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基地于2011年12月17日至18日组织召开了"当前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与道德重建"专项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的学者覆盖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专业领域,周孝正、竹立家、刘光明、杨义芹、张海涛、张傅等一批在各个专业领域各有建树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伦理学基地的葛晨虹、龚群、肖群忠、李茂森、曹刚、郭清香、杨伟清、张霄等研究员,部分杂志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也都参加了会议.会议旨在汇聚各方相关专家,切实"会诊"社会道德问题,集思广益,诊断病根,开出具有建设性的社会道德问题治理"药方".会议讨论热烈而深入,主要围绕下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5.
当前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与长期忽视道德信仰的培育和倡导直接相关。道德信仰是人们对社会倡导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所持的极度信赖和遵从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及行为倾向,具有整合道德品质的功能。道德治理是道德信仰养成的现实前提;道德信仰是道德治理的精神基础。道德信仰培育,需要在正确认识和理解其极端重要性的前提下,立足于培养人对于道德的尊重和敬畏感,把创新道德教育和厉行道德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杨超 《道德与文明》2018,(5):145-149
党和政府对道德问题深重关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宏大背景下,将道德问题的整治纳入治国理政的范畴,进而提出了"道德治理"的理念。政府主导、多元主体、互动协作的治理理论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总体性方法论,为走出道德教育实效低迷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实施上,道德治理应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把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作为基石,把公德治理作为核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为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7.
在如何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这个问题上,由于主流经济学的理性方法论以及我国目前的道德建设效果欠佳等因素,学界存在着一种重法治而轻德治的倾向.以德治的方法论基础为视角,通过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有助于阐明德治或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道德建设效果欠佳的原因.德治或道德建设的改进应以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生成性统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的内生逻辑,其对于当下道德治理具有深远的现实观照意义。当下,以"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为主要表征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为指导,构建科学而有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首先,秉持"道德批判当先"的理念,是合理构建当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的逻辑前提。在此基础上,坚持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自觉契合,是构建当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9.
正由景枫教授等撰著的《中国治理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对从古至今的中国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实践做了有益的探索,通读一过,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和推介。第一,提纲举要,揭出中国治理文化的核心特点。本书在对中国治理文化进行一般性概括之后,从"道德治理文化"、"法律治理文化"、"民间治理文化"勾画全篇,最后对中国治理文化的当代意义进行分析。中国社会的传统治理方式、渠道、手段多种多样。但就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延续性的文化层面而言,道德与法律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早在"中国轴心文化"奠基的先秦时期,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刑德"问题就是核心问题。秦汉以后的古代社会,"刑德"问题又转化成"儒法关系"问题,二者在思想和实践方面长期斗争而又融通,成为中国治理思想和实践的骨干和支柱,抓住这两个问题就抓住了中国治  相似文献   

10.
道德自律:转型期社会秩序的最高实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令银 《现代哲学》2001,1(4):84-88
道德自律和社会他律是道德实践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是实现社会控制、形成良好社会秩序的两种主要方式。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个体道德自律的要求则变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道德生产力"与"道德资本"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经济伦理学概念,后者是前者合乎逻辑推进的结果,王小锡教授在这两个领域作了诸多积极有益的探讨,丰富了我国经济伦理学的知识理论体系.在理论上阐明"道德生产力"的道德闲限及其生产力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厘清"道德生产力"研究的应有理路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促进"道德资本"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推动我国经济伦理学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德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和方面。道德领域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视域。没有道德的介入 ,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不完整的 ,也是难以为继的。本文围绕道德人、道德观、道德律和道德力等方面的研究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道德建设与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 ,探讨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在道德领域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揭示了重视和加强道德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道德治理的目标,既是道德治理理论亟须探讨的首要和中心问题之一,也是现实道德治理活动的着眼点和归宿点。道德治理的目标,往往决定着道德治理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且对整个道德治理活动起着指导、调节、控制的作用,使整个道德治理过程不断趋近于目标并最终实现既定的治理效果。基于此,从道德治理目标的内涵出发,分析道德治理目标的层次性依据,提出道德治理的目标所具有的理想性、层次性、实践性特征,有助于依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进路对道德治理的目标问题进行相应的考察,进而对推动道德治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所裨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道德治理是党中央应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所提出的一项新举措。从道德的源发动力和历史进程来看,"抑恶"是道德治理之所以必要的逻辑基础,"扬善"是道德治理之所以可能的逻辑保证,"奖善惩恶"是道德治理之所以可行的逻辑依据。在必要、可能及可行的逻辑推演中,道德治理既是道德发展进步的逻辑要求,也是道德发展进步的历史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转型期多元并存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的交织碰撞,必然影响到艺术领域,艺术道德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价值取向,如艺术商品化、非理性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泛娱乐化、艺术媚俗化等。这些不健康的艺术倾向,不仅影响了文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突出作用,也阻碍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科学总结新时期艺术道德建设的经验,应当关注和反思艺术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强调艺术家的道德担当意识,提出加强、完善艺术道德建设的有力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方面,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道德养成教育理念、道德养成内容、道德养成途径、道德养成方法等诸多方面。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既有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上的根源,又与思想文化背景等密不可分。我们应该根据时代的特点审视这些差异。既要吸收西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经验,同时也要注意发扬我国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的优良传统,使二者优势互补,共同为我国当前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道德失范:社会安全的腐蚀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以来 ,较为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一定程度上正威胁着社会安全。克服道德失范现象 ,应该从构筑社会精神、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做好制度安排几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气候问题的伦理困境越来越突出,这一伦理困境呼唤普遍伦理的重建。道德金律在普遍伦理的重建中被寄予了厚望。在全球气候问题领域内道德金律面临着从理解转向接受,从接受导向行动以及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迈向"国所不欲,勿施于国"的困境。但是道德金律体现出的德性练习与正义原则有助于破解这一困境,并逐步促使人们采取新的行动。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中国,各领域的道德矛盾和道德冲突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有的甚至已经演化为局部风险而成为制约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布劳关于异质性与不平等的理论为我们分析道德冲突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当前,导致道德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人们普遍认同的原因之外,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身份确认缺失引发道德冲突;对异质性的曲解导致道德冲突;个人向上流动受阻激化道德冲突;中间阶层缺场无法缓解道德冲突;价值观和现存制度之间的矛盾也会带来道德冲突。治理和化解道德冲突的对策是:正确发挥主体性以降低道德冲突;强化异质性交叉以减少道德冲突;培育社会中间层以弱化道德冲突;实现不同群体间的有序流动以化解道德冲突;确立共享价值观以消弭道德冲突。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普及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爆发存在着必然关联,但所谓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其实是无"范"可循,其症结不在网络普及,不在教育,也不在网络的监控和管理的不完善等方面,而是属于整个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需要对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