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强迫症的元认知模型认为, 元认知是理解强迫症病理的关键。强迫症患者存在错误的元认知知识信念、消极的元认知体验及不恰当使用元认知策略等问题。强迫症的元认知疗法强调思维过程(如自我聚焦注意、对担忧不变的思维风格和威胁调节的注意策略等)的重要性, 而非思维的具体内容, 并在个体心理干预、团体心理干预等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未来研究应从认知神经科学等视角考查强迫症的记忆等元认知特征, 并进一步验证和修正强迫症的元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2.
强迫症已经被认为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模型在成人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实证支持,但这个模型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研究相时较少.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认为是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有效心理治疗方案,但对于认知行为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实证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强迫症已经被认为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模型在成人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实证支持,但这个模型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研究相对较少。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认为是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有效心理治疗方案,但对于认知行为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实证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强迫症病理的认知–行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行为领域对强迫症(OCD)的病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功能失调性信念、应对策略及中和行为对强迫症的发生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强迫症的安全动机模型把强迫行为归因于安全动机系统不能产生停止安全防卫行为的信号, 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表明, 在做停止强迫行为的决策时, 强迫症患者依赖于主观停止标准, 导致决策困难, 延长了强迫行为持续的时间。通过整理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 认为趋–避冲突存在于一些强迫症患者中, 且可能是导致强迫症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强迫症已经被认为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模型在成人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实证支持,但这个模型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研究相对较少.从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界定及其流行病学调查出发,回顾了强迫症认知行为理论的解释及儿童青少年强迫症认知行为理论实证研究,最后对该理论模型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意象对话技术”是一门本土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但其对强迫症的疗效尚不明确。虽然目前存在多种治疗强迫症的方法,但治愈率较低。本研究对31例强迫症患者实施“意象对话技术”治疗,通过分析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意象特点、体会和感受,发现意象对话技术能够很好地揭示并解除来访者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和心理症结,明显改善强迫症症状,“意象...  相似文献   

7.
通过元分析评估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考察疗效影响因素,并评价证据质量。元分析共纳入35篇文献,研究发现:(1)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结束时对睡眠效率、入睡潜伏期、入睡后醒来时长、睡眠总时间、睡眠质量、抑郁和焦虑的效果量分别为0.66、-0.52、-0.47、0.20、0.34、-0.32和-0.33。(2)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与面对面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疗效同等;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疗效显著优于最小化治疗和药物治疗。(3)共病情况与支持形式对疗效有显著影响。证据质量评价表明睡眠效率、入睡后醒来时长、睡眠总时间、抑郁和焦虑5项指标的证据质量为中等,真实值可能接近于估计值;入睡潜伏期与睡眠质量为低,真实值与估计值可能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8.
该文分析了强迫症患者在现实监控、知道感、元认知信念和责任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发现缺乏对不同类型强迫症元认知差异的研究、被试选取的典型性和代表型有待提高,现实监控障碍的身心原因尚不明确、责任-控制障碍形成的机制研究不足.指出元认知干预的强迫症治疗范式、强迫症与其他精神症元认知障碍的比较、强迫症元认知的认知神经科学探索和强迫性网络使用的元认知机制等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精神科住院患者团体心理治疗较门诊患者团体心理治疗存在临床情境的特殊性,本研究探索将准备性会谈与治疗后访谈纳入治疗计划,治疗前向患者普及住院治疗、心理治疗的知识,澄清团体心理治疗的形式、目标、内容,了解患者对团体心理治疗的疑问、期望,允许患者做出是否参加治疗的决定,并在治疗后的访谈中强化疗效因子。  相似文献   

10.
精神科住院患者团体心理治疗较门诊患者团体心理治疗存在临床情境的特殊性,本研究探索将准备性会谈与治疗后访谈纳入治疗计划,治疗前向患者普及住院治疗、心理治疗的知识,澄清团体心理治疗的形式、目标、内容,了解患者对团体心理治疗的疑问、期望,允许患者做出是否参加治疗的决定,并在治疗后的访谈中强化疗效因子.  相似文献   

11.
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预防与干预研究已开展逾十年,分析与总结显示,已有研究采用个体、团体等不同干预模式,采用认知行为、动机激发等不同咨询与治疗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以团体干预模式及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导,并呈现多模式多理论相融合的趋势。借鉴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我们采用家庭治疗、认知行为、动机激发等多种咨询与治疗理论,结合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优势等网络成瘾理论,形成了个体-家庭-学校的多水平预防与干预方案,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检验。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考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生理因素,将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相结合形成系统性的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顽疾,病情往往迁延不愈,还很容易复发。单纯使用药物或单一的心理咨询方法治疗效果一般不很理想。本研究者针对一例症状较轻的大学生强迫症患者,采用"厌恶"和"认知领悟"二联疗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认知偏向是焦虑障碍患者的重要认知特征, 是指患者或高焦虑个体对负性或威胁性信息存在认知加工方面的偏向。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聚焦于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近年来, 研究者致力于将认知偏向的矫正应用于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 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本文总结了将认知偏向矫正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不同方式, 并从主观报告的疗效证据、行为及生理指标的疗效证据, 以及未发现疗效证据的研究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于结果的高度不一致, 本文从期望效应、干预对象、因变量和其它参数等方面探讨了可能的原因, 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深入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病前后对吸烟行为的情感体验并探讨其维持吸烟行为的原因。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6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深入访谈,并对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多数患者对吸烟行为与疾病的相关性认知模糊,患病后有戒烟动机,但正负性情感交错;维持吸烟行为的原因大致包括:尼古丁上瘾引发的戒断症状、认知局限和心理、社会因素。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对吸烟行为的情感体验,从认知、心理、环境和社会多维度干预,提供全方位的戒烟指导,帮助患者加强戒烟动机。  相似文献   

15.
当前作为临床循证证据最强的认知行为治疗诞生于西方文化背景,其理论基础和临床操作具有西方文化特点。很多研究表明文化是影响心理治疗疗效的因素之一。如何提高认知行为治疗在中国文化下的临床疗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认知行为治疗的应用中所涉及的中国文化适应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认知行为治疗的文化适用中所涉及到的中国文化因素,在分析这一领域研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对开展契合中国文化的认知行为治疗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孙凌  王建平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6):1041-1047
临床实践与相关研究表明,强迫症的诊断标准已不能满足复杂的临床工作需要。首先,有关患者的自知力以及主观痛苦程度等诊断指标需要进一步修订。其次,就强迫症的核心症状而产生的争议,研究者提出应重新考虑强迫症、焦虑障碍、强迫谱系障碍和囤积障碍这四个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和诊断标准。未来研究应考虑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探索强迫症的核心症状和病理机制,为强迫症的诊断标准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于静  朱莉琪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82-1188
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是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心理学常采用故事法对儿童的公平认知进行研究,博弈范式的引入则为研究儿童的公平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角度。该文主要介绍了独裁者博弈和最后通牒博弈中儿童公平行为的发展趋势,并对已有的矛盾性结论进行了原因分析,探讨了公平行为的内团体偏差效应、公平的本质是意图公平还是结果公平、以及心理理论与公平行为的关系等问题。最后,该文指出今后对儿童公平行为的研究应充分考虑社会情境与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临床上常将强迫症分二类,一类是没有明显强迫行为的强迫思维(obsession):包括强迫性怀疑、强迫回忆、强迫意像、强迫性穷思极虑。另一类即强迫动作(Compulsion):包括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计数等。...  相似文献   

19.
潘玉进  曹立人 《应用心理学》2009,15(4):374-378,384
运用社交认知绘图(SCM)、班级戏剧量表与同伴提名等方法调查了处于同伴团体形成关键期的小学四、五年级学生294人,以考察同伴团体诸变量对个体学业成就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拒绝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伴团体在小学四、五年级尚处于初步形成期,其密度和中心势均随年级升高而提高;(2)性别、学业成就和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团体形成的主要因素;(3)个体学业成就对同伴接纳与亲社会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同伴拒绝与退缩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4)团体密度和团体学业成就在同伴接纳与个体学业成就之间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团体中心势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团体学业成就对亲社会行为与个体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人际心理治疗(IPT)、认知行为治疗(CBT)对躯体形式障碍(SD)的疗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81例SD患者进行临床评估,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IPT联合度洛西汀;B组,CBT联合度洛西汀;C组,仅用度洛西汀。治疗后三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下降;治疗后A组和B组的评分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下降;治疗后A组和B组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IPT和CBT均可显著提高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IPT在疗效上与认知行为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