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谁才是始作俑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C-反应蛋白可用于监测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预测冠心病的预后以及预报健康人群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最近的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子。药物干预可以通过降低C-反应蛋白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文分析了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多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70通过抗凋亡、抗氧化及抗炎症反应而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起保护作用.但亦有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70通过促凋亡、促进炎症反应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说明热休克蛋白70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有双重作用,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干预时应考虑到其双面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冠心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相关性.研究对象为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87例,检测其尿白蛋白/肌酐浓度值(ACR)、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他指标,并与35例冠状动脉造影为非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比较.冠心病组lgACR及lg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lgACR与lgCRP呈正相关(r=0.275,P=0.005),且均为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冠心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血清C反应蛋白均明显增加.ACR、CRP均为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在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过程中可能有低度炎症(CRP)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大多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70通过抗凋亡、抗氧化及抗炎症反应而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起保护作用。但亦有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70通过促凋亡、促进炎症反应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说明热休克蛋白70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有双重作用,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干预时应考虑到其双面性。  相似文献   

5.
大多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70通过抗凋亡、抗氧化及抗炎症反应而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起保护作用。但亦有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70通过促凋亡、促进炎症反应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说明热休克蛋白70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有双重作用,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干预时应考虑到其双面性。  相似文献   

6.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探讨冠心病患者的管理,循证医学证明控制危险因素大幅度降低冠心病死亡,危险因素控制达标成为冠心病现代治疗的主要方向.动脉粥样硬化是进展性疾病,斑块的进展破裂是导致事件的罪魁祸首,仅仅控制危险因素不足以从根本上治愈冠心病.透过现象,从控制危险因素达标到管理动脉粥样硬化,转变现有的治疗观念,引入新的动脉粥样硬化管理理念,即"Treating Arteries Instead of Risk Factors".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的根本发病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在这一认识基础上,近年来在冠心病预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颠覆性的概念,如"冠心病等危症"、"心血管疾病是代谢性血管疾病"等.本文以全新的理念、形象地描述、深入地分析,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各个阶段,阐述了冠心病综合预防在控制冠心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的发病率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大量研究表明内源性雌激素和雄激素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它对于女性和男性分别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这提示人们可以通过恢复机体激素水平达到防治冠心病的作用.因此性激素替代治疗成为了对冠心病的防治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综述性激素替代治疗在冠心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自冠心痛被发现以来,其危险因子就不断地被发现,现已发现了约200多种冠心病的危险因子,既往已知的体内的危险因子有血脂异常、纤维蛋白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白介素-6等.近些年来随着研究人员对冠心病的不断深入研究,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体内的危险因子,如: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等,临床上通过对这些新的危险因子的检测分析,有助于对冠心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疾病的根本发病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在这一认识基础上,近年来在冠心病预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颠覆性的概念,如“冠心病等危症“、“心血管疾病是代谢性血管疾病”等。本文以全新的理念、形象地描述、深入地分析,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各个阶段,阐述了冠心病综合预防在控制冠心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估血清中趋化因子CXCL12及其特异性受体CXCR4的浓度水平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作用,对49例食管癌患者,39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研究,检测其血清中CXCL12、CXCR4、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及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结果显示同健康对照组相比,食管癌患者血清中CXCL12的水平显著增高,同时其受体CXCR4的表达显著降低。CXCR4的诊断敏感性,阴性预测价值及精准度最高,同经典的肿瘤标志物和C-反应蛋白联合分析,价值更高。特别在结合经典肿瘤标志物检测时血清CXCR4检测可能会改善食管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不同透析类型对尿毒症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对我院肾脏内科2009年10月~2011年6月的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20例血液透析(HD)患者为HD治疗组,20例腹膜透析(PD)患者为PD治疗组,2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各组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游离T3(FT3)、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含量等指标,分析各组间hsCRP有无差异性,同时分析hsCRP与FT3、FT4、TSH之间有无相关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D组和PD组FT3、FT4显著降低(P<0.05),hsCRP显著升高(P<0.05).FT3和FT4在HD组中和PD组中相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D组中,TSH水平显著高于HD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HD组中,hsCRP与FT3存在着负相关,但在PD组中没有发现此相关性.血液透析患者炎症反应与低FT3综合征有关,腹膜透析患者无此关联性,hsCRP及甲状腺功能检测可能有助于判断尿毒症透析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高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理状态的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被普遍认为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功效,是冠心病的重要保护因子。然而,在某些病理状态下,HDL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受损,甚至逆转产生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药物干预又可改善HDL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用矛盾的哲学规律认识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并在实际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就能更有成效地开展对HDL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的发病率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大量研究表明内源性雌激素和雄激素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它对于女性和男性分别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这提示人们可以通过恢复机体激素水平达到防治冠心病的作用。因此性激素替代治疗成为了对冠心病的防治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综述性激素替代治疗在冠心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脓毒症是重症医学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生物标志物常用于脓毒症的诊断、治疗、评估预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是最常用的急性期蛋白指标,降钙素原指导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应用价值极大。细胞因子如IL-6等可反映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但特异性不大。免疫指标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mHLA-DR)侧重于筛选免疫调理治疗目标人群,有效指导治疗。检测特异性真菌生物标志物(1,3-β-D-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可更早诊断真菌感染,有效进行抢先治疗。生物标志物在脓毒症有着不凡的价值,因此被国际各类脓毒症指南所推荐,临床应用前景极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电子期刊数据库,采用系统方法评价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G)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丹红治疗组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CRP;丹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丹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FG水平。提示丹红注射液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CRP及FG水平。  相似文献   

17.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呈负相关。HDL通过促进胆固醇逆转运、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抗炎和抗血栓而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HDL已成为冠心病防治工作的新靶点,生活方式和调脂药物的干预能升高HDL-C,然而HDL的功能比HDL-C血浆水平更重要,多项以HDL为靶点新的治疗措施正在研究中,临床上如何评价HDL-C升高的疗效价值及升高HDL-C的药物和策略有着重要意义。进一步研究HDL的结构、代谢和功能能够深入了解脂质代谢过程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使干预HDL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的治疗包括三个层面:血管重建治疗解决局部狭窄;改善生活方式是基础;全面合理的药物治疗是核心.而β受体阻滞剂又是重要的一线治疗药物,不仅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还能有效预防、缓解心绞痛发生,改善梗死后左室重构和心功能;降低心肌再梗死率,降低心性猝死和病死率.临床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时机和剂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冠心病和(或)2型糖尿病患者,已有许多有效的防治措施.然而,尽管接受了当前的标准治疗,这类患者仍会反复发生许多大血管和微血管事件,这种现象称之为血管刺留风险.有许多因素影响血管剩留风险的存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因此,采取积极的全面干预措施如改善生活方式、联合降脂以改善所有的脂质异常指标,是最大程度降低血管剩留风险的动向.  相似文献   

20.
大量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能观察到许多免疫反应.然而,免疫反应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却呈现为两面性:免疫系统的激活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可表现出抗动脉粥样硬化功效.所以,适当的免疫调节干预,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