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尝试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中最著名的命题"人依据自然是政治的动物",用更前后一贯的方式理解《政治学》I.2中的论证,强调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说的"自然"主导的含义是人趋向美好生活的自然冲动。本文反对对该命题的两种误解:第一,将"政治的动物"理解为"城邦的动物",从而认为"政治的动物"是人的定义;第二,认为亚里士多德主要在"目的"的意义上理解"自然",城邦在"自然实体"的意义上优先于个人。这个讨论让我们能更好地看到以阿伦特为代表的共和主义对亚里士多德的使用在什么地方存在问题,也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亚里士多德与霍布斯在看待人与城邦关系时的相似与差别,从而提示我们可能有不同的看待所谓"古今之争"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陈康先生在《智慧:亚里士多德追求的科学》中的论述,重新思考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和神学的关系。陈康先生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章节中提出了一种原因论,它让亚里士多德导向了对于神学的研究。但是,本文认为,《形而上学》开篇提出的原因论导向了《形而上学》Z17中的作为亚里士多德存在论核心的"本质实体论",确切地说是"本质实体论的原因论"。此外,亚里士多德在Θ卷通过潜能现实理论,阐明了本质实体论的原因论中形式作为现实的优先性,从而让亚里士多德转向了研究纯粹现实的实体的神学。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一书的主题描述为对"何谓实体"以及"何谓实体的本原"的追问。本文采用概念甄别的进路,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同时结合学界已有讨论,对《形而上学》相关文本展开深入解读。本文认为,调和两者的关键在于厘清"存在论上的依赖",以及更为广义的"解释上的依赖"这两种依赖关系,并得出结论:就现有的文本证据而言,追问"何谓实体的本原"是该书更为恰当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概念的前身是柏拉图《蒂迈欧》中的"容器",这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但它是十分可疑的。本文将论证,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容器"概念,竭力指出自己的"质料"概念并不是与形式相对立的"非存在",并否认了像"容器"一样的"原始质料"。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更多地表现出与柏拉图的分歧而非继承关系,前者倾向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传统,而后者倾向于巴门尼德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弗雷德不仅复活了古代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个体的观点,而且将这个观点也运用到了属性范畴上,提出了与个体实体相应的个体特性的概念。为了支持这一观点,在这篇论文的第一部分,弗雷德就"个体"(individuals)这个概念,对其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的思想起源做了穷根究底的分析和研究,在对《范畴篇》中许多关键性段落的理解上提出了发人深省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解,从而成功地为个体实体和个体特性的概念进行了辩护。而在此基础上,在这篇论文的第二部分,他又就个体实体的概念的形而上学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引入了"忒修斯船"的分析,对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实体的概念提出了富于启发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无敌大卫是古亚美尼亚著名学者、基督教神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曾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进行评注,这些作品原为古希腊文,后被译为古亚美尼亚文,保存至今.《〈前分析篇〉评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希腊原本已散佚.无敌大卫在其中详尽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理论.借助这些珍贵的古代阐释,人们能更充分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逻辑学著作,也可以了解古希腊哲学思想对外的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泰阿泰德》的显白议题是"什么是知识?",这似乎意味着,苏格拉底和泰阿泰德试图探究"知识的本性",即所谓的"知识论"问题。但柏拉图的"笔法"表明,苏格拉底并没让"哲学"和"泰阿泰德"仅仅停留在试图发现"知识"是"什么",而是引导泰阿泰德在探问"知识"的途中领悟一种政治性的探问:为何求知?换言之,单单追问所谓"知识论"问题,很可能就丢失了柏拉图更为紧迫的教诲。柏拉图精心设计的这个"开端",为我们理解《泰阿泰德》提供了纲领性的线索:只有将一显一隐两个议题结合起来,我们才有可能领会,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灵魂学"所探问的"知识",究竟具有怎样的整全面相。  相似文献   

8.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柏拉图的复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争成为人们讨论的核心问题。其中,斐奇诺站在新柏拉图主义的立场上,认为柏拉图哲学的最高本原是一,高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最高本原存在,学习亚里士多德是学习柏拉图的基础准备。而皮科·米兰多拉则认为,在存在与一的问题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态度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本文试结合皮科《论存在与一》的文本,分析表明:他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调和,主要依据托马斯主义和基督教化的新柏拉图主义(以伪狄奥尼修斯为代表)。皮科的这一调和方案,虽然既不可能容于斐奇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也不可能容于亚里士多德主义,但对于重新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系,对于构建他的古代神学、实现哲学的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和哲学的一般方法论原则是:从对于我们说来较为易知和明白的东西进到就自然说来较为明白和易知的东西。技艺与自然的类比就是这种方法论的一种体现。所以,亚里士多德通过技艺与自然的类比来解说"四因"。但是亚里士多德仍然严格地从"存在论"上区分了"自然事物"和"人工制品",没有因为这个类比而以己度物,他的哲学也不是人类学。  相似文献   

10.
《文子》的《自然》篇详论"道""无为""因循",而略于"自然",但篇名却为"自然",说明"自然"必以"道"之"无为"为前提,通过"因循"的方法,然后才能导出。实现了"自然","天下大治"便易如反掌。这种政治场景下的自然观是对《老子》类型自然观的传承与发挥。《自然》篇即便成书不在战国中晚期、秦汉之际,其主要内涵也是那个时期黄老思潮的生动写照。《自然》篇的内容还为"道法自然"的解释提供了新思路。河上公的注释和王弼的注释其实包含着两种类型自然观,一种服务于"道性自然",一种服务于从"无为"到"自然"。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乃是千古名著。这是逻辑学的奠基之作 ,学术价值 ,举世公认 ;各种译本 ,不胜枚举。我国以前曾经出版过其中的《范畴篇》和《解释篇》中译本 ,1984年还出过李匡武先生的一个节选的《工具论》中译本。随着苗力田先生主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的出版 ,我们终于得到了完整的《工具论》中译本 (苗力田主编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 ,以下简称《论》,凡引此书 ,只注页码 )。这对我国学术界来说 ,无疑是一件大好事。最近仔细阅读了这部著作 ,发现其中在翻译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并不严重 ,…  相似文献   

12.
陈康先生沿用发生学方法研究柏拉图思想。在存有论上,他认为以《巴曼尼得斯篇》第一部分为枢轴,柏拉图的中晚期思想有一个从"一元唯善论"到"多元范畴论"的发展;在知识论上,在关于如何获得相的知识的问题上,他也认为柏拉图有一种明显的发展,先是回忆论,后是综观论。前者包含在《曼诺篇》与《斐多篇》里,后者则肇始于《会饮篇》对美本身的直观理论,后来又在《理想国》核心卷的末尾的综观理论中获得更为完整的发展。这些成果在英美分析的古希腊哲学研究的语境中写成,针对分析派的解释逐一批驳。他对"智性直观"的无以复加的强调让我们看到德国哲学传统的某种延续。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关系理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关系理论探究张家龙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的孤立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关系”这一概念无论是在哲学中,还是在逻辑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以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关系逻辑是由“关系逻辑之父”德摩根在19世纪创立的。但在古典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著作《工具论》中已有关系逻辑的萌芽。继承亚里士多德的这份珍贵遗产,对于哲学和逻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抛出此文,仅作引玉之砖而已。一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和逻辑史上最早提出把“关系”作为一个范畴。他在《工具论》的第一篇《范畴篇》中对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我们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论断:苏格拉底的"定义"指向事物普遍本质的内涵,这和柏拉图的"理型"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认为"定义"是"理型"的思想来源。但在康德道德哲学的视域中,这个论断很难成立。"定义"指向作为感官之物的自然知识领地,"理型"则指向作为超感官之物的道德知识领地。在苏格拉底哲学中,道德知识领地的正面断定是通过"精灵"(■)完成的,"定义"仅仅通过其消极性产生警醒作用。"精灵"才是柏拉图"理型"的真正思想来源,而两者都是在道德哲学的背景中提出的。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指出,城邦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哲人王"的出现,但无论在现实还是在理论中,政治和哲学的对立都使得"哲人王"成为不可能。施特劳斯认为哲学家回到洞穴中参与政治生活只能是"外在的强迫",而安德鲁则认为这是出于对哲学"内在的爱",但由于他们共享了关于"政治"的狭义理解,政治和哲学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在两种解释中都更为凸显。笔者认为,如果援引《高尔吉亚篇》中对宽泛的"政治"的论述,强调政治包括政治治理和人文教化两个方面,将"哲人王"限定在教化意义上的"素王",则"哲人王"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需。  相似文献   

16.
波菲利(Porphyry)约公元234年出生于叙利亚,约301—306年逝世于罗马,曾在叙利亚和雅典学习,深受郎吉努斯影响并与之交往甚密。波菲利是一个新柏拉图主义者。他编订了普罗提诺斯著作并撰写其传记,他还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因此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波菲利在西西里期间,罗马元老院议员克里塞欧西乌斯(Chrysaorius)因学习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遇到困难而写信向他求教。于是他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导论》。后来《导论》和《范畴篇》一起被译为拉丁文,传入中世纪,成为文学院逻辑课的必读书,被认为是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概念和学说以至整个哲学的导论,成为一份哲学经典。传统逻辑讲的谓词理论(种、属、种差、固有属性、偶性)就是基于波菲利《导论》中的思想,足见《导论》在逻辑史上的重要性。亚氏的四谓词理论与波氏的五谓词学说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没有个体词作主词因而只有类与的关系而后者个体词作主词因而不仅有类的关系而且有个体与类的关系众所周知传统逻辑没有能够清楚地区别个体与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韩潮 《世界哲学》2011,(2):113-122
本文认为,在柏拉图《普罗泰哥拉篇》中潜藏的叙事动力是勇敢美德的殊异性。而勇敢美德的殊异性与美德整体性学说是柏拉图对话尤其是《普罗泰哥拉篇》和《拉克斯篇》中的一对相关性理论。二者分别从哲学和政治的角度表明,普罗泰哥拉式的美德仅仅是一种可以传授的技艺,它既不是无法技术化的勇敢,也不是理念化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在《美诺篇》中,柏拉图试图放弃他承自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的信念,以彻底与智者决裂.但囿于定义论思维方式的固有局限,混淆了道德德性和技艺德性.只有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路,厘清技艺德性、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辨明柏拉图在《美诺篇》中陷入的困局,并合理解答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功能论证是联系人、理性、德性和幸福的重要论证。但是亚里士多德在《欧德谟伦理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给出了两个在结构和论证方式上大不相同的功能论证。以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一卷中提出的功能论证为基础,比较亚里士多德在两部伦理学著作中给出的功能论证,会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线索来恰当地理解这个核心论证本身和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观点的发展,以及亚里士多德在两部伦理学著作中展现出的自我反思和修正。  相似文献   

20.
<正>一、引言首先介绍一下理解本文的背景思想。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Ζ卷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什么是实体 ( ousia) ",而关于亚里士多德在此对 "什么是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自古以来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