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意大利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在中国名气很大,或许不是因为他的名著<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而是缘于他的那句"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1917)的名言[1].细研克罗齐的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历史与现实之间一定存有可辨读的、有意义的沟连和逻辑,具体地讲就是为现代生活提供历史烛照(历史合理性或者做历史注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主旨在于提倡"身体文明",不是每人每事都能身体文明,但可以是每人在多数情况下和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去身体力行,"修己以敬".从现象分析的角度看,西方现象学的身体论和中国善学的身体论既有共同的理解和对话平台,又有不同之处,都有助于我们今天对"耻感"现象的认知;并希冀社会生活中愈益增多的人们踏上人际交往的"善端",发出善意,以善相待,相互发出"身体文明"信号.这样,就在实际上推进了多数人文明、减少了可耻现象,这是每个人都容易做到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形态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不是一种历史决定论。历史决定论指的是,只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并同时排除偶然性历史作用的一种严格决定论。与之相比,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不论在"三形态论"或"五形态论"的理解下都实现了对历史决定论的否定,这表现在三个方面——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不是抽象的必然,而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即是大量偶然性积累下的必然;历史必然性为历史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历史偶然性则是其蕴含的多种可能性;社会形态结构是在"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历史进步论时下主要遇到两种思潮的挑战:一种是历史"末世论"和"终结论",另一种是后现代历史观.本文就历史进步论与这两种思潮的关系作了具体的辨析、考察.马克思的历史进步论并不是"末世论"所讲的"历史目的论"或"神话预言",而是依据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创造性活动而确立起来的;社会进步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宣布"历史终结"未免荒唐.后现代历史观虽然对历史进步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但否定历史进步观的基本看法则是偏激的、片面的,科学的历史观不能没有对历史的本质、规律、发展趋向的基本把握,仅仅玩弄历史碎片只能导向历史虚无主义、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5.
仰海峰 《现代哲学》2005,1(2):32-40
批判改造克罗齐哲学,是葛兰西实践哲学建构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克罗齐虽然想消除黑格尔哲学形而上学的残余,他关于历史与精神同一性的思考、关于伦理政治史的分析,关于历史是自由的故事的论断,虽然有助于批判马克思哲学解释中的机械决定论倾向,但由于他只是从精神同一性的角度出发,就只能在不触动现实基础的情况下,提倡一种“消极革命”,强调对现实进行改良。因此,必须实现对克罗齐哲学的再颠倒,使克罗齐哲学中的有益部分真正成为实践哲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张汝伦 《哲学研究》2012,(6):77-84,128
<正>一在当今世界,谁要把教化视为政治的主要任务,一定会被指控为前现代的专制思维,因为在许多人眼里,现代性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世俗化过程,而世俗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政教分离。尽管政教分离的 "教"不是教化之 "教",而是宗教之 "教",但很多人会从作为一个政治概念的教化想到宗教对人思想的统治。在他们看来,教化就是统治者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统一人们的思想,以维护他们的  相似文献   

7.
霍布斯作为西方近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唯物主义虽然具有比较彻底、比较系统的优点,但也明显地具有机械论性质。一方面,他把物体的一切运动和变化都说成是必然的,从而根本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另一方面他却又强调人及其选择的"绝对自由"。莱布尼茨依据他的单子论和前定和谐体系,指出霍布斯所理解和阐释的必然性是一种"盲目的和绝对的必然性",这样一种必然性一方面破坏了"道德的必然性"和"人的自由",另一方面又破坏了人们对上帝的"虔诚"。  相似文献   

8.
伦理-经济关系是道德体系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课题.20世纪的中国道德哲学的发展,历史而共时地存在三大理论范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韦伯新教伦理的"理想类型",还有所谓"经济伦理".三大理论范式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但也都内在着深刻的矛盾.21世纪的文明将是生态文明.21世纪道德哲学和道德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既不是机械的"决定论",也不是抽象的"气质论"和"立法论",而是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辩证法精髓,融摄三种范式并扬弃它们的内在局限的"生态论".辩证合理的伦理-经济生态既是21世纪道德体系的建构,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中国化必须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9.
郭象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独化","独化"的主体是"性"."性"意味着一种必然性,与此必然性相联系,郭象哲学十分重视"无心"."无心"即顺应个体固有的必然性,这也是郭象所讲的自然的根本含义.顺应必然性意味着自由.郭象哲学有两个基本命题:"安守己分"和"与时俱化".前者为内,后者为外,二者统一就是"内外相冥",这就是郭象所讲的自由.对个体自由的绝对肯定是郭象哲学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0.
一历史与哲学、历史思维与哲学思维的同一是克罗齐历史哲学中最为引人注目而又最令人费解的重要论点之一。卡罗吉诺(GuidoCalogero)甚至说,历史与哲学的同一是意大利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志,“这一标志使它与当代别的哲学和唯心主义趋向区别开来”。①可以说,这一命题贯穿和渗透了克罗齐的全部史学理论,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和把握乃是我们进入克罗齐史学思想殿堂的关键所在。克罗齐在青年时代就开始对历史学的性质和地位进行哲学思考,当时他已经以那不勒斯地方史的研究而在学术界崭露头角。19世纪的欧洲,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自然科…  相似文献   

11.
当艺术理论摆脱模仿外部实在概念时,自身就从沉重的枷锁下解放出来,无论外部实在被理解为经验和物质实在(模仿自然),还是被理解为观念和精神实在(模仿美质或理想)。在这两种情况下,实在实际上都被视为外在的和超验的,结果艺术性能沦为消极的或接受的性能:这是词语上的矛盾。此外,这一模仿及外部世界的虚假概念,  相似文献   

12.
你们来看     
王敏 《天风》2006,(13):2-3
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就问他们说:“你们要什么?”他们说:“拉比,在哪里住?”耶稣说:“你们来看。”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那时约有申正了。(约1:38-39)  相似文献   

13.
14.
15.
What one may come to know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ohan van Benthem 《Analysis》2004,64(282):95-105
  相似文献   

16.
17.
Why are human inferences sometimes remarkably close to the Bayesian ideal and other times systematically biased? In particular, why do humans make near-rational inferences in some natural domains where the candidate hypotheses are explicitly available, whereas tasks in similar domains requiring the self-generation of hypotheses produce systematic deviations from rational inference. We propose that these deviations arise from algorithmic processes approximating Bayes’ rule. Specifically in our account, hypotheses are generated stochastically from a sampling process, such that the sampled hypotheses form a Monte Carlo approximation of the posterior. While this approximation will converge to the true posterior in the limit of infinite samples, we take a small number of samples as we expect that the number of samples humans take is limited. We show that this model recreates several well-documented experimental findings such as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subadditivity, superadditivity, the crowd within as well as the self-generation effect, the weak evidence, and the dud alternative effects. We confirm the model’s prediction that superadditivity and subadditivity can be induced within the same paradigm by manipulating the unpacking and typicality of hypotheses. We also partially confirm our model’s prediction about the effect of time pressure and cognitive load on these effects.  相似文献   

18.
Philosophers commonly say that beliefs come in degrees (or that beliefs are graded or that there are partial beliefs). Drawing from the literature, I make precise three arguments for this claim: an argument from degrees of confidence, an argument from degrees of firmness, and an argument from natural language. I show that they all fail. I also advance three arguments that beliefs do not come in degrees: an argument from natural language, an argument from intuition, and an argument from the metaphysics of degrees. On the basis of these arguments, I conclude that beliefs do not come in degree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