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子》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代表着《管子》的哲学思想。其中对“精”这个概念,有所论述。对此,学者们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意见,有的说“精”的实质是“气”,从而形成精气说,因就有人说它是万物的本原。但也有人认为“精”是一种细微之物,由它产生有?..  相似文献   

2.
管子尚侈说,由来已久。孔子就批评管子不俭,他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在孔子看来,管仲不仅不俭,还不知礼。“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邦君有的管仲也有,不该享有而享有,不仅是不知礼,也应该是“侈”的一种表现。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侈”不容置疑,但齐国人不以为然。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得就直言不讳了,“晏子俭矣,夷吾则侈”。自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心     
《三重门》、《零下一度》和《新概念》作文,是现代学生最喜欢的书,特别是其中讲学校生活的一部分,看了是不亦快哉。有的同学说:“我们喜欢,是因为那是说了我们想说而又没有说出来,或者说是不敢说的话,所以我们读起来就像好朋友诉说心结,发泄怨气一样。”也有的同学说:“读了这些书,我觉得很冷,仿佛世界真的是零下一度,所以就不想读书了。”  相似文献   

4.
新发现的《孔子诗论》使我们对孔子《诗》说有了远超前人的认识。孔子《诗》说全面深刻把握《诗》旨,以《甘棠》为例,孔子以“报”一字总括,并层层解说其义。本文还就《甘棠》诗,梳理了自孔子《诗》说一直到汉代尤其关系本事的“传”的传承谱系。  相似文献   

5.
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提出“八法四知”说,确立了其理论构架的基本组成部分。目前对其研究大多是建立在技法层面的论述之上,而对于其中所存在的气韵意识却并未有足够的探讨。因此,在通过从其写生观念以及与《小山画谱》下卷立论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论述邹氏“八法”中的气韵意识。  相似文献   

6.
吴敬梓《文木山房诗说》就《诗经》通例的论说,主要体现了作者对汉、唐、宋经学家章句之学的思辨和指陈,主要内容为:1.《诗说》对孔子删诗与“四始”之说的认识,2.《诗说》对“六义”之说的认识,3.《诗说》对“风雅正变”之说的认识等。《诗说》论《诗经》通例的学术源流,最突出的内容是强调《诗经》的乐性。这对我们当下和今后把《诗经》放置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柔弱  牯灵 《中国道教》2003,(3):44-46
《修真图》是道教信仰者修炼养生的指南,然而,众多的修炼者,是否都读懂和解悟了《修真图》的奥旨呢?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常听到一些修炼者谈起修炼事,发现有些人并未认真读过《修真图》,往往是道听途说,便盲目进行修炼,有的人还自言“深有体会”,甚至自称体内已修炼出了“婴儿”。也有的人,经“气功师”稍加指点,修炼不过数月,便跑到深山老林里去“辟谷”。我们对这种自欺欺人之举深感忧虑。常听人言:“真理与谬误仅一步之遥”,不可不慎也。笔者悟道肤浅,对《修真图》也是一知半解,愿将一己所学的点滴体会,与同道者共同参悟。在此申明…  相似文献   

8.
“四人帮”炮制的《哲学小辞典》中有一个条目,叫做《真理的阶级性》。这个条目的第一句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在这个全称肯定判断之下,有三段释文。其第一段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其第二段告诉我们:“……反映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总的说来,同样也是具有阶级性的。”其第三段则说:“刘少奇一伙……根本否认真理的阶级性,为复辟资本主义大造反革命舆论。”  相似文献   

9.
1996年末,我接到冯契先生家属惠赠的《冯契文集》一、二、三卷(即《智慧说三篇》),读后,感慨良多。冯契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智慧”的体系,而且留下了探索智慧的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体系难免有时间性的局限,而追求真理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冯契先生探索智慧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定哲学要解决现实问题,才有生命力;二是坚信哲学家要保持独立人格和自由探索的精神,才能有所创造。他说:“真正的哲学都在回答时代的问题,要求表现时代精神。”(《冯契文集》第1卷,第3-4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这…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韩非读过《文子》”《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必罚》一节中说:“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其说在文子。称若兽鹿。”这是属于“经”的内容,在下文“说”部分,对此有明确的解释:  齐王问于文子曰:“治国何如?”对曰:“夫赏罚之为道,利器...  相似文献   

11.
从《文木山房诗说》对《诗经》中典制的界说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清代初年经学研究疑古思辨的共同特征 ,而且对重新评价吴敬梓的文学思想和确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考察了《诗说》中对《关雎》、《采蘩》妇女采摘与祭祀礼制、《玄鸟》与“祈子”和“生子”以及《关雎》与“房中乐”等问题的界说 ,由此很清楚地看到 ,吴敬梓对待儒家礼法是处在总体上认同甚至遵从的思想境界中 ,但时有两难的困惑。其实 ,这正是清代经学学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2.
《管子》一书,经历代学者考证,应是战国时期乃至秦汉时人所作。由于历史原因,里面存在许多错误,这就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困难。郭沫若称是书:“简篇错乱,文字夺误”、“号称难读”,故此集十数家之考证,成《管子集校》。但是其《集校》有的只列前人校注而不做取舍,有的虽有选择然仍有可商榷之处,而且《管子》一书自身还有很多难点没有涉及。因此我们以尹知章注、郭沫若《集校》为底本,参以他书,对一些问题作重新讨论。  相似文献   

13.
《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638—713)的语录,由他的门人法海结集而成,为研究慧能思想的根本典籍。《坛经》问世之后,即有多种本子同时存在,其间虽有详略之分,但无真伪之别。自从本世纪初发现了敦煌写本《坛经》,因其内容与现行几种版本的《坛经》有不少出入,于是在中外学者问出现了肯定敦煌本《坛经》而否定其他版本《坛经》的倾向。有的说:“在《坛经》各本当中的敦煌本为最古,它是后来各本《坛经》的基础。”(宇井伯寿  相似文献   

14.
《周易正义》曰:“需者,待也。”《说文》:“需,须也。”段注:“须者,待也。迭韵为训。”《彖传》:“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也。”是说“需”是等待之意。因为外卦是坎,坎代表险,内卦是乾,乾代表健,故虽有险,但不为所陷有不孤立无援(困  相似文献   

15.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认为亚当和夏娃(伊斯兰教中称阿丹、好娃)是人类的始祖,地球上的第一对夫妇。《古兰经》和《圣经》关于人之初的描述有共同之处,也有诸多不同。《圣经》中的人之初《旧约圣经》的《创世记》中有两处关于人之初的描写《,新约圣经》的《罗马书》和《哥林多前书》中在解释基督对人类的救赎时也提到亚当。第一处描写:神决“定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让他“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活物”。神赐福于人并要“他生养众多”。神欣赏他的造物,造人之前,每造好一物,都为其取名,而且“神看着是好的”。第…  相似文献   

16.
《周易》作为一部先秦重要哲学著作,对传统语言学文字、训诂、音韵、修辞等部门有多方面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一、关于文字学先秦时期,对汉字从结构上进行分析,《左传》已有“止戈为武”、“反正为乏”、“皿虫为蛊”,把这种分析总结为汉字结构规律是《周礼·地官》所说的“六书”。关于文字起源问题的探讨则与《周易》相联系。由《周易》推衍出的“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在文字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本人自己著述的。最早持这种观点的是东汉赵岐,他在《孟子题辞》中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后来,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从文章风格前后的一致性来论证《孟子》为孟轲自己所写成。朱熹说:“《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故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此好?”“观七篇笔势如鎔铸而成,非缀缉可就。”(《朱子大全》)但他也不否认,在著述过程中有弟子参加。清代的阎若璩也认为是孟子本人手著。第二种意见是,《孟子》  相似文献   

18.
按是篇大旨务在裒多益寡,均剂盈虚,所谓“夺余满,补不足,以通政事,以赡民常”是也。《说文》“侈”与“奢”互训(人部378页);《尔雅·释言》:“侈、多也”。“靡”,有“靡散”之义。《易·中孚》:“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注:“靡、散也,分散而共之。”《礼记·少仪》:“国家靡敝。”《正义》亦有“靡散”一训。《荀子·富国》篇:“有倚契伺诈权谋倾覆颠倒以靡散之。”侈靡者,有饶多之财必使散于众之谓。《管子·霸言》  相似文献   

19.
《周易》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易》为群经之首。它对古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艺术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共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从古代文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以为说”最多的莫过于刘勰  相似文献   

20.
<正> 【例一】《学而》篇:“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部《论语》,“仁”是孔子之道的核心。包盛(皇侃本)注:“先能事父兄,然后仁道可成也。”“仁道”、即是“人道”。《孟子·尽心》篇:“仁也者,人也,合而育之,道也。”这是孟子为孔子的“仁”所下的简括的界说。意思是说:“仁”这个有关伦理学说的基本概念,它是对“人”而言的;把“仁”这个伦理概念同“人”这个物类概念合拢起来或统一起来,就符合于“道”。我们就叫它“仁道”或“人道”。子夏以孝弟(弟属于孝)为仁道(人道)之本,与《孝经》所谓“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的教义是完全一致的。【例二】“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安国注:“监,视也。言周文章备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