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一关于“实践”,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这个范畴的内涵和规定性。因为,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组成的。哲学既然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当然就应有它特有的概念、范畴。即便是从别的学科中借用来的或共用的概念、范畴,都应有它们特定的内涵和规定性。否则就不是独立的学科了。但是,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和哲学著作,以往对这一点是不够重视的。这可能与多年来的闭关自守有关。因为,在国内的同行们之  相似文献   
2.
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是目前我们的哲学理论能不能顺利发展的关键问题。所以,我亦想谈点看法。不过,我对自然科学是外行,难以充分展开,故曰提纲。一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基本区别究竟何在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明两点:  相似文献   
3.
1996年末,我接到冯契先生家属惠赠的《冯契文集》一、二、三卷(即《智慧说三篇》),读后,感慨良多。冯契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智慧”的体系,而且留下了探索智慧的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体系难免有时间性的局限,而追求真理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冯契先生探索智慧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定哲学要解决现实问题,才有生命力;二是坚信哲学家要保持独立人格和自由探索的精神,才能有所创造。他说:“真正的哲学都在回答时代的问题,要求表现时代精神。”(《冯契文集》第1卷,第3-4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这…  相似文献   
4.
一 从事一门学科的研究,首先要了解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但要真正了解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却又有待于对这门学科有系统深入的研究。这是一个辩证矛盾。所以,讨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时,不能要求在定义式的规定中把这门学科的内容都说清楚。但是,这个定义式的规定,又必须反映出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性质和范围,特殊的研究方法和发展道路。 我以为这是在讨论问题之前,必须有的共同语言,否则便无法讨论。譬如在哲学研究对  相似文献   
5.
对一个熟知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在反对旧形而上学和近代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由一批唯物主义经验论者明确起来的。其中特别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他们基本上完成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自然科学证明。但他们误以为这就是哲学的证明了。因而又出现了休谟的怀疑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要证明物质第一性的公理,就要超出这个公理体系才有可能。这就是由物质和精神到物自体和先验统觉(康德),再到纯思维和纯存在(黑格尔)。从而总结出了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这个过程,也就是由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由唯心辩证法到唯物辩证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古人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和“器”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二个基本方面。“器”涉及人类社会的物质环境,没有“器”,人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道”则涉及人类对生存意义和发展方向等根本问题的追问和评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但是,关于“道”的形而上学在古代社会经历过漫长的辉煌历史后,遭到了近代实证科学的冷遇。在十六、十七世纪,当近代欧洲的哲学开始摆脱神学的羁绊时,就已出现了反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倾向。由于实证科学和科学主义的迅猛发展,形而上学像一个失去劳力的老人一样,面临着对自身生…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著名论断,一般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哲学的区别之所在,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所做的革命性变革的实质之标志。以往的哲学家,包括旧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不懂得实践的作用,不了解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因而都没有解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只是提出了说明世界的理论,而未能提出改造世界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动机和实际效果都以现实地改造世界为归宿,并正确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问题何在     
马克思认为,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主要不是表现在思想中,而是表现在实践中。正是由于实践,才使人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为我关系。所谓主体性问题,要研究的正是这种为我关系的内容,主要不是指主观方面的这种或那种特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为我关系:一是主客体的相互分化和生成;二是主客体的双向两重化。  相似文献   
9.
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哲学界曾有过一场大讨论。直到今天,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仍不尽相同。但是,在那些表面上水火相向的观点背后,往往有一种令人深省的共通之处,即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的理解是相近的:第一,都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第二,都在直接性的意义上理解同一性。甚至在今天,仍然有不少同志如此认为。鉴此,对以往的一些争论问题作点认真的反思,有着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如果不了解来龙去脉,便难以真实了解一个范畴和命题的…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