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陈丰盛 《天风》2012,(9):46-47
在《马可福音》中记载了耶稣行神迹的故事,我们俗称“平静风浪”(参可4:35—41)。在经文的记载中,我们看到35节是以耶稣为主语,由主语耶稣向宾语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这表明故事本身的主角是耶稣。不过,在36节,经文用主语的转换,使我们看到另外一个场景。主语和宾语互换,变成门徒为主语,  相似文献   

2.
楼世波 《天风》2012,(7):17-20
让我们基督徒彼此鼓励,相互劝勉,因着基督徒生命中"盐"如"光"的生命品质和生活见证,使得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经文:太5:13-16耶稣的教导一向非常朴素平实。在《马太福音》"登山宝训"里,他称门徒"……是世上的盐……是世上的光"(参太5:13-14)。参考美国名牧Eugene Peterson(尤金·毕德生)用当代英语口语意译的Message(信息版)译本,发现那段经文可以用更加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3.
李栋  吴新望图 《天风》2014,(2):16-17
经文:《马太福音》8章5节至13节《马太福音》8章5节至13节说的是耶稣治好百夫长的仆人。故事的开始是说耶稣来到迦百农,那里有位百夫长,请求耶稣为他的一位仆人治病。按照圣经记载,在这之先,耶稣作了"登山宝训",下了山,一个长大麻风的人来求见耶稣,并说"主若肯,  相似文献   

4.
《天风》2014,(2):16-17
经文:《马太福音》8章5节至13节《马太福音》8章5节至13节说的是耶稣治好百夫长的仆人。故事的开始是说耶稣来到迦百农,那里有位百夫长,请求耶稣为他的一位仆人治病。按照圣经记载,在这之先,耶稣作了"登山宝训",下了山,一个长大麻风的人来求见耶稣,并说"主若肯,  相似文献   

5.
倪光道  吴新望 《天风》2014,(5):12-14
经文:《申命记》17章14节至20节28章13节至14节《马太福音》20章26节至28节题记:"作首不作尾"不是高高在上,作成作福,而是谦卑服务,做众人榜样。在《申命记》中,摩西照上帝的旨意重申诫命、祝福以色列人,并传达了上帝的一个应许:"耶和华就必使你作首不作尾。"(参申28:14)这个应许当初虽然是对以色列人说的,但如今也是对我们说的。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4,(2):18-20
经文:《哥林多后书》1章3节至11节11章22节至30节苦难是人生一大奥秘,人人都会遇到,但不是人人都能了解。人生有许多痛苦:生老病死、工作劳苦、失业破产、婚姻失败……耶稣也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参约16:33)一、苦难的现实意义1.赐各样安慰的神"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神,就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林后1:3)有些人以为,神安慰我们,我们的困难就会自动消失。但这样只会使我们为了消灾解难才寻找神,而非出于对他的爱。  相似文献   

7.
经文:《哥林多后书》1章3节至11节11章22节至30节苦难是人生一大奥秘,人人都会遇到,但不是人人都能了解。人生有许多痛苦:生老病死、工作劳苦、失业破产、婚姻失败……耶稣也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参约16:33)一、苦难的现实意义1.赐各样安慰的神"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神,就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林后1:3)有些人以为,神安慰我们,我们的困难就会自动消失。但这样只会使我们为了消灾解难才寻找神,而非出于对他的爱。  相似文献   

8.
雪峰 《天风》2012,(8):54-55
《路加福音》12章记载:耶稣正在讲道时,"众人中有一个人"打断了他的话,迫不及待地说:"夫子,请你吩咐我的兄长和我分开家业。"(参路12:13)在巴勒斯坦,人们遇到经济纠纷时,习惯请求德高望重的拉比出面调解。因此,这个人找到了身为拉比的耶稣。不过,耶稣却不愿意卷入这个事件,因为这并不是他的使命,所以他义正词严地声明:"你这个人,谁立我作你们断事的官,给你们分家业呢?"  相似文献   

9.
"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经文:提后2:15(一)圣经与东方人全部圣经特别是旧约,是在圣灵感动下用东方人诗的语言和形象故事写的。东方人对圣经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一种特别的领悟能力。圣经充满了东方人的伦理观念,只有东方人才能更深刻地从《何西阿书》(参何1:2-2:1,3:1-5,11:1-9)和"浪子回头"的故事(参路15:11-32)中体会到神对人类永不动摇的爱。  相似文献   

10.
智慧的耶稣     
苏志明 《天风》2011,(5):9-10
《路加福音》描述了孩童耶稣跟随父母上耶路撒冷守逾越节的故事,虽然简单扼要,意义却不平凡。路加给我们留下了耶稣童年时的一些精彩片段,如天使预言耶稣的降生、牧羊人的朝拜、在圣殿里献小耶稣等故事。路加用一句精炼的话来形容耶稣的童年,"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路2:40)耶稣由青少年到30岁出来传道的这18年(参路3:23),路加用"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来精炼概括。耶稣在圣城耶路撒冷的守节、与教师们的应对,无不充满着智慧。  相似文献   

11.
—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玛:十三,13). —他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事。(谷:四,2) —天国的奥秘,是给你们知道的;对其余的人,就用比喻。(路:八,10) 比喻一字来自拉丁语Parobola,是一种简短的小故事,用以阐述道德或宗教的真理。《辞海》对比喻有如此解释:“修辞学名词,比喻亦作譬喻,借彼喻此,所以曲达事理。增强文势者也,如孟子梁惠王‘犹缘木而求鱼也’皆是。”因此我们可以说,圣经中的比喻是一种简单易懂的小故事,对当年缺少教育及知识的平民百姓,耶稣用以解释较高深的信仰事理。  相似文献   

12.
撒网的比喻     
孙长征 《天风》2006,(9):8-9
经文:太13:47-50 耶稣经常用比喻讲道,这样的讲道方式有许多好处,既形象生动,又贴近生活,能把人难以明白的奥秘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具体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讲道, 不仅使听到的人容易懂,而且印象深刻,易于联想。通过这样深入浅出的讲解,无论有无学识,都可以从中获益,也让那要控告他的入难以抓住把柄。在耶稣的比喻中,谈到了撒网的比喻,这个比喻虽然短,但喻意也很深刻,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李世峥 《天风》2011,(10):9-11
耶稣所到之处,总会引来众人的关注,他们蜂拥而至,为要聆听他那与众不同的教诲。这一天的加利利海滨,又“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耶稣就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道理”(参可4:1—2)。结束之后,耶稣连稍事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当天晚上”,又要与门徒渡到海的对岸,  相似文献   

14.
颜敏 《天风》2007,(24):26-29
上次我们查考的经文是耶稣在耶路撒冷医治了一个生来瞎眼的人,以及基于那个神迹耶稣所讲的相关教导:好牧人的比喻。今天,我们要查考耶稣在伯大尼所行的另一件神迹: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以及相关的耶稣的讲论(约11:1-57)。如同五饼二鱼的神迹(参约6:1-15),四福音中只有约  相似文献   

15.
<正>"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经文:约20:11-18《约翰福音》20章11节至18节的经文记载了复活的主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从圣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对耶稣的认识是基于耶稣的显现和启示。耶稣复活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地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神国的事"(参徒1:3)。耶稣的显现是他复活的重要凭据。  相似文献   

16.
刘美纯 《天风》2018,(5):29-29
《马可福音》12章41节至44节记载了主耶稣对"好些财主"和一个"寡妇"的捐献所作的评论。经文记载:"耶稣面向圣殿银库坐着,看众人怎样把钱投入银库。有好些财主投了许多钱。有一个穷寡妇来,投了两个小文钱,就是一个大文钱。耶稣叫门徒来,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  相似文献   

17.
香膏与玉瓶     
陈志华  ;吴新望 《天风》2014,(8):37-37
有一次,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这一被耶稣称为“一件美事”的事件,在《马太福音》(参太26∶6-13)、《马可福音》(参可14∶3-9)和《约翰福音》(参约12∶2-8)中均被记载(至于《路加福音》7章36节至50节应是另有其事).  相似文献   

18.
陈志华 《天风》2013,(10):53-53
一位少年财主,潜心寻道,实在难得可贵,"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参可10:21)。但面对耶稣叫他"变卖家产分给穷人,积财宝在天上"的要求时,他却变了脸色,忧忧愁愁地走了。面对此情此景,耶稣说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倚靠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地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参可10:24-25.)读罢此言,我们也会像门徒一样发出相同的疑问:"这样,谁能得救呢?"到底如何理解骆驼穿过针眼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陈志华 《天风》2013,8(8):47-47
耶稣在论及做其门徒代价的时候,说道:"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太10:34-37)其中的意思让不少信徒费解,更是令初读圣经的教外人士产生严重误解。如清朝著名的学者王炳燮因误读《马太福音》12章46节至50节的经文而说道:"……犬羊不知有父,尚知有母,耶稣不认其母,犬羊不如。  相似文献   

20.
知然 《天风》1994,(收录汇总):66-66
[问]不少人喜欢阅读《马太福音》13章耶稣的系列比喻,但是除了撒种与稗子的比喻圣经里有解释,其他都没有说明寓意,我们读起来似懂非懂,为什么耶稣的比喻不可随意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