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先秦思孟学派到宋明儒学,再到现代新儒学,心性论一直占据着核心和枢纽的地位。牟宗三在康德道德哲学的参照下,清楚地揭示了儒家心性论中所蕴含的道德主体性观念,但他同时也难免将康德的那种先验思维和话语移植到儒家心性论中来。然而,心性论诠释中的先验话语应当受到经验话语的限制,理解儒学心性论应当是理解其形上学及宇宙论的基础,而不应该反过来,首先根据某种形上学或宇宙论立场来定位儒学所论之心性,赋予后者以先验的或超越的性质,忽视它们在经验心理学意义上的真实来源和运作方式。自然主义在当今世界哲坛风头正劲,儒家心性论研究也有必要采纳自然主义进路,破除人—动物、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生物性—道德性等二元论,重视人之心性的发展性与复杂性。将儒家心性论自然化,是儒家思想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玄学心性论的兴起,对儒家道德人性论发起了一场全面冲击,使中国心性论哲学进入了以道家自然主义和个体主义为特征的新阶段。崇尚自然,批判伦理;提倡个体,轻视群体,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风尚。它标志着人性的一次解放,也表现出对人生自由的追求。但是,这种批判虽然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却并不彻底,更没有取代儒家而成为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它作为儒家的对立面,同儒家思想相辅而行,并作为儒家思想的补充而被吸收和融合(经过  相似文献   

3.
“宋代哲学与中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高秀昌会议于1993年4月12日至14日在河南开封市召开,由河南省中原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社联、河南省社科院等单位发起主办。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港台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如下问题展开了讨论和交流。一、宋代哲学的内容和特点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宋代理学是宋代哲学的主流。宋代理学是义理之学或心性之学,它以复兴儒学的形式出现,实际上是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哲学上突出地表现为重视本体论的建构和心性哲学中心地位的确立。崔大华认为,宋代理学将原始儒学所具有的“天命”、“礼”和“仁”的三个道德理论层面归纳为道德根源(“理”或“心”)和修养方法(“穷理”、“明心”)两个理论层面。与先秦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增加了,理性程度提高了。石训认为,宋学(即宋代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学经魏晋隋唐演进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理化形态,其基本特点是更加重视社会发展的哲理性研究。台湾学者董金裕认为宋代理学思想虽杂揉道佛之说,但仍以儒家思想为宗主,故又有新儒学之称。理学的规模基本上是按照新经学的体系而建立的,亦即依四书的义理系统而建立的。其特点是规模宏阔、义理精微、承  相似文献   

4.
<正> 儒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学说?学术界有种种不同意见。或说是伦理本位主义,或说是泛道德主义,或说是道德理想主义。我在1989年7月提交“夏威夷国际中国哲学会第六届年会”的论文《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与发展前景》(载《亚洲文化》第13期)以及稍后出版的《儒家哲学片论》一书中,批评了上述说法的表面性和片面性,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儒家哲学之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确立了道德的本体性,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哲学。我所谓的“道德人文主义”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5.
心性关系问题是宋代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理学之所以被称为心性之学,是因为心性论在宋代理学范畴和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充分体现了宋代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特点。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宋代理学心性论,集先秦儒家孔孟荀心性伦理与唐代佛教心性哲理于一体,并给予批判性的总结和创造性的发展,完成了世俗化的伦理与哲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卢兴 《中国哲学史》2012,(3):124-129
牟宗三将"实践"观念作为其对传统儒学诠释和阐发的核心内容,不仅着重揭示了"实践"在儒家哲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而且将这一观念作为儒学超越康德哲学的重要标志。在牟氏自身所建构的哲学体系中,"道德实践"赋予"本心"活动性内涵,确证了"智的直觉"必然呈现。从儒家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来看,牟宗三哲学继承并发挥了传统儒家思想中道德实践观念的"超越向度",而对"现实向度"重视不足,因此造成了其实践观念的思辨化倾向。从儒学学术形态的现代演进来看,牟宗三哲学的理论旨趣、思想资源和话语方式都不同于传统儒学,这种对于"实践"观念思辨化的理解方式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10月22~23日,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心性论与早期中国儒家哲学"高端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侨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浙江省委党校、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儒家心性论总论、先秦儒家心性论、宋明及港台新儒家心性论、早期儒家心性论与西方思想比较等议题展开了  相似文献   

8.
理学家以《四书》为依托 ,从《四书》开发与阐明的儒家心性论和人伦道德学说实现了人学为本旨的而表现为以理念形态的儒学的复归 ,质言之 ,实现了以人伦为本位的儒学的归位。以此言之 ,理学的兴起亦可谓是儒家人伦道德学说的重建与振兴。  相似文献   

9.
儒学体大思精。本文限于篇幅,只研究孔子的儒学。即使就孔子的儒学而论,它也具体而细微地冶宗教、道德与哲学为一炉。世人对孔子儒学的道德和哲学层面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对它的宗教层面的探讨则不多见。本文拟从比较角度研究孔子儒学的宗教层面,并联系它的道德和哲学层面作一完整论析,以豁显孔子儒学的特色。 希勒(Friedrich Heiler)曾经把世界各大宗教分为预示和神秘两大类型,作为比较研究之资。希氏以为凡把信仰建立在神的启示,注重上帝的超越性以及关注道德的价值和戒律的一切宗教都属于前一类型,像犹太教、基督教和回教便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宗教。至于为冥想上帝和“绝对”(Absolute)而遁世以及自我隐退的一切宗教,则属于后一类型,如兴都教、佛教和道教便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宗教。  相似文献   

10.
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是一种现代形态的哲学间架,是牟氏哲学地建立起来的新儒学。其之所以能哲学地建立起来,端赖其逻辑进路。由逻辑之先验性照见纯理自身,既而进至知性主体,再由知性主体之不足,而朗现儒学之心性道德主体,这是唯一的先验超越本体,"道德的形上学"至此而建立。逻辑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是理解"道德的形上学"何以必须建立之根本进路。只有把握了这一进路,"道德的形上学"之内涵及其意义才能得以全盘展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上下两部分。上篇考察周敦颐《太极图说》和《通书》的流传情况 ,以及历来对两书关系的争议。下篇论述周敦颐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认为周敦颐之所以能成为理学开山之一 ,主要表现在他努力尝试从本体论角度建立儒学的宇宙论和心性论 ,使儒学能够开始真正从本体论层面上回应来自佛道二教的挑战 ,并且为宋明理学初步提供宇宙本体和道德本体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宋明儒者承继先秦儒学提出持敬论,把"敬"看作人格修养的方式之一。在先秦儒学中,"敬"主要表示谨慎谦卑、严肃认真的处世态度和行事方式,是道德伦理层面的要求,与宋明理学的"敬"有较大距离。考察佛经译本中"敬"字语义的变化发展,可以发现佛经中的"敬"除了表"礼敬"之外,还常常与"信""爱"等抽象心理动词连用,并由此感染了信奉、喜爱、爱戴等词义。这种语义发展的内向性特点,显然与佛教的心性论和工夫论有关。理学心性论受佛教的影响较大,可以说,佛教"敬"的内向语义发展为程朱持敬论的提出做了语义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程颐论仁     
程颐对先秦儒家仁学的多方面发挥,构成了宋代儒学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孟的精神资源由于被赋予了较为系统的形上学依据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更为重要的是,围绕心性论哲学的方法原则阐释人生价值与意义问题,使传统儒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4.
《乐记》初步奠定了儒家心性论的基本框架,确立了儒学的理欲观,强调了气对道德和风俗变化作用的德气论,把乐与国家的治乱联系在一起,把乐之道与政之道关联在一起,用道德化、政治化的方式去看待、分析乐,强调用歌乐来促进和培养德性、治心修身,形成了儒家的心性—乐教论。  相似文献   

15.
陈来 《孔子研究》2016,(5):5-12
《乐记》初步奠定了儒家心性论的基本框架,确立了儒学的理欲观,强调了气对道德和风俗变化作用的德气论,把乐与国家的治乱联系在一起,把乐之道与政之道关联在一起,用道德化、政治化的方式去看待、分析乐,强调用歌乐来促进和培养德性、治心修身,形成了儒家的心性—乐教论。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对人性持一种三分的看法。孔子认为,整全的人性包括智性、仁性、欲性三部分。其中,智性、仁性共同构成了道德的根据。孟子极大发展了孔子的仁性思想,正式创立了性善论。但这时性善论还只是性有善端论,十分强调教化、培养与推扩工夫。宋明儒学心性论的复杂之处不仅在于程朱理学片面地发展了智性这一脉,陆王心学片面发展了仁性这一脉,更在于受佛学的影响,宋明儒学对心性的看法整体采取了先天、后天的二元论模式。这种模式把道德根据变成了先天具足的、抽象的至善本体,使得性善论变为了性本善论。同时,它也使得儒家在工夫上一味强调复性,而忽视了后天的教化和培养,从而在理论上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7.
儒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建立在心性修养的基础上,心性修养是由道德认知到道德践行的不可或缺的连接环节或桥梁。先秦儒家孔孟荀和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为儒家心性修养论奠立了思想理论基础。汉唐儒家学者继承、传播和维护了传统儒家的心性修养论。宋明儒家学者将儒家心性修养论发展得更为理论化、精致化。探讨儒家心性修养论,在批判其历史和阶级局限性的同时,吸收和借鉴其有价值的、合理的因素,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是时代发展提出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成中英先生作为新儒家三期发展的代表人物,于2016年春季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了"论儒学的真诚性与创发性:兼论儒学的三偏与三正"的学术报告及其论文。其报告的主旨内容和新的学术贡献可以用如下几句话加以概括和评点:述史砭今说偏正,真诚创发开新论;仁义礼智诚为真,德性角色伦理魂;心性政治不可分,内圣外王再创新;知识信仰究天人,道德主体儒学根。真诚性和创发性是其所要论述的道德主体性的根本,所谓"主体性"一般是指人的意识自觉性和能动性,而儒家对道德的高度真诚与笃信是其主体自觉性的极致,创发性是其能动性的最高体现。  相似文献   

19.
韩强 《哲学动态》2002,(9):34-36
现代新儒学主要是从直觉与理智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与现代科学民主的关系.他们认为道德是直觉的,科学是理智的,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高于西方的科学民主,因此提出了直觉为体、理智为用的本体论,由此进一步展开了内圣开出科学民主新外王的社会哲学.也就是说,现代新儒家哲学的理论基础是以直觉和理智为逻辑起点,宣扬儒家的心性论,然后由道德、科学、民主三个基本范畴展开了他们的社会哲学思想.从第一代新儒家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到第二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基本上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的.第三代新儒家进一步提出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试图对传统与现代化、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新经济时代)的社会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周敦颐对《易》进行了心性论的创造性解读,将它由“《五经》之源”进一步实质性定位为“性命之源”,实现了易学天人之学的心性论转向.借实现了此一转向的易学之视域,他成功进行了其理学体系的建构,有力引领、促成了儒学的整体心性论转向,正式拉开了理学思潮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