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蔡震宇 《世界哲学》2023,(1):108-113
在中世纪哲学研究中,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森纳的“意义”■概念常被视作意向性概念的历史起源。这一叙事在晚近以来备受挑战。这诱发了阿维森纳学界对意义概念的重新讨论。学者们纷纷悬搁历史起源论,转而聚焦于阿维森纳的理论体系内,探讨意义和意向性的理论关联。本文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阿维森纳的意义概念具有核心含义,刻画了心灵超出感性体验所通达的不可感内容;在阿维森纳的哲学心理学中,一个典型的领会活动例示了意向性之为意向性仅当它是意义领会或部分地奠基于意义领会。  相似文献   

2.
正斋月是阿拉伯语名称"?????"(Ramadan)一词的意译,汉语音译为"莱买丹"。"?????"一词为"酷热""焦渴难熬"之意;其术语意为伊斯兰教历9月即斋月。我们在语言研究中发现,术语的诞生与其原意密切相连。在伊斯兰教之前的阿拉伯语中,"?????"(Ramadan)一词就是酷暑之月的名称。  相似文献   

3.
对于"拱北"一词,金宜久先生主编的《伊斯兰教词典》给出的解释是:"阿拉伯文Qubbat的音译。原意‘圆房顶建筑’。盛行于阿拉伯的  相似文献   

4.
意向性一般被认为是心灵对外部事物所具有的指向性。意向性问题自19世纪以来,便引起了学界广泛深入的研究,至今仍是心灵哲学探索的重要领域。马克·罗兰兹为了论证自己的融合心灵论,提出了作为显现活动的意向性概念。他认为,意向性呈现模式有经验性和超越性两个方面,其中超越性的呈现模式是使得经验性模式得以可能的方法和手段,是意向性的核心,而这种超越性的本质是一种显现或者揭示活动,所以意向性也是一种显现、揭示活动。罗兰兹对意向性的解读为其融合心灵论提供了重要依据,但这一意向性论证还存在着自身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5.
清真寺名称的由来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阿拉伯语“买斯志德”(masjid)的意译。“买斯志德”一词在阿拉伯语法中属空间名词,意思是“叩拜之处”,专称礼拜处所——清真寺。《古兰经》约有二十九处提到了这个名称。据经注学家解释:“买斯志德”一词  相似文献   

6.
自齐硕姆将意向性概念从布伦塔诺那里引入到心灵哲学之后,出现了语言意向性、物理意向性以及现象意向性三种主要意向性概念或者研究路径。三个路径的支持者都曾论证其意向性概念是本源的,由此产生本源性问题。本文试图设计一个理论预设缓解这个难题,它包含三个要素:第一,三种意向性认知、本体论和语言实践角度来讲都有其本源性;但第二,没有任何一种是绝对本源性的或者具有无限制的本源性;第三,三者一起构成意向性三个不可或缺的维度,提供对意向性的完整理解。  相似文献   

7.
M.亨利分析了经典现象学的意向性概念的理论内涵和问题,特别指出意向性在以"出离"的方式理解显现的自我显现时所遇到的悖谬。同时,他指出,由于胡塞尔的意向性现象学以"出离"的、可见的意向性方式理解生命,从而生命在他那里被遗忘和隐匿。生命的自我显现,以一种不同于可见的、分离的意向性方式来实现,这是一种生命的现象学。这是未来的非意向性现象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答读者问     
[哈尼夫运动]:亦称“正统的运动”。是伊斯兰教兴起前(约为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在一些有思想觉悟的阿拉伯人中出现的一种反对偶像崇拜、寻求正统宗教的思想倾向,但他们并未形成一个派别。“哈尼夫”一词是阿拉伯语Hanif(复  相似文献   

9.
采用任务转换范式,分别以阿拉伯数字奇偶判断和组成汉字词的汉字结构一致性判断为任务,通过两个实验探查了不同类型材料在任务转换中的反应—反应相容性效应。结果发现:(1)材料类型对反应—反应相容性效应有影响,任务转换前阿拉伯数字材料存在反应—反应相容性效应,汉字词材料不存在反应—反应相容性效应;(2)任务转换时段对阿拉伯数字奇偶判断任务的反应—反应相容性效应没有影响,转换前后阿拉伯数字奇偶判断任务都存在反应—反应相容性效应;(3)任务转换时段对汉字词任务的反应—反应相容性有影响。转换前没有反应—反应相容性效应,转换后存在反应—反应相容性效应。  相似文献   

10.
勒维纳斯肯定意向性理论在现象学中的重要性,但不认同胡塞尔的意识意向性以及海德格尔的生存意向性,展显了一种超越认知意向性的别样的伦理意向性。自我在"逃离"中遭遇到"他者",初步彰显了伦理意向性。在自我面向他者中,伦理意向性得以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