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公正敏感性是一种独立的、稳定的人格特质, 体现为个体知觉不公正的难易程度以及对知觉到的不公正所作出的反应的强烈程度。它包含受害者敏感性、观察者敏感性、得益者敏感性、犯过者敏感性四个成分, 主要使用量表法进行测量。公正敏感性是公正问题中的一个重要视角, 与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密切相关, 对认知过程也有一定影响。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正敏感性对结果变量的影响, 今后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公正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考查观察者公正敏感性对不公正信息加工(注意、解释)的影响,该研究开展了两个实验研究。在实验一中,让被试观看不公正影片剪辑或中性剪辑后,要求他们完成视觉探测任务,判断探测刺激是在不公正词汇还是中性词汇的左边或右边;在实验二中,让被试对一个模糊的暗含不公正意义的影片剪辑中的主角进行公正性评价。结果表明,当被试不公正概念被激活后,观察者公正敏感性高的被试比观察者公正敏感性低的被试对不公正信息的注意加工更集中和更自动,同时他们对模糊的信息解释为更不公正。  相似文献   

3.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福建省三所大学的638名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后,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均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2)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主要通过妒忌的单独中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同时还会通过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其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但该链式中介作用微弱。本研究揭示了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引导大学生降低因受害者公正敏感性而对生活满意度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无辜受害者信息往往打破民众“好人有好报”的公正世界,而这种公正世界信念的威胁也因人而异。通过情绪Stroop效应验证这一心理现象,并探讨观察者与无辜受害者的群体归属以及观察者的不公正体验是否会影响公正世界信念威胁的程度。结果表明:(1)无论观察者是否与无辜受害者属于同一群体,或者观察者有无不公正体验,无辜受害者信息均会激活观察者的公正世界信念。(2)相比于外群体,当观察者与受害者属于同一群体类型(内群体)时,其公正世界信念的激活程度更强。(3)内群体观察者在有和无不公正体验的条件下,公正世界信念的威胁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王燕  龙立荣  周浩  祖伟 《心理学报》2007,39(2):335-342
以160名中学教师为被试,采用2×2的完全随机设计,以模拟故事(scenarios)的方法呈现刺激,研究了在职称评定中分配不公正的前提下,程序公正/不公正,互动公正/不公正对教师的退缩行为(消极怠工、拒绝帮助、离职、对校长的消极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配不公正条件下:(1)程序公正、互动公正均影响教师的消极怠工程度;(2)程序公正、互动公正均影响教师的拒绝帮助行为程度,而且交互作用显著;(3)互动公正影响教师对上司的消极态度,程序公正无显著影响;(4)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对离职意愿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目的在于验证组织是否公正、职位的高低对进谏行为的影响.选取15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2完全随机设计,以情境故事法呈现刺激,研究了组织公正与否、职位的高低对进谏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组织氛围(公正/不公正)的主效应显著,职位的主效应不显著,组织氛围与职位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表现为:低职位的在组织氛围不同情况下,进谏行为差异显著;而在组织不公正的氛围下,职位不同其进竦行为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公正世界信念即相信所处的世界是公正的,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信念常常受到各种不公正事件的威胁,公正世界信念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威胁、重建公正.这种重建可能是行动上的也可能是认知上的,认知公正重建往往导致对不公正现状的合理化以及对受害者的贬损责怪.同时对于各种不公正的受害者或见证者,公正世界信念充当着重要的个人资源或是心理缓冲,帮助个体应对不公正事件,维护心理健康,并遵循公正原则追求其长远目标.公正世界信念的多维结构是解释其双重功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社会层面中的权威合法性研究是国内外学者和管理实践者近来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社会公正的两个维度——分配公正和程序公正对权威合法性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提出社会阶层能调节分配公正和程序公正对权威合法性感知的交互作用,并通过实验室研究和情境启动两种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对低阶层者来说,无论是否程序公正,分配公正能显著提高个体的权威合法性感知;在分配公正和多得不公条件下,程序公正显著降低权威合法性感知。对高阶层者来说,分配公正能显著提高程序公正时的权威合法性感知;程序公正能显著提高分配公正时的权威合法性感知。研究结果启示社会管理者在推行依法治国时应针对不同阶层民众的思维方式采取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公正判断中的“非理性”研究是社会认知双过程加工理论在公正领域的拓展, 也是不确定性管理和道德心理研究的延续。就加工过程而言, 个体的公正判断可能同时依存“理性”和“非理性”两个结构和进化都不同的认知体系。置换过程、首因效应、极端判断、补偿偏见、责备无辜受害者和道德命令效应是公正判断中“非理性”的主要表现。自我因素、公正敏感性、道德认同、情绪状态和公正世界信念等个体变量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综合来看, 目前公正判断的“非理性”研究还比较庞杂, 其进化根源、生理机制、如何与理性过程交互作用等还有待深入研究。此外, 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关注第三方视角、多理论解释的整合及多水平因素的交互影响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程序公正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程序公正是组织公正的重要成分。自从Thibaut和Walker(1975)提出程序公正的概念以后,程序公正被引入了很多领域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程序公正的内容需要整合统一。发言权效应和尊重效应讨论了影响程序公正判断的因素,个人利益模型和团体价值模型则分析了其内在的心理机制。程序公正影响了大量与工作有关的态度和行为,并与分配结果产生了交互作用,其内在机制也在文章中得到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公正与正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正是指用同一原则或标准评价相同的人与事 ,或是等利 (害 )交换的行为 ;正义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 (道理 )。公正与正义显然是属种关系 ,正义的一定公正 ,公正的未必正义 ,不公正的一定不正义 ,不正义的未必不公正。区别公正与正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旭  胡金生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75-1181
广义的预警系统不仅包含预警情境下脑神经回路的活动,还包括由其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反应。在面临威胁或不确定情境时,人们的公正判断经常无法用传统的公平理论来解释。预警系统的观点则认为,在预警情境下人们会检测到现实威胁与理想状态的差距,激活预警系统,并促使人们通过调整态度和行为来管理消极情绪或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公正判断和公正关心。一系列fMRI和ERP的研究表明,预警情境下的心理和行为主要与大脑前扣带回皮层的活动有关。预警系统通过冲突监测、情绪表征和整体调控过程,引发了人们对公正的关心,并导致在后续的公正判断过程中产生置换过程、首因效应和极端判断。  相似文献   

13.
以全国24013名10~15岁儿童青少年为对象,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结果发现:(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正向预测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2)权威型教养方式能够正向预测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独裁型与纵容型教养方式能够负向预测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显著,其中,权威型教养方式对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比对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的促进作用更大,独裁型与纵容型教养方式对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比对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的削弱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公正与自由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肃 《学海》2004,(2):15-20
自由的本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 ,政治哲学中的自由概念具有明确的含义 ,它并不离开常识很远 ,主要指社会制度所加于个人的限制的范围应尽可能小 ,并且以合理性为条件并向选择性开放。罗尔斯等政治哲学家对自由都作过详细的论述 ,包括自由与平等、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以及只能以更大的自由为理由来限制当下的自由。一方面 ,服从良法可以捍卫公民的自由 ,但另一方面 ,正如洛克所说 ,法律的目的不是否弃或限制自由 ,而是保护并扩大自由。法律与自由在此原则基础上一致了起来 ,不应片面地只强调一个方面。自由与社会整合关系密切 ,不尊重公民个人自由选择权的整合是表面的、难以持久的 ,真正的社会团结是以负责任的个人的充分自由选择为基础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扩大公民自由选择权、加强社会整合的一个实例。自由与公正关系密切 ,公正分为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 ,实质公正强调的是分配结果的平等 ,而程序公正则要求分配标准的普适性 ,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程序公正看起来比实质公正具有更大的可行性 ,强调的是竞争起点的平等。就可行性而言 ,以程序公正为主、实质公正为辅 ,看起来是更现实合理的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15.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学业成就和幸福生活等积极心理与行为的有效预测指标,考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提升。为此,本研究以6所高校852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公正世界信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以及人际信任对二者关系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公正世界信念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人际信任在公正世界信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但是主要表现在男大学生群体中,而女大学生中未发现该效应。这说明,公正世界信念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并且在男大学生中人际信任是二者关系的中介桥梁。  相似文献   

16.
组织公正的动态研究是在时间视角下分析组织公正的变化及其影响。根据研究中不同的时间跨度,可将该领域研究分为短期公正变化与长期公正变化研究。短期公正变化研究主要分析公正事件在日层次上的变化对组织内个体的影响。长期公正变化则分析组织内个体过往的公正经历如何影响他们当前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从自我调节资源的变化、长时社会交换、不确定管理及社会认知角度解释公正的动态影响。未来可从公正动态变化的特征、前因机制及其差异化影响机制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影响效果的差异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大学生奖学金评比为例,探讨了组织公正各维度影响效果的差异。以66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2×2的完全随机设计,以情境故事法(scenarios)呈现刺激,研究了奖学金评比中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班级荣誉感、班级归属感、与辅导员的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组织公正三个维度与效果变量之间存在清晰的对应影响关系:分配公正主要影响具体、以个人为参照的效果变量;程序公正主要影响与组织有关的效果变量;互动公正主要影响与上司有关的效果变量。  相似文献   

18.
组织不公正及其效果研究述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组织公正感的研究出发,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外关于3种组织不公正,即分配不公、程序不公正和互动不公正研究及其效果,特别分析了组织不公正对组织的具体危害,这种危害包括隐蔽的攻击、退缩行为和公开的攻击。文章还介绍了我国学者关于分配不公平方面的研究。最后,作者指出组织不公正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即组织不公正可能本质上不同于组织公正,组织不公正研究存在操作定义狭隘和跨文化障碍,以此为基础描述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贺雯员秀  罗俊龙 《心理科学》2021,44(6):1390-1395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考察公正世界信念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1)行为结果显示,高公正世界信念个体的第三方惩罚显著多于低公正世界信念个体,低公正世界信念个体在高不公正提议下的第三方惩罚显著增加;(2)ERP结果显示,高公正世界信念个体比低公正世界信念个体诱发了更大的MFN波幅和更小的P300波幅,且高公正世界信念个体的MFN波幅在高、低不公正提议下没有差异,低公正世界信念个体在高不公正提议下的MFN波幅明显更大。这说明相比低公正世界信念个体,高公正世界信念个体所持有的公正认知强烈且稳定,个体做出第三方惩罚更多基于自身对于公正结果的预期,而非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儿童道德义愤的发展及其对第三方公正行为的影响,实验1考察106名幼儿园大班、小学2年级和4年级儿童的道德义愤在年级以及数目和价值不公平分配上的差异;实验2考察57名小学儿童在有无代价条件下,其道德义愤对第三方公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的道德义愤呈现随年级增长而不断增强的趋势;儿童由数目不公平分配引发的道德义愤得分显著高于价值不公平分配;幼儿园大班和2年级儿童在数目不公平分配中的道德义愤得分均显著高于价值不公平分配,而4年级儿童在数目和价值不公平分配中的道德义愤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诱发道德义愤的儿童更多地做出第三方公正行为,并且更愿意选择补偿受害者;在不同诱发道德义愤条件下,是否需要付出代价都不会影响儿童的第三方公正行为。研究说明儿童的道德义愤随年级增长而发展,并影响第三方公正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