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只有一个,而作为中国哲学史家的冯友兰则有两个:一个是作为中国哲学史现代化阶段开创者的冯友兰,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另一个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史家的冯友兰,代表作是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两  相似文献   

2.
该著汇集了作者近20年研究冯友兰学术思想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作者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哲学史观和哲学史方法论思想,深入地探讨了他重写“中国哲学史”的经验、教训,详细地考察了他关于中国走向自由民主之路的沉思,深刻地揭示了他在建构中国哲学史学科和创新中国哲学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有助于推进“冯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是现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他呕心沥血,几番荣辱,无怨无悔,把一生献给了哲学,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处于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面临着民族独立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是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自然对以朱熹为核心的宋明理学格外重视。在他的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以及其他著作中,系统地勾勒和阐释了自己的朱子学思想。冯友兰的朱子学是历时性的,尤其以《中国哲学史新编》最为完备。与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创立时期的其他中国哲学史家相比,冯友兰的朱子学在诠释框架、哲学意味、系统性方面独具特色。研究冯友兰的朱子学,对于深入把握冯友兰的哲学特色和宋明理学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耕 《哲学动态》2012,(11):11-14
一哲学史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1]。同时,哲学史又是"思想英雄较量"的场所,正是在这种"思想英雄较量"的过程中,哲学显示出"整体的生命",成为一个"真理的王国"。问题在于,哲学不仅是一个  相似文献   

6.
宗教及其命运──略论冯友兰先生的宗教观点单纯,丛春霞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冯友兰先生是以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名世的。就哲学家的身份言,他创立了自己的新理学体系,就哲学史家的身份言,他首次写出了中国哲学通史,并把中国哲学史分成先秦的子学时代和秦...  相似文献   

7.
2000多年来,历代学者致力于老子研究,留下了丰厚成果。本文对此予以简要梳理。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2000多年来,历代学者致力于老子研究,留下了丰厚成果。  相似文献   

8.
劳思光认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有哲学,但只有柏拉图和新实在主义的哲学思想,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冯友兰是以整个西方哲学框架为理论设准来书写中国哲学史的。劳思光认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的特性不了解,因此没有中国哲学,不是成功的中国哲学史,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特点的把握是基本准确的,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享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及哲学史家。他用“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总结自己一生的学术努力,中外学术界也普遍认同他的这种努力并誉之为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理程碑性质的贡献。三史者,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者,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研读“三史”可以想见到冯友兰作为哲学史家的贡献,研读“六书”则可体会到冯友兰作为哲学家的思想扭力。冯友兰先生逝世后,哲学界几乎每年都有一个规模不等的研讨会或纪念…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先生先以中国哲学史家名于世。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其成名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同情之了解"不仅是冯先生成功写作《中国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也是我们今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原则与方法。冯先生后来又成了一位著名的新儒家。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潮中新儒家的一位典型代表,冯先生本人以及一般论者都公认为应以其"贞元六书"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为代表。文章赞同这个共识,但想补充一点,即广而言之,似乎也可以包括冯先生所著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在内。文章从其目录、内容、审查、批评、自觉与自白和"贞元六书"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论述。  相似文献   

11.
钱耕森 《现代哲学》2007,1(4):69-72
冯友兰先生先以中国哲学史家名于世。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其成名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同情之了解"不仅是冯先生成功写作《中国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也是我们今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原则与方法。冯先生后来又成了一位著名的新儒家。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潮中新儒家的一位典型代表,冯先生本人以及一般论者都公认为应以其"贞元六书"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为代表。文章赞同这个共识,但想补充一点,即广而言之,似乎也可以包括冯先生所著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在内。文章从其目录、内容、审查、批评、自觉与自白和"贞元六书"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论述。  相似文献   

12.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的《老子鬳斋口义》用宋代流行的白话解老,体现出林希逸融会三教的老学思想。林希逸在解老中大量借鉴三家思想资源,对老子之道体、得道之人的特征以及修道功夫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极力澄清理学家对《老子》的"异端"误读,将对《老子》的理解导向内心,有突出的心化特点。但林希逸的注解也有牵强随意之病。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融会三教的解老方式以及对《老子》文章的点评,对后世注老者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哲学史学科在大陆和港台分别发展。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劳思光出版了《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书,运用西方逻辑解析这个"思想上的显微镜"去探寻中国哲学的"基源问题",以"心性"等理论为设准阐释和评价中国哲学,尝试写出一部"有哲学"的中国哲学史。解析劳思光的哲学史观和方法论,对于把握港台学者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特点、推进中国哲学史学史的深入研究、继续探寻当下或未来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方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提出的一对方法论概念。这一对方法不仅是冯友兰建构新理学体系的方法,而且是他治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因此也可以说,这一套方法论既是他的哲学方法论,也是他的哲学史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不理解《周易》就不能写好与理解好中国哲学史。以往之中国哲学史研究,由于对《周易》及汉代易学没有正确认识,导致了对中国哲学史之重要思想的系列错解。对此,我们以对《老子》第四十二章、周敦颐《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二程思想和朱熹《仁说》的解读需要深切把握《周易》及汉代易学思想为列,指出冯友兰、牟宗三、劳思光等诸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上的缺失。新时代应该有新的真正能够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正确解读《周易》经传及其发展史是成功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最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哲学思想是中国现代哲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冯友兰哲学及哲学史思想观念、研究方法的剖析,寻求哲学和文学的共通之处:即在他的著作里潜隐着一种形而上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文化使命感的追求;其哲学研究方法具有世界性眼光下的中西文化、哲学比较融合的思路;他的“信古—疑古—释古”观念,“正—反—合”的历史意识和贯通古今,融汇中外的学术素养,对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胡适和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的开创者, 他们冲破了经学思维方式的限制, 以西方哲学的构架为参照系统, 运用历史主义和逻辑主义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学术, 分别于 20世纪 1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和上下册的《中国哲学史》 (以下简称《史》), 标志着中国哲学史研究现代化时代的到来。然而, 胡适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又有很多的不同, 本文在吸收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试图从文化立场、研究方法、论述结构、学说述评等方面系统阐释胡适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个性特征。一、文化立场的个性特…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冯友兰思想进程的讨论——“中西哲学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学术讨论会简介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哲学界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人物。许多学者都认为,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可以超出冯友兰但不能绕过冯友兰。研究冯友兰的学术思想及其生平的文献越来越多,以至被认为出现了一门新的学问——“冯学”。1995年12月正值冯友兰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为纪念这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教育家,在清华大学举行了主题为“中西哲学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对冯友兰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和评价,自然成为会上讨论的热点之一。冯友兰早年以《…  相似文献   

19.
老子思想与《内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万物负阴而抱阳”与人体阴阳平衡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以下引该书只注明章次)“冲气”是指阴阳二气相互涌摇融合。老子这句话说明了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的和合构成的。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以“气”为化生万物的元素的思想,中国哲学史中的“天下一气”、“生死一气”的思想皆由此而出。《内经》直接把这一思想引入了中医学。《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把阴阳二气的作用当作天地万物的总规…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先生,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生于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病逝于北京,享年九十五岁。冯友兰先生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教育家,一生著述甚丰,早在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