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儒家伦理成为普世伦理的可能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德贵 《现代哲学》2001,14(1):102-106
最近一些年来,国际学术界、宗教界热烈地讨论了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作为全球伦理观点提出者的代表,孔汉思对普世伦理作出这样的界说:全球伦理不是指一种全球性的意识形态,也不是一种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单一而又统一的全球性宗教,更不是指一种一切宗教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2.
管理与伦理结合涉及管理目的、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职能、管理方法等各个方面,是一个重大的管理问题。它既不是操作层次的问题,也不是管理原则的问题,而恰恰是观念层次的问题,是经营、管理与伦理有没有联系、要不要结合的观念问题。这一观念的变革将导致管理原则、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巧的一系列变革。与传统管理相比,它引发的变革无疑是根本性的。  相似文献   

3.
"伦理"是中国文化最具标识性的基本话语之一,既不能与"道德"循环互释,也不能与"ethic"直接对话,否则将导致意义肢解甚至文化殖民,必须在话语体系及其辩证运动中才能倾听到其文化脉动."伦理"话语是由"伦"—"理"—居"伦"由"理"—伦理世界四要素构成的话语体系."伦"是"国—家"文明的特殊话语,是具有终极关怀意义、世俗而超越的伦理实体."理"是"伦"之"理",它不是西方式的认知理性,而是中国式的良知理性;在文化形态上,它不是理性主义,也不是情感主义,而是中国式的情理主义."居'伦'由'理'"是"伦"—"理"关系的文化原理和文化规律,其要义是从"伦"的家园出发,行"理"之达道."伦理世界"既是由"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所创造的一种特殊世界观即"伦理世界观",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理想."伦理"话语及其体系,携带特殊的中国文化密码,体现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气质,也具有特殊的文明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的国际政治理念和目标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明确新的世界大战可以推迟和打不起来;二是确认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三是把握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历史潮流;四是提出建设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充分确立了中国21世纪的外交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既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国际政治的价值取向由正义战争向和平伦理的深刻转型。  相似文献   

5.
政治文明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明不是一种孤立的明,它与道德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契合机制和互补机制;从西方政治明的发展来看,始终没有离开理性主义、制度主义、个体主义等伦理精神;政治要真正实现明,必须使政治意识要宽容、政治制度的制衡、政治行为要有序。  相似文献   

6.
略论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制度伦理的核心是伦理 ,其对德性伦理起作用的方式也应该是制度中的伦理因素而不是强制性规范。制度伦理以其内涵的伦理精神以及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来影响个人德性。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7.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伦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具有浓厚伦理意蕴的社会制度,有着自身的伦理诉求: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及社会融合,但在运行各环节中也出现了许多伦理失范,如观念扭曲异化、多重标准纠结及生活世界殖民化等问题。矫治农村低保制度伦理失范,应树立政府"公共人"角色意识,规范优化政府行为;进行伦理价值取向定位,建构共享价值观体系;重塑乡村社会信任,建构利益沟通协调体系。  相似文献   

8.
儒家在历史上进行的最成功的努力之一,就是建立一个和谐道德哲学体系与和谐伦理精神体系.这个和谐道德哲学体系与和谐伦理精神体系具体表现为四个结构:道德哲学体系、伦理精神体系与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特殊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以"五伦"为原理的伦理世界的和谐;以"四德"为内核的道德世界的和谐;以"中庸"为境界的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和谐世界理念:一种新的政治伦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世界理念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积极反应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世界观,是综合了世界各国、各民族对平等、正义、和平等普遍价值的共同追求的新的国际伦理观,是由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所支持的新的全球治理观。和谐世界理念是新的世界观、新的国际伦理观和新的全球治理观所构成的一种新的政治伦理,和谐世界的构建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战争伦理:一种世界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争伦理主要论及战争如何受到道德强制,或者说,它涉及道德的进步如何影响到战争。同时,与人类其他活动相比,战争行为更具国际性,因此,战争伦理作为抑制战争的一种道义力量,也更易成为一种世界观念。可以将战争伦理分为军事伦理、军备伦理、军人伦理三个层面,分别代表基于人、武器以及人与武器相结合而采取的行动———作战之上的伦理规范,它们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科技伦理:真与善的价值融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技伦理最重要的特征 ,是真与善的价值融合。在科技伦理中 ,善以真为依托 ,真以善为归宿。科技伦理不是以善伤真 ,而是以善导真 ;不是否定或抹杀真的价值 ,而是在承认真的价值的基础上 ,将其引向善的目标。科技伦理虽然并非科学技术自身所固有 ,它是科学技术外部的一种控制手段 ,但科技伦理却可以通过内化于科技工作者的途径 ,成为科学技术活动中的一种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12.
理解企业伦理的德性主义进路不可或缺。美国当代著名经济伦理学家罗伯特·C.所罗门成功地将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引入企业伦理学,为人们把握企业伦理提供了一条德性主义的诠释进路。而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强调实践、团体、人对幸福的追求和追求卓越等也为企业伦理的德性主义进路提供了思想资源。而美德自身也能够使人们正确地理解商业和商业伦理、使经济交易成为可能、使经济的运行更为成功。但德性主义进路不是没有条件的,它需要个体或企业具有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判断力,也需要规范伦理与之匹配,以及一个尊重美德的社会环境和相关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篇回应性的文章。作者在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由来以后,首先借用万俊人教授《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一书中的材料阐述了西方宗教伦理思潮与西方社会的关系;然后指出在中国学界展开宗教伦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并论述了作者对建构中国宗教伦理学的一些想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对万俊人教授《普世伦理如何可能》中的三个问题作出了回应:第一,关于“强伦理模式”;第二,有关世界宗教信仰现状的问题;第三,关于普世伦理以什么为基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代学者尝试反思西方主流的追求普遍规则的伦理学理论,以着重社会与家庭角色的关系互动的方法诠释儒家的道德哲学与伦理观,并认为这是儒家能够贡献未来世界伦理的所在。儒家通过家庭与社会以及前人与后人的关系网络,以实践与示范作为传播方式,尝试建构其伦理价值的传播体系。以朋友关系作为突破点,则说明了儒家跨文化的价值传播的可能。在儒家的框架下,未来的世界伦理并不是发现绝对普遍的规则,而是通过文化之间的关系互动,双方相互学习对方有效成素,不断地示范、实践与探索,从而追求道德价值在当下的场景中最适当的实践。这个框架便是对未来世界伦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韦伯的著作包括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和制度论与社会学两大部类。前者被称为文化论,后者被称为制度论。按照他的理解,现代性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制度现象,资本主义的兴起过程本身就是诸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这一主题下,他研究了思想、观念、精神因素在现代性生成过程与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个在宗教领域,一个在经济领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生了选择的亲和性,共同推动了西方现代文化和制度的演进。《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文化论视角,强调精神和心理因素在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反对马克思的学说,而是批驳经济决定论。  相似文献   

16.
文艺的叙事伦理,不是传统的伦理学,也不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观.但文艺的叙事无疑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所以,重视电影等艺术的叙事伦理建构,在当下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当电影制作者把叙事伦理作为电影创造的一个自律性追求的时候,对于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的建构将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由苏州市寒山寺主办,苏州和合文化基金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分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青岛科技大学和文化研究院协办,寒山寺文化研究院、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第八届寒山寺文化论坛暨中国环境伦理和环境哲学2014年年会"于2014年9月19~21日在苏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200多名学者与会。会议主要观点如下:一、关于生态文明前沿问题与基础理论的探讨万俊人教授指出,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最根本的不仅是认识和改造世界,而在于改善世界,因此重建世界观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分别代表了世界神话的伦理化和非伦理化的两端。具体体现在:一是对神和英雄的塑造上的尚“德”与尚“力”;二是神和英雄形象的世俗与严肃;三是神和英雄是崇尚个体意识还是群体精神;四是对神祉和英雄评价上是坚持善恶二元对立的价值观,还是审美化的多元价值观。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伦理性和非伦理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执政伦理关涉到执政党对执政正当性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执政未来性的预期判断,具有宽容性、制衡性和有序性等伦理属性。执政党对公权力的遵循与服从不是出于阶级意志,而是受制于正义的约束,正义理应成为执政伦理的主旨。从学科的定位看,执政伦理属于政治伦理,但是它并不是着重研究政党伦理的道德构成及其培养的方式,而是对执政的制度构成、性质及其建构所依赖的伦理价值进行研究。因此,执政伦理还应是一种制度伦理和公共伦理。  相似文献   

20.
道德生活的合法性在哪里?韦伯提供了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理想主义路径,通过对幸福主义或功利主义的批判尤其是正面对新教伦理之理想主义的申述,其确立起如下基本观点:道德不是技术、技艺或物质利益,它不能像任何技术性手段一样有助于达到人们眼前的利益,在某种意义上它本身就是目的——它同人的高贵、尊严和终极价值等关联在一起,因而是人生和世界意义之体现,同时构成了人之永恒追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