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国内第一部研究生态伦理的专著一《生态伦理学》最近已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为之作序,称其是有关“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可喜成果”。 伦理学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然而,以往的伦理学研究,一般囿于人与人(或人的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生态伦理学则把伦理学的视野由人与人之间拓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它认为,人作为道德  相似文献   

2.
高辉 《道德与文明》2011,(2):135-137
生态伦理学理论长期忽视了对美德维度的关注,导致了生态伦理学的理论缺陷与生态实践困境。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生态美德伦理研究(环境美德伦理学)有效地推动了生态伦理学理论的完善与人类生态道德实践的进步。随着生态文明的确立与发展,生态美德的文明价值愈发凸显,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的生态伦理学在反对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形而上学时,陷入了自然主义形而上学,因而不能摆脱形而上学困境。本文提出"环境价值"概念,把环境价值作为生态伦理学的伦理根据,从而超越了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两极对立,超越了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形而上学困境"。这种生态伦理学实质上就是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关于莱奥波尔德及其“大地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奥波尔德(Aldo leopold,1886—1948)是举世公认的生态伦理或环境伦理的奠基人和创立者,他在《沙郡年鉴》中第三部分阐述的大地伦理学,成为生态伦理学的经典之作。当前我国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处于开创阶段,评介莱奥波尔德和大地伦理学,无疑对我国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启新、拓新与创新——论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弘扬生态伦理,繁荣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的贡献功不可没,主要体现为:开辟了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确立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原则,培育了人对自然的新态度,对传统思想展开了新的系统批判,明确了人类在自然生活中扮演的新角色,对伦理学基本观念进行了新阐释,制定了人类行为新规范。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道德的构成要素来看,可以将它分解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人类规范和评价自身行为准则这两个系列,因而,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便是具有系列性:一是生态学系列的研究方法;另一是伦理学系列的研究方法。人和自然的最基本联系就是物质变换,所以生态学方法就构成了生态伦理学研究方法中生态学系列的第一个层次。例如,如何认识生态道德出现的必然性,这是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先是对西方的论著进行评介,随后展开独立的理论建构.因为"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是一个全新的伦理学概念和理论体系,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及其理论内容的认识还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导致了对环境伦理学学科地位、学科性质的争论.这种争论促进了环境伦理学研究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分会、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课题组协办,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承办的全国"传统思想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暨中国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2015年年会"于2015年10月17~18日在淄博山东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近100位专家学者就年会议题进行了研讨。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探寻  相似文献   

9.
一从实践伦理学谈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应对诸如社会不公、科技异化、生态恶化等问题的严峻挑战,西方伦理学开始了由兴盛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元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的转向,诸如生命伦理、生态伦理、消费伦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伦理学中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环境或生态伦理学的讨论中,如同“非人类中心主义”有种种不尽相同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也可能有各种不完全~样的理论看法。已经有许多作者就其所持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做了说明,我也曾撰文表明过自己粗浅的看法(见《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我认为,所谓伦理学,就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般规范或准则的学科,而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应该是研究涉及到生态或环境问题的人际关系原则的。这与有的“生态中心主义者”认为环境伦理学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伦理关系或人对其它生物物种的道德原则的看法是不同的。但是我想,从人…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学与生态学、经济学、美学、宗教和神学、哲学等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是生态伦理学不同的研究方向。大自然对人的价值,一方面表现在生态价值的物质形态方面,它作为使用价值,满足人的物质利益要求。另方面又表现在它的观念形态方面,例如它满足人对美的追求,实现主体的欣赏价值和心理享受。因而,大自然的美形成人们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意识,包括生态活动中的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观念、道德认识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中外学界普遍将生态伦理学的对象归于生态道德,这种流行看法其实并没有抓住生态伦理学对象的基本学理问题。生态伦理学的对象应是"人与自然和谐",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的范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需要在理论研究中摈弃关于人与自然孰为"中心"的不必要争论,在实践中尚须厉行生态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正##2010年8月21-22日,由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承办的"2010年中国环境伦理学年会"在济南市召开。  相似文献   

14.
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伦理学研究的路径演变及范式转向反映了社会道德意识形态的变化,研究呈现出可以纵向探究和横向考察的理论空间。历时态变迁中的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伦理学,其研究的实践进路体现在伦理学研究的整体裂变、社会适应、理性转变和价值传承上;共时态视野中的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伦理学,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政治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经济伦理学、宗教伦理学等伦理学分支学科研究的范式转向。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伦理学研究的路径演变及范式转向是社会生活对道德意识形态建构提出的具体要求,它既反映了俄罗斯社会从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转变,同时又在道德层面持续指引和反映着俄罗斯社会发展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学以生态道德为其研究对象。生态道德就是人们在同自然的交往过程中规范和评价自身行为的准则体系。从生态道德的构成要素来看,可以将它分解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和人类规范评价自身行为的准则体系。这两个系列。因而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便具有系列性。一是生态学系列的研究方法,一是伦理学系列的研究方法。两个系列又各有层次性。 生态学系列的第一个层次,是生态学方法。所谓生态学方法,是指生命现象领域的科学认识的生态学途径,或科学的生态学思维。例如如何认识生态学出现的必然性这个问题,就必须借助生态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生态伦理学正是生态学方法向伦理学渗透的结果。 生态学系列的第二层次是系统方法。生态道德之所以可能主要在于人和自然之间具有系统性。科学的生态伦理学既不以人为中心而排斥自然,也不以自然为中心而排斥人,而是在人和自然的系统性中来把握的。 生态学系列的第三层次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无论从生态伦理出现的必然性或可能性来说,都必须深入研究人类劳动的内在要  相似文献   

16.
以“人类是否对自然承担直接道德义务”的问题为根据,可以将西方环境伦理学划分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环境伦理学存在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背后却具有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的一致性。从理论基础的一致性看,它们都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使得它们不去探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下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实际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是如何断裂的,进而把生态危机的本质归结为生态价值观的危机,秉承的都是一种抽象的文化价值决定论;从价值立场的一致性看,它们不仅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辩护的伦理学,而且漠视人民群众和发展中国家为了消除贫困追求生存的发展权与环境权,是一种以追求“生活质量为导向”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于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引进、评介,由此形成借鉴或认同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随着学术界对西方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基础和价值立场上的缺陷的认识更加深入,学术界提出了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理论主张,这也使得学术界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吸收西方环境伦理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并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西方环境伦理学关于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观等问题的争论,对我国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都产生了影响,厘清这种影响不仅有利于促进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而且有利于我们建构一种能够既维护中国的发展权与环境权,又有利于促进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17.
生态伦理学研究是人们对环境退化的一种哲学反思。或者说,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失误进行哲学反思后的一种觉醒。生态伦理学产生于人类生态危机时代。其特征是敢于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使伦理学适应新吋代,与新时代步调一致。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自然存在物有无道德地位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种争论的不可调和性及其观点的不可公度性,意味着生态伦理学自身发生了严重的形而上学危机。如何摆脱这一危机,使生态伦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黑格尔关于人的自由意志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观点为走出这种争论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统一的思想亦为消解这种对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学是可能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是可能的吗?这个问题之所以产生,与生态伦理学这种提法的特定含义有关。如果生态伦理学作为一种应用伦理学,探讨人类在面对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时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保护全体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不以一己的私利而恶化他人的生存环境,以及探讨这些规范的理论依据,那么,它当是可能的。问题在于生态伦理学的鼓吹者们,把它不只是看成有关生态学的伦理学(ethics of ecology),而主要看成一种以生态原则为最高伦理原则的伦理学思想(Ecological ethics or ecolist ethics);不是将生态伦理学看成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是看成一种独特的伦理主张。我们的问题正是针对这种伦理主张的。  相似文献   

20.
生态伦理学虽然具有鲜明的应用特征 ,但从其研究对象的拓展性、结构上的系统性和内容的创新性上看 ,它应属于理论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