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人类是否对自然承担直接道德义务”的问题为根据,可以将西方环境伦理学划分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环境伦理学存在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背后却具有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的一致性。从理论基础的一致性看,它们都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使得它们不去探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下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实际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是如何断裂的,进而把生态危机的本质归结为生态价值观的危机,秉承的都是一种抽象的文化价值决定论;从价值立场的一致性看,它们不仅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辩护的伦理学,而且漠视人民群众和发展中国家为了消除贫困追求生存的发展权与环境权,是一种以追求“生活质量为导向”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于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引进、评介,由此形成借鉴或认同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随着学术界对西方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基础和价值立场上的缺陷的认识更加深入,学术界提出了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理论主张,这也使得学术界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吸收西方环境伦理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并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西方环境伦理学关于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观等问题的争论,对我国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都产生了影响,厘清这种影响不仅有利于促进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而且有利于我们建构一种能够既维护中国的发展权与环境权,又有利于促进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2.
<正>在西方绿色思潮那里,历史唯物主义被认为是和技术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和自然对于生产的限制问题;因此,其断定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生态文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潮进入我国学术界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20多年来, 随着我国学术界“学术”志趣的迁移,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最初的多方招致责难到近年来逐渐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 经历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虽然至今仍有学者坚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非马克思主义”, 但大多数学者早已或正在“是其所非”; 不仅如此,一种更加激进的倾向也由隐及显, 浮出水面, 一改往日那种羞羞答答、闪烁其辞的默契, 走向某种审慎的大胆和直率。但变化虽著, 问题却依然, 那就是: 究竟应当如何研究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 此问题的尖锐性不仅在于怎样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 而且更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新的现实和学术背景之下, 后者还隐含着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 诸如: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当代形态? 它在何种意义上成为我们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思想资源? 等等。所有这些, 无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还是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 都是不应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使用频率既高且极为宽泛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大约是指从葛兰西(或者卢森堡)肇始而绵延至今的某些政治倾向或学术思潮,而非仅指某种流派或某些团体,其立场、观点、理论诉求以及学术趣味纷然杂陈、彼此相异,很难发现某种逻辑演进的线索。虽然如此,但有一点似乎是清晰可见的,即:"西方马克思主义"无论多么复杂、多变而歧异,它们都是"理论自身的批判"和"现实批判"的一种当下表现。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其间这一研究几经嬗变,经历了否定——审慎的肯定——几乎全面肯定的曲折历程。相应地,"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当下似乎包含了所有与"马克思"这个名字联在一起且意味迥异的东西,以至于某些研究甚至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直接视为马克思主义或优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与此同时,一种严肃的反思也已经开始,主张应当确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内涵、限度以及立场、目的及其意义。2007年11月10—11日,"青年哲学论坛"等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这里刊发其中三篇论文,以期引起更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雨辰 《世界哲学》2002,22(5):68-74
随着全球化过程的不断发展和消费社会的到来,化理论和化哲学研究正逐渐成为当前西方学术界、乃至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及时反映这种态势及其他学术研究动态,本刊特开辟这个“学术前沿”专栏,以期进一步引起广大读的关注和参与。本专栏也和本刊其他专栏一样以学术质量为唯一取舍标准,所刊发的稿件只代表作的观点,不代表本编辑部的意见和态度;诚恳希望广大读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们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6.
孔子之"信"可从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两方面来理解.个人生活中的"信"的总的特点可概括为"直",它既是对于社会交往的一种基本要求,适用于非血缘的、身份大体平等的关系类型.也是一种个体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的"信"由低到高大致可分为"言必信,行必果"、"忠信"和"信义"三个层次.政治生活中的"信", 既是要求政府应通过合理的政策以取信于民,也是要求为政者须具备"信"德.要将孔子的"信"沟通到当代的诚信研究,既要求变革学术界流行的源自西方启蒙哲学的阐释规范,也应分清孔子之"信"的适用领域与层次,并恰当理解经济活动者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控制自然”的观念及其社会效应是当代科技伦理和生态伦理的核心论题。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一书中,不仅考察了“控制自然”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而且还揭示了“控制自然”观念的本质及其同“控制人”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提出了通过社会变革和重新阐释“控制自然”的观念,使之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是实现“自然的解放”的关键。本文最后评述了莱斯对“控制自然”观念的考察中所蕴涵的科技伦理和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8.
王雨辰  游琴 《世界哲学》2016,(2):109-116
柯亨在肯定罗尔斯理论进步意义的基础上,从差别原则、帕累托最优的现实可行性、基本结构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四个方面对罗尔斯进行了道德批判。在批判中,柯亨试图通过对正义的拯救,论证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真正、彻底的自由和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9.
王雨辰 《哲学研究》2012,(1):12-18,31,127
柯亨是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等著作中,他从早期专注于历史唯物主义转向了对政治哲学的研究。柯亨结合当代西方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通过批  相似文献   
10.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大规模运用对生活世界的负面影响,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反复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他们不仅从现实层面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大规模运用造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人和自然关系的紧张,而且还从理论层面揭示了技术理性的本质和社会功能,并形成了系统的科技伦理价值观,对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科技-生态批判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西方人并没有因此走向自由和解放,反而陷入更加全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