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行为取样的方法,对242名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为期10天的现场观察,共获得有效行为样本339件.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中班和大班幼儿攻击同性别同伴的次数显着多于攻击异性同伴;(2)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各种起因的次数分布存在极显着的差异,但各种起因的次数在三个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上的分布不存在显着差异;(3)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大班儿童的敌意性攻击多于工具性攻击.  相似文献   

2.
以社会信息加工模型(Social 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简称SIP)为理论依据设计社会认知干预方案,将被试(包括132名攻击性儿童)分为实验组、安慰剂(阅读)组和控制组进行短期追踪干预研究,在此基础上考察该干预方案对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以及提高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该干预方案对提高攻击性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能力有明显的即时效果和持续效果,具体表现为该方案有效地减少了攻击性儿童的敌意归因偏见和攻击行为的产生,有助于攻击性儿童建立关系目标并正确认知攻击行为的后果;(2)班主任评定三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显著减少,评定结果可能受到期望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学攻击性男童的社会信息加工及表情知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俏芸  黄敏儿 《心理科学》2008,31(1):133-137,141
为了探讨小学男童的攻击类型和其社会信息和表情识别特点,该研究抽取了808名小学生进行攻击性的教师评定和同伴评定.筛选出主动攻击11人、反应攻击11人、混合攻击27人,加由17名非攻击儿童组成的控制组,参加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和表情识别特点实验.结果显示:(1)小学低年级攻击性儿童以混合性攻击为主,反应攻击和主动攻击所占比例较小;(2)高攻击性人群的攻击反应和愤怒反应较强,可是,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没有被检测出来;(3)在不同攻击类型中,主动攻击显示较强的敌意归因;(4)主动攻击对悲伤表情的辨认能力较低,反应攻击组对愤怒表情的辨认较弱.研究反映:攻击性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和表情知觉能力上均存在一定的特点,而且,不同攻击类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该研究对制定儿童攻击性干预计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3~4岁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对163名幼儿园小班儿童进行追踪观察,考察3-4岁期间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发展模式及稳定性。主要获得以下结果:儿童最普遍的攻击形式是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的发生率较低;大多数攻击行为属于主动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男孩的攻击行为总体上多于女孩.但女孩的间接攻击多于男孩;儿童的攻击性在3-4岁之间无显著变化,但敌意性攻击存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3-4岁儿童攻击性的个别差异已具有明显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执行功能密切相关,而共情则可能是二者产生联系的关键。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学前期儿童执行功能(研究1)及其子成分(研究2)与其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共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整体执行功能、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显著负相关,认知共情分别在攻击性行为与整体执行功能、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学前期儿童的执行功能是其攻击性行为的限制器,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起主要作用;学前期儿童的执行功能通过促进认知共情从而抑制其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儿童与熟悉的儿童在一起时,或是与成人在一起,为了引起注意,容易对他人进行身体上或是口头上的攻击行为。年幼的儿童多为身体的攻击。聋儿由于其特殊性,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更为明显。这种攻击性行为常常出现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或是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找到导致聋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逐渐消退此不良行为,尽量解决这种障碍,就会使聋儿顺利地接受康复训练,达到自身全面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攻击性儿童的P300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林芹  张文新 《心理科学》2008,31(2):299-303
运用听觉P300任务对攻击性儿童(17人,其中16名男孩,1名女孩)与对照组的正常儿童( 人数与性别分布同攻击组)的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比较,发现攻击性儿童P30 0的潜伏期较长,波幅尤其是额部波幅较小,表明攻击性个体存在认知加工缺陷,特别是选择性注意与调控机能缺陷.研究结果同时表明P300可以作为鉴别攻击性个体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
双重攻击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对双重攻击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一借助实验性分离的逻辑,发现性别对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存在不同影响,初步证明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的分离论.实验二通过实证性因素分析,证明双重攻击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参数.本研究证明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分属两个不同的结构,构成双重攻击模型.  相似文献   

9.
攻击性研究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叶茂林 《心理科学》2003,26(2):334-336
1 引言攻击性是人发起攻击的心理特征 ,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一直以来 ,对攻击性的研究主要通过考察个体外显的攻击行为来进行 ,其使用的方法多是直接的、外显的 ,忽视了也不可能探讨人类攻击性的潜在性。自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人们借鉴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对人类攻击性进行探讨 ,认识到攻击性更具有内隐性 ,使得我们对人类攻击性的认识出现了新的进展。在此我们对攻击性的研究方法做一个简要的述评。2 攻击性研究的常规方法2 1 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攻击性的常用方法 ,它通常又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2 1 1 案卷法 (…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的量化(Quantitativeinvestigation)方法,从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认知、攻击性情绪三个方面对广州青少年的攻击性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当前广州市高中生在攻击性行为表现上,青少年的身体攻击相对较高;在攻击性认知上,报复心理较为强烈;而在攻击性情绪表现上,青少年的冲动性较为突出。②住宿生与走读生的攻击性没有显著差异,在攻击性情绪上,走读生显著高于住宿生,尤其在冲动方面差异显著。③网络游戏类型与身体攻击行为、易怒情绪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1.
运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对118名初中男学生进行攻击性的研究.比较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攻击行为.包括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结果显示:群体无论是作为攻击来源还是攻击目标都能起到增加攻击行为的情境作用;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在攻击性方面有显著差异;群体之间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的攻击性远高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的攻击性: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时比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性别标定作业,测验了43名出生21个月到40个月的儿童辨别男女孩和男女成人图片的能力,并在通常按性别类型分的三种行为(选择玩具、攻击性和同龄游戏伙伴的选择)上对通过性别作业的儿童(平均年龄30个月)与未通过性别作业的儿童(平均年龄26个月)进行了比较.本研究预测,通过了性别作业的儿童会选择同性伙伴和更有性别特点的玩具,通过了性别作业的女孩攻击性会减弱,男孩则没有变化.但结果只证实了攻击性和选择同龄伙伴的预测,选择玩具的预测则没有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3.
采用攻击性问卷、关系攻击行为量表、结果预期量表、移情量表和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对72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结果预期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移情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结果预期与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存在显著负相关;(2)自我控制在结果预期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3)在结果预期对青少年外部攻击行为的预测中,移情发挥了调节作用。在高移情个体中,结果预期并不预测外部攻击行为,而在低移情个体中,结果预期显著地反向预测外部攻击行为;(4)自我控制在结果预期与青少年外部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受到移情的调节,高水平的移情能力可以有效地缓解青少年因低自我控制而导致的高攻击性。  相似文献   

14.
暴力再犯危险性评估是当今再犯危险性评估工作中的重点, 其中, 攻击性是服刑人员暴力再犯行为稳定的个体因素。对攻击性进行研究, 有助于预防和降低服刑人员在假释或出狱后的暴力再犯行为风险, 关系社会的长治久安。研究表明, 遭受儿童期逆境和携带易感基因(如MAOA-uVNTR低活性等位基因)是导致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在现有的研究中, 儿童期逆境的计分方式局限于简单的线性加总, 或所依据的统计模型忽略逆境各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和非线性关系; 在服刑人员攻击性的评估中未考虑攻击性的亚类, 而且多使用自报告的量表测评, 这些问题制约了评估的有效预测力。本研究拟通过建立潜在类别模型, 分析男性服刑人员和普通成年人群在儿童期逆境上的亚类; 以实验与问卷测量结果、司法行为记录作为攻击性指标, 揭示儿童期逆境如何影响个体的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及暴力犯罪行为, 重点探讨儿童期逆境潜在类别对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影响, 以及MAOA-uVNTR、COMT Val158Met、5-HTTLPR基因多态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找出高攻击性个体的生物遗传指标, 从而发现受儿童期逆境经历影响的易感人群, 为暴力行为的风险预测以及针对暴力攻击行为的行为矫正和相关药物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 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以7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3×2×2被试间设计,探讨电脑游戏暴力对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情绪和攻击性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暴力电脑游戏导致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增加。游戏与性别和攻击性特质的两重和三重交互作用不显著;(2)暴力电脑游戏对个体的攻击性情绪无显著影响;(3)暴力电脑游戏启动了攻击性认知。游戏、性别和攻击特质这三个变量在攻击性认知上交互作用显著,对于男性,暴力电脑游戏在高攻击性个体身上比低攻击性个体启动了更多的攻击性认知;对于女性,暴力电脑游戏对高低攻击性个体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张林  吴晓燕 《心理学探新》2011,31(2):128-132
通过注意偏向实验、BPAQ攻击问卷与Barratt冲动量表的施测,探讨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冲动控制性别差异不显著;低攻击性与高攻击性中学生表现出对攻击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特征,在冲动控制上差异也极其显著;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注意偏向、冲动控制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攻击词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对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故事评定法分析了3~6岁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结果表明:①此年龄段的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开始考虑攻击性行为的条件与方式;②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受到言语侵犯时的攻击性行为;③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的年龄差异突出表现在5岁与6岁之间.④采用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实验班幼儿,对攻击性行为比非实验班幼儿评价得更消极.  相似文献   

18.
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综合模型(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driver aggression)将“挫折-攻击”模型与一般攻击性模型相结合, 提出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对心理过程具有交互作用, 阐明了认知评估、情绪唤醒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影响机制。该模型能很好解释在道路冲突中, 驾驶员的攻击性持续升级的原因, 以及为什么在道路攻击性驾驶行为事件中, “肇事者”和“受害者”的角色模糊不清, 这有助于更好地确定攻击性驾驶行为对交通事故和道路安全的影响, 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85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攻击性信念的中介作用和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对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攻击性信念在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攻击性信念的中介作用会受到人际信任的调节。对于低人际信任个体,攻击性信念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高人际信任个体,攻击性信念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对攻击行为只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取内隐联结测验(IAT),测得100名高中生的内隐攻击性,同时结合问卷对其外显攻击性和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内隐和外显攻击性对消极应对方式均有显著预测效应,但两者与积极应对方式无显著关系;(2)内隐攻击和外显攻击的交互项对应对方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