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里宁  周颖 《心理科学》2006,29(2):473-475
本实验采取加工分离程序(PDP)对38名弱智儿童的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进行研究,并与47名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认为:(1)正常儿童外显记忆明显优于弱智儿童,但在内隐记忆方面,正常儿童与弱智儿童没有显著差异;(2)本实验中,年龄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均没有影响。研究结果对弱智儿童的教育方面有启示作用;另外,PDP实验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在对特殊人群进行施测时,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2.
试论内隐学习的多水平动态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颖  周颖 《心理科学》2005,28(4):995-998
文章回顾了关于内隐学习意识性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借助Karmiloff—Smith的表征重述概念,构建了一个多水平觉察状态、多水平表征机制、多水平能量需求的内隐学习机制动态观。该观点不同于以往对内隐学习的静态分析,揭示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在机能上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3.
文字再认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探索内隐和外显记忆的毕生发展模式。实验采用5(年龄:老年、中年、大学生、初三和高小)×2(贡献来源:意识和无意识)的两因素混合设计,通过加工分离程序(PDP)的包含和排除测验,计算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结果显示:(1)在文字再认的意识贡献中,年龄差异极其显著。高小(11岁左右)的意识贡献水平达到最高点;从初三开始,意识贡献水平呈倒U曲线发展。(2)在文字材料再认的无意识贡献水平上,年龄差异不显著。事实说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存在发展性的分离,支持多重记忆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4.
周颖  刘俊升 《心理科学》2015,(4):861-869
以1485名3-8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借助同伴评价和自我报告,考察性别对羞怯和心理适应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同伴关系不良在上述调节效应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羞怯、同伴关系不良、孤独和抑郁的性别差异显著。女孩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男孩,而同伴关系不良、孤独、抑郁水平则显著低于男孩;(2)羞怯与同伴关系不良、孤独、抑郁呈较弱的正相关,而与自尊呈较弱的负相关;(3)羞怯与孤独、抑郁、自尊的关系受性别因素的调节,羞怯男孩面临的心理适应风险高于羞怯女孩;(4)性别对羞怯和孤独、抑郁、自尊关系的调节通过同伴关系不良这一中介因素而实现,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在25%至47%之间。这一结果表明,羞怯的适应价值存在性别差异,而同伴关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  相似文献   
5.
以52名3~5岁幼儿为被试,考查了母亲处理亲子冲突的方式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儿童的母亲,其处理亲子冲突的方式有所差异,隔离处理方式与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文章从冲突表征呈现的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意识-无意识成分贡献的权衡现象――非文字再认条件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郭秀艳  杨治良  周颖 《心理学报》2003,35(4):441-446
以考察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关系,以及非文字材料中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毕生发展模式为目的,采用年龄(老年、中年、大学生、初三和高小)和贡献来源(意识和无意识)的两因素混合设计,通过加工分离程序(PDP)计算了意识和无意识成分的贡献大小。结果呈现出意识和无意识贡献的权衡现象,其特点是:(1)意识贡献呈下降状;(2)无意识贡献呈上升状;(3)两条曲线相交于青年期。对此,我们在过去阐述的意识和无意识的“钢筋水泥”论基础上,提出意识-无意识成分贡献的权衡现象。  相似文献   
7.
周颖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3,26(5):795-799
本研究对留学中国的非洲和西方留学生进行了留学应激的调查研究(study abroad stress survey,SASS),旨在确定应激源感知是否存在文化差异,同时为留学生的应激感知研究创建一个基础。结果表明,最常感知到的应激源来自学术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文化差异和性别差异仅表现在部分具体的应激源感知上,总体上的应激源感知并未发现任何组间差异。男女留学生都曾经体验到日常压力所引起的较高的应激,面在对学业成绩不佳、课程不足等应激源的感知上性别差异较小。结果显示出对跨文化适应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注意和学习长度影响非显著协变关系内隐学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颖  周颖 《心理科学》2003,26(3):560-561
1 引言内隐学习是个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它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周颖  刘俊升  杨海波 《心理科学》2007,30(2):325-327,296
本研究采用自行编制计算机化的阈下启动程序,对56名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阈下攻击启动组和阈下中性启动组在“敌意”和“不友善”这两个人格纬度判断上产生了显著差异,而其它人格纬度判断上则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支持了阈下攻击启动能够引发个体的内隐攻击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10.
林颖  周颖 《心理科学》2006,29(4):882-886
该研究从年龄效应这一独特视角探讨了内隐序列学习的表征机制。结果表明:(1)内隐序列学习存在具体联结和抽象层级编码双重表征机制,且在该研究中以抽象编码为主;(2)老、青、幼三组被试的内隐序列学习无显著差异,间接支持了具体联结机制不起主要作用的结论。该研究的推论是:(1)内隐序列学习的表征是一个遵循“最优级编码”的动态过程;(2)该过程不涉及注意机制和短时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