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明堂思想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堂”这个词汇在今天的一般社会生活中似乎显得比较陌生 ,但在中国古代却是一个很重要的术语。它不仅是宗教祭祀的一种象征 ,而且是上古政治活动的历史标志。正如其它许多传统文化概念一样 ,明堂也聚合着先民们治身与治世相统一的精神理念 ,而其内在层面则又是由某种具有运行功能的结构支撑着。因此 ,解读“明堂”的原始意义以及历史变迁便成为我们探索传统政治哲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2.
臧峰宇 《哲学研究》2023,(1):5-12+12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文明重塑的创造性探索,既是中华文明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变革中的自我更新,也是对西方现代性危机及其文明限度的内在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历经器物、技术、制度和文化层面变革的尝试,直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叠加发展方式实现了“时空压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逻辑,亦是这种结合的哲学确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哲学二千多年来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居主导地位,对我们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长期以来起到促进和巩固的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对加强维护封建统治,阻碍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到了今天,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思想文化传统,对社会各方面仍然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单是在国  相似文献   

4.
人类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革新,必然带来人类社会中各主要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发生这种最深刻的变革---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谈”的物体或者物品,将逐渐登场成为互联网的主角,彻底改变互联网的格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联网”(The Intemet of things)。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而其市场前景远超于前二次浪潮。因此,物联网家电的推出标志着世界已进入物联网家电时代。  相似文献   

5.
“生活世界”这一术语具有某种日常语言的词性,因此显得很容易理解(正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本身也称之为“尘世的”).这种特性由此还涉及到例如“世界观“这个词,它的普遍运用曾通入于整个19世纪,一直进入到20世纪.我们几乎无法想象,这两个词并不是自始以来就存在于德语中的.但是,正如“世界观”(我们的知识!)这一术语打着康德的专门术语的烙印,它后来曾名噪一时——却与康德的本意背道而驰;同样,“生活世界”这一时髦用语也应归功于一位哲学家玄妙沉思的思路,这就是E.胡塞尔的思路,更准确地说,要归功于他20年代的后期哲学及这个词在30年代中期的特殊境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胡塞尔并没有发明这一词汇.从20世纪头十年起,“生活世界”就一再地被人  相似文献   

6.
冯军 《哲学动态》2005,(3):14-15
西方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Brouislaw Malinowgki)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in-tegrate whole),它"包括工具和消费品、各种社会群体的制度宪纲、人们的观念和技艺、信仰和习俗",它也是一个部分由物质、部分由人群、部分由精神构成的庞大装置(apparatus).[1]这种意义的文化已涵盖一切人类生活,可分析为器物、技术、制度、风俗习惯和信仰与理念五个层面,与文明同义.我们在这里着重强调作为信仰与理念的文化,指特定社会和群体人们所信仰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现代科学和现代人的美学观念,因为它是人类构建文化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7.
J 罗尔斯主张 ,他关于“公正即公平”的观念是一种“特立独行的”观念 :它被假定为一种“完全在政治领域内部运动”、“使哲学维持现状”的观念。这种回避策略所具有的目标和可行性 ,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政治的”这个术语。罗尔斯首先用它来具体说明研究一个 (现代 )社会的制  相似文献   

8.
要认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首先我们必须对当代世界的两种基本的文化追寻倾向有一义理上的把握.一是国际性的文化交融的倾向,二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寻根倾向.这两种倾向恰是我们近二十年来的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它就是我们文化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个又一个“西方文化热”和中国文化热.”无疑,这两种文化追寻倾向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有着它的十分深刻的现实政治经济变迁的背景条件.然而,它又是“全球意识”和“寻根意识”这两种带有世界性的文化倾向在当代中国的体现.因而具有更为广泛的文化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我们这个世界确实处于十分深刻的整体性变革时期,由此而提出文化转型的问题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如果我们基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从中国文化现实中考察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同时注意到文化自身的特殊性,注意到“大文化”的宽泛的包容性和复杂的多重性,就不难发现,整体性变革、经济体制转轨以及相应的观念文化的更新转换,与作为“大文化”概念或整体文化意义上的文比转型并不是一种直接的、简单的、等质等量的、全方位的对应关系,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文化转型。因此,文化转型的说法有失妥切。其实,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0.
11.
政治文明     
一 1.政治文明是政治辞典中的新术语,对这一术语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美国经常使用这一术语,美国政治学对这一术语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在美国,特别是在时事评论和政治理论中,政治文明时而指思想,时而又指智能结构,总之是指历史上(雅典政治文明)或某一国家(十九世纪的法国政治文明)或者某一国家集团、或者某种文明(西方政治文明和“伊斯兰”政治文明)中政治生活和主观活动的影响。世界上最经常谈的政治文明指的是  相似文献   

12.
人类智慧来源于社会的变革,是人类文明的亮点。同样,人类智慧的创新与革新,又为社会的变革提供了可依靠的无止境的智慧源泉。网络经济的来临,一样为人类思维智慧的触角拓展了空间。曾几何时,资本运营作为一个非常时新的经济学术语而被应用,至今仍是国内经济学的理论前卫,而此时的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许多经济学家正在谈论着数字化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术语,从发展的角度探方“未来资本”(信息)的问题。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技术像信息技术一样发展如此之快,同时又对人类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其广度和深度我们还无法估计它的限度。没…  相似文献   

13.
由市场经济所直接推动的“世界交往”历史形态的生成,标志着人类逐渐进入了一个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普遍的、自主自觉的类群公共生活时代,或曰“世界公民社会”时代。作为一个内蕴丰富的意义符码,“世界公民社会”最显著、最突出的人文特征在于,它是对交往的普遍化所要求的“公共理性”的表达,是对与之相应的以模塑现代“公民社会”民众之普遍的“公共理性”精神为根本追求的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彰显。就学理性意义而言,在文化多元与一元并存、价值的差异与共识同在等已成为显在现实的当代中国社会,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何谓“审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美学界近年相对沉寂,但仍有一个热点出现,这就是“审美文化”。这一术语可以说是道地的“国货”,而非“舶来品”,但它的含义至今不很清楚,使用中多有相互抵悟之处。例如,不少作者用它指艺术的商业化倾向和大众文化生活中的庸俗化倾向,甚至是指开放政策带来的消费、娱乐和鉴赏趣味上的“后殖民”倾向,因而主张对它进行“批判”;而同样的一批作者在另外的场合却又可能谈论审美文化的“建设”或“建构”,我想他们的本意显然不是要为一种不良倾向推波助澜。又有一些作者谈论“审美文化”(或“大众审美文化”)对于“消解”传统…  相似文献   

15.
"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周国文 《哲学动态》2006,3(3):58-66
关于civil society,在当代学术语境中一般意义上被译为“公民社会”,在近现代西方历史条件下其长期也被译为“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译名的不同表达,代表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对这个词的不同理解,从政治权利的层面偏好“公民社会”用法,从经济生活的层面偏好“市民社会”用法。俞可平认为,“公民社会,常常又被称为民间社会和市民社会,其实它们是同一个英文术语civil society的三个不同中文译名。但这三个不同的中文称谓事实上并不是完全同义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差别。……‘公民社会’是改革开放后引入的对civil society的新译名,这…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人们的立场、政治路綫和政治方向来说,有没有所谓不偏不倚而居“中”的某种立场呢?我们说,这种“中间立场”,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在客观上的不存在,是指这种以“中间”为立场、路綫和政治方向的“中”,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真正居于“中间”的。因为从社会阶级关系来说,生活在阶级社会里的人,都要占着一定的阶级立场,不是这一个阶级,就是那一个阶级;不是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就是趋向于那一个阶级;或者是在这一方面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在那一方面又趋向于那一个阶级。任何超阶级的所谓中间立场是不存在的。其次,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观点上来看,任何人不是向前发展,就会向后倒退;不是  相似文献   

17.
论现代化运动中宗教文化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尽管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是与宗教文化的神圣化旨趣相冲突的,但从现代化与宗教文化的整体关系透视,二者又并非绝对排斥的。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不同层面剖析了宗教文化在西方早期现代化及当代社会经济现代化运动中所突显的积极意义。文章指出,深刻认识宗教文化在现代化运动中的特殊价值,对于正确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新时期的文化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中期以来,在新时期文坛上,一种注重从思想文化角度摄取题材、表现生活,致力于展现今人的文化心理素质和思想品格个性,进而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和冲突的小说登上新时期的文学舞台。这,就是“文化小说”。这种被冠之以“文化小说”的创作潮流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背景上稳步发展起来,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烈的理性光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社会发展变革运动实质是文化运动我们说,新时期的文化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现象,同时也是新时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且,与其它一些小说形态相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提出并论证一个表明哲学与文化关系的哲学观,即,作为文化学的哲学。虽然我对这种哲学观的阐释局限于西方哲学领域,但“文化学”本身却是一个比较哲学或世界哲学的概念,其内容和意义不可避免地展现于中国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之中,并影响着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世界哲学的发展方向。下面分别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识。一、何谓“文化学”?与“文化学”相对应的西文术语(以英文为例)是meta-culture,而不是cuturalstudies(可译为“文化研究”),也不是philosophyofculture(可译为“文化哲学”)。顺便说一下,meta一般译作“…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经典?这个问题已经有层出不穷的见解。但什么是“经典世界”?应该没有现成的答案,因为没有人这样提问题。对它的分析,正是本文的任务。简单地说,它是对经典文化的一种理解,或者一种讨论方式。有经典,就有经典文化。但研究经典,则不等于研究经典文化。研究经典可以选择特定的文本,研究经典文化则需要突破个别文本的限制。它需要在经典之间跨越,更可能延伸到经典之外。两者的差别,用通俗一点的比喻,正如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森林不只是树木的叠加,对土壤、气候、阳光、水分的了解,都是研究森林的分内之事。借“经典世界”这个概念,来对经典的历史文化作用及其机制作一个整体分析,目标不仅在于拓宽固有的历史视野,还试图从中获取某些具有哲学意义的观点。限于专业的原因,笔者的研究对象集中于中国传统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