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当今纷繁复杂、地区冲突此起彼伏的世界,我们禁不住要问:人类离真正的和平到底有多远?不久前看过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外国儿童在花园里玩耍,手里拿着玩具武器,稚气未脱的脸上却显露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冷笑。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我的童年也是在一次次的战争游戏中度过的。想想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游戏,似乎明白了现实世界。 宗教是倡导和平的,佛教认为,人类的和平与战争,缘于人类的心智,佛祖释迦牟尼就多次阻止战争倡导和平。天主教教理认为,“尊重人性生命及其成长有赖于和平。和平不是单指没有战争,也不只限于保证敌对双方武力上的均衡。和平是秩序的和谐、正义的工程、爱德的成果。”基督教的圣经说:“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在伊斯兰教中,“伊斯兰”的阿拉伯语意即“顺从”、“和平”,“穆斯林”即“顺从者”、“和平者”,就是顺从真主并谋求和平的人。道教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和“仙道贵和,无量度人”的主张和要求。 让我们将和平的鲜花,代代相传吧。  相似文献   

2.
关于行动理由的内在主义,麦克道威尔和威廉斯之间有过一次有趣的争论。麦克道威尔声称,可以在不挑战动机休谟主义的前提下证明外在理由是存在的,而威廉斯则批评麦克道威尔的看法陷入了某种“榜样模型”。威廉斯对于麦克道威尔的回应并不十分成功,因为他的理由内在主义也是某种榜样模型,更好的回应是诉诸行动理由与行动解释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麦克道威尔所说的外在理由无法满足解释行动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演变而来的,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却在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下日益与犹太教分道扬镳。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道德主义与律法主义、内在信仰与外在仪式的区别之上,早期基督教徒凭藉着一种唯灵主义的信仰和动机论道德观,超越了囿限于直观的禁忌仪式和侧重于规范外在行为效果的犹太教。从犹太教“末世论”到基督教“救赎说”的理论发展意味着基督教最终摆脱了犹太教的浅薄的现世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藩篱,成为一种关于灵魂得救(彼岸主义)的福音和普世主义的宗教  相似文献   

4.
教育活动指向人并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象性活动来实现,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独立的、依循自身结构和规律所生成的内在目的和价值维度。由理性主义传统所预设的教育外在目的论,建立在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上,使教育活动本身处于外在的、附属性的地位,成为服膺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外在目的工具和手段,在规训理性人、工具人的单一功能维度上,抽空了感性生命个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教育活动自身所追求的善,意味着开显感性生命个体的本真与自觉,从教育活动过程中自觉的生成和探索教育的目的,并在过程与目的之间建构共生与交融的关系。这一努力要求在批判教育目的工具主义倾向的同时,澄明和确立教育活动自身独立的内在目的和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5.
在“孺子事例”中,外在主义在解释为什么“援手”对个体具有权威性时遭遇困境,无法为“援手”进行辩护.朱熹的伦理学提供了一种以外在主义为基础的调和性框架:第一,承认价值实在论;第二,“仁”是对价值实在论的受动回应能力,在面临孺子入井时必然产生“恻隐”,“恻隐”是唯一的动机性及辩护性理由.这种主张拒绝了主体经验的关涉,对一个没有任何善、好、对或者恶、坏、错价值经验的主体而言,援手是必然的.如果主体依照的是由“入井”的价值事实所引起的“恻隐”而行动,则援手是获得辩护的;如果行为者所依照的是某种理想的价值信念或者利益的追求,则援手无法获得辩护.朱熹的框架既包含了外在主义对于规范性的权威的认同,又包含了内在主义关于行为解释的主体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张卫 《伦理学研究》2022,(1):106-112
“内在主义”(internalism)是技术伦理学新兴起的一种研究进路,它不同于传统“外在主义”(exter?nalism)进路的地方在于,它主要关注技术的积极伦理后果,主张把伦理要素“嵌入”对象之中,利用技术手段解决伦理问题。“道德增强”的基本理念符合“内在主义”进路的特征,它通过对人的“基因”和“神经”进行技术干预,调节人的道德情感,增强人的道德动机,改善人的道德品质,塑造人的道德行为。尽管“道德增强”的初衷是助人向善,却引发了诸多伦理争议,需要从学理上权衡其利弊。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发展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特征。和平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特质,不仅因为中华文明的血液中没有侵犯别国和掠夺别国的基因,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最强烈的愿望,而且因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是对五千年中华伦理文明所形成的“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人心和善”等伦理美德的创新性发展和全面继承,凸显出了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价值特质和精神要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经历自古及今的历史变迁和递嬗发展并成为人类连续性文明的典范,与其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和平主义价值追求有着一种内在而紧密的联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和价值追求决定了其在对待其他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关系问题上必然要求建构“文明的和谐”,建构人类文明包容互鉴的和谐谱系。  相似文献   

8.
<正> 控制,是管理的基本手段,其对象包括对于人、事、物和行为的控制。儒家管理哲学所谈的主要是对于人的控制。它以“德治”为核心,既承认“齐之以礼”,即以礼义制度为规范的外在控制,更强调“道之以德”即以道德价值为导向的内在控制;上述主张,固然是适应古代社会管理实际需要,而对于现代社会的管理,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细读贺先生自美、德留学回国(1931年)至四十年代末的著作,可感到这些文字受着某种方法的引导。此种方法并非只是一外在的工具或建构法,也难于像“科学实验法”、“数理演绎法”、“归纳法”等类方法那样从形式上被抽取出来。但用心的读者随处可体会到它(或它们)舒卷开合的张力。因此,本文所谈的“方法”应在更深一层的意思上理解,不妨称之为(贺麟的)“治学之道”或“求真知之道”。本文想探讨此道究竟为何道,以及贺麟沉潜于此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动机性理由被用于解释行为的产生,而规范性理由则用于确证行为的合理性。内在主义认为规范性理由也应该能够解释行为的产生,因此是一种与行为人心理状态有关的内在理由。外在主义则否认这一观点,从而将之视为外在理由。内在理由需要以行为人自身的心理状态为基础,这很容易使得规范性理由成为一种相对理由。史密斯的"充分理性人"论证和施罗德的"假言主义"论证虽然力图克服这种相对主义难题,但是它们自身却又面临着困境。对行为人自身心理状态的合理性的考察意味着"规范性理由"本身应该具有一种公共面向,而这是建立在人们共同的欲望、意愿等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它仍然是一种内在理由。道德生活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培养个体去拥有共同体所普遍认可的心理状态,最终把当初具有外在面向的规范性理由转化为内在理由。  相似文献   

11.
学诚 《世界宗教文化》2013,(1):18-21,120
人类所遭受的一切痛苦和不幸全部源于自身的无明烦恼,烦恼是人心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信心”,也就是人类不相信自己内心的能力与潜能,只相信外在的物质力量和技术手段.佛教以心为首、以心为本,修习佛法便是一个育心的完整过程,具体步骤即是“闻→思→修”.人心将是最宝贵的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革新文化和提升道德,这就是心文明.心文明意味着一场人类自我的革旧图新,一次精神生命的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12.
张忠成  吴新望 《天风》2018,(11):7-8
今天选读的经文是天使报信给牧羊人时说的一句话:“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其中最吸引人的一个词就是“平安”,这个词代表着一种美好的祝愿,象征着一种美好的关系,也预示着人类所追求的和谐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洗脸、照镜子。洗脸,就是要洗掉脸上污垢和眼眵,照镜子则看到的是自我的形体、外貌,是人的外表,最直观的自我体现,区分了张三、李四、王五等等。故常言说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的思想、品行、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事业,属于个人思维境界的内存,不是内在的、本质的自我,是面对现实,客观环境,外在自我思考、接纳、适应大自然的自我表达与展示。    内在的自我,即抛开一切与自我相关的自然环境,直接面对造物主,彻底地省视一下自己,究竟“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将为何?“…  相似文献   

14.
人从呱呱坠地时起,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就开始了自主地生长发育过程.当她一旦达到生命的全盛时期,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人都不愿意看到的衰老与死亡。尽管生长、成熟、衰亡同样是地球之上的“万物之灵”所不可抵御的自然规律,但在人类社会这幅巨型的“平面坐标”中,仍然会显示出每个人的生命历程“线段”的长短不尽相同。有些人似乎是青春常在;而有些人却是未老先衰。也就是说,即使在相同的内在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的衰老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其原因就是还有一些影响人体的外在因素——自我可以控制的因素在起作用。诸  相似文献   

15.
章铸 《天风》2002,(2):46-47
刚刚与我们告别的20世纪,堪称是超速航行的高科技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探索宇宙与生命之迷的时代。由于计算机、通信、激光、核能、航天、生物工程、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的集成发展,人类既跨入了宇宙航行挑战外层空间的新纪元,又深入到可“与原子共舞”的纳米级微观世界,而国际互联网已把人类聚集在一个小小的“地球村”……科技的发展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每一项重大技术的出现都可能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生活方式。上述世界图景显然是基于人类中心论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康德主义伦理学被怀疑论者看作一种心灵-独立的实在论,并因此遭到它的批评。实在论者则把康德主义伦理学作为一种心灵-独立的实在论加以辩护。科斯嘉承继并推进了罗尔斯所实现的康德主义的元伦理学转向,在回应对康德主义外在实在论批评和辩护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建构主义的程序实在论,并把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实在论加以辩护,完成了道德实在论的内在转变。但是这种康德式建构主义却面临着这样一个困难,即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实在论同时是一种非认知主义。从理论的融贯性来看,与这种康德式内在实在论相适合的应是一种康德式内在认知主义。  相似文献   

17.
“易”作为中国古代便形成的通俗唯物主义哲学,在指导社会及科技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历代医学先贤,无不对“易”有着深刻的理解。“不知易,不足为大医”之论也始终是历代医者所遵循的至理名言。的确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无不体现在“变”的过程之中,传统哲学“易”的形成及发展,不仅本身是变的展示,而且对变化之道进行了精确的阐述,而祖国医学的形成及发展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之下产生并逐步发展完善的。因而,“易”对传统医学而言,是根,是本,是原动力。“易”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为传统医学的发展及博深的内蕴提供了巨…  相似文献   

18.
论塞尔的内在主义语言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塞尔 (JohnSearle)是当代英美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哲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把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 ,按他自己的说法 ,“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 (Searle ,1 983,p .vii)。塞尔的研究方向被认为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研究方向 ,因为他在心灵哲学中主张精神现象的实在性。他同时也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使用者大脑中的精神事件以内在的方式决定的 ,所以塞尔的研究方向也被认为是一种内在主义的研究方向。本文将集中讨论塞尔的内在主义语言哲学 ,具体策略是对比讨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是如何分别处理特指性问…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合法性执政有一定的原则规定性,中国社会执政合法性主要依赖于四个原则的检验:历史使命原则、治理效度原则、社会理想原则、治理方式原则。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现实,其实是在以上四个原则要求下不断积累执政合法性资源的一种外在表现,也可以说中共的具体执政是基于合法性原则的要求所作出的选择。通过对中共合法性资源积累过程的考察,我们不仅可以得出其现实执政合法性的原因所在,也可以得出其将来继续谋求有效执政地位的历史趋势,这两者统一于合法性原则所蕴涵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曾有西方学者写道,当代知识论的许多问题是在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争论中发生的,这一争论处于知识论的中心位置。如果这一说法无误的话,它表明对这两种知识论流派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对外在主义作一述介。一、外在主义问题的发生我们知道,一知识的成立与否,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