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1984年,新加坡隆重庆祝建国二十五周年,举办了大型展览会。其间,新加坡国立大学筹办的展览中有一项题为“儒学在新加坡”。展览把儒学在新加坡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儒学在民间振兴的时期(十九世纪至1982年);二是朝野同倡的儒学发展时期(从1982年开始)。关于第一个时期的情况,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现兼任新加坡儒学研究会会务顾问苏新鋈博士介绍,儒学传入新加坡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那时,华人从中国的福建、广东等省移民南来,马六甲等邻近地区的华人居民也不断迁入,他们的思想文化、生活习俗充满着浓厚  相似文献   

2.
<正> 春秋战国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既然是争鸣,所以一般多看到彼此间思想上的分歧,其实相互间也有不少相通之处。如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我认为他的思想就有较大的包容性。后来中国儒学的发展,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虽貌似取得独尊地位,但思想内涵却在不断吸取容纳各家之长。传统儒学影响到今天,能否适应开放的形势和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包容性及后来各个时期儒学的发展过程,对当前应如何对待儒学传统,是有重要历史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论隋文帝与隋代的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学,从魏晋南北朝的衰颓中发展宏大起来,隋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恢复和发展阶段。所以,史学界长期以来否定隋文帝对儒学发展的作用,实非中肯之论。其实,处在隋代这一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的隋文帝,与儒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执政期间对繁荣儒学做了不少的贡献。可以说,儒学在隋唐时期一改消沉局面,再度振兴于  相似文献   

4.
试论汉初儒学发展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汉初儒学发展的历史地位马亮宽汉初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儒学在这个时期之所以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社会政治的需要,士人儒家化,政治环境宽松和儒家学派具有包容性和关注社会等。汉初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儒学与社会政治结合,为社会...  相似文献   

5.
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儒学发展和儒学研究,虽然空前繁荣,但此所谓繁荣更多的还只是一种“史”的繁荣,而远远没有真正进入一个思想上、哲学上多元创造的时期;虽然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如儒学与少数民族、儒学与区域文化、儒家管理哲学等等,但主要的还是围绕着儒学与现代化、儒家与后现代、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儒道之争、儒家与宗教的关系等几个重大问题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6.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儒学思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继续发展并出现了新的变化,由原来的独尊经学转向调和汉宋。由扬佛抑儒转向重视儒学、由宣扬西学转向回归儒家文化本位。尽管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儒学思想并非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反映,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并不密切,但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同时,他还曾一度以革命家现身,他辛亥革命时期的儒学思想在政治思想、学术思想乃至哲学思想方面对五四新文化思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懦学自汉代被确定为社会的统治思想,至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思潮发生重大变化,出现多元发展的态势,使它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儒学的处境究竟如何?如果说它呈现出相对的衰落,究竟衰落到什么程度?汉魏之际,或说建安年间至曹魏前期,是由汉代进人魏晋南北朝的转折点,也是社会思想发生变化的转折点。所以。要研究整个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就有必要首先来考察一下这时期儒学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一独尊局面被打破,统治地位未丧失东汉后期,儒学自身的发展已出现了危机,主要是呈现出两种负面走向:一是儒学所倡导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8.
儒学在壮族地区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等省部分地区亦有分布。壮族系由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其先民在周秦时期称为西面、骆越,汉唐时期称为僚、俚、乌浒,宋以后有僮、等名称。壮语届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秦汉以后,儒学逐渐传入壮族地区,并在壮族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儒学还经由壮族地区传往今日的越南,成为彼邦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儒学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历史及其对壮族社会的影响作用,对于了解儒学的发展演变史,对于正确评价儒学,…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中国儒学东传日本的高潮时期 ,日本思想家全面接受和吸取了儒学思想 ,并结合日本国情加以阐释和创新 ,将传统的儒学思想融入日本社会各个层面 ,对日本文化发展及其社会进步起了重要作用。同时 ,也产生了某些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儒学史发展到今天,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儒家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一般不大触动,而只是因时代的变化对其做新的阐释,或者以认同儒学基本观念与思维方式为前提,走海外新儒学打通西方现代观念的道路。笔者认为,虽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延续需要用不断的新阐释使其既保持活力,又维系先秦儒学的中心化地位,但仅仅通过新阐释来延续儒家的基本观念及其思维方式,会  相似文献   

11.
从西方儒学研究的新趋向前瞻二十一世纪的儒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70年代迄今,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儒学研究中,出现了一种视儒学为一种宗教性、精神性传统的新趋向,该趋向固然与西方晚近兴起的宗教多元论和宗教对话理论有关,但相当程度上是受到了现代新儒学运动的影响。现代儒学的发展,是传统儒学被全面解构过程中对儒学的重建,这种重建使得儒学所蕴涵的各个层面得以厘清,尤其使儒学益发将自身界划为一种具有超越品格的宗教性传统。而儒学若要作为一种价值信仰系统融入生活世界,恰恰需要以确立其宗教性或超越的品格为前提。在21世纪,儒学会有多方面的开展,但将主要是作为一种宗教性传统发挥作用;并且由西方儒学研究的新趋向,尤其是“波士顿儒学”的现象可见,虽然在西方仍非显学,但儒学作为价值信仰的一种类型,如今已开始进入全球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学者大都认为5至8世纪为中国儒学初传日本时期,称这一时期的日本儒学为“早期儒学”,但对这一时期中国儒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中日儒学的差异却各执一端、争论不休。日本学者中最有代表的是津田左右吉。津田左右吉认为,这一时期的“儒教毕竟只是儒教,是中国思想,是文字上的知识,还没有进入日本人的生活。”(津田左右吉:忡国思想和日本》,岩波书店,1939年版,第89-90页)他还认为,初传时期的“儒教思想,对日本人的政治实践也几乎未曾发生影响。”(同上书,第163页)与日本学者相反,出于对津田左右吉等人否认中国儒…  相似文献   

13.
儒学的更新与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钟肇鹏从孔子到朱子,儒学的发展变化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从孔子开始,儒学即表现了善于抉择、博采众长的开放性特征,虽然儒家历来祖述五经,宗师仲尼,但每一阶段的儒学都吸收了一些新的东西。而且对儒经的侧重点也有不同。朱熹集理...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论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开启了近代以来关于公德和私德持续不断的学术讨论热潮。梁启超对公德和私德概念的使用是受到日本近代思想家的影响,所以东亚视阈是理解其思想的一种有效补充。基于这一视阈我们可以发现,梁启超与日本早期公德私德论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以积极性和消极性作为区分公德和私德的重要标准,并在此标准下将儒学评价为消极性的私德,不过梁启超仍然重视儒学的消极性作用。从《论公德》到《论私德》,梁启超言论活动的重心虽然从公德转向私德,但是他的思想结构并没有变化,即始终是在消极性私德的意义上重视儒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在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学,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玄学、佛学的冲击,已频于消歇。这种看法是失之偏颇的。实际上,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自西汉以后从未动摇,只是一度削弱过。一切试图有所作为的帝王,总是关心儒学的发展和运用。通常人们把南朝帝王,尤其是梁武帝奉佛看得极为严重,并得出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国的结论。其实,处在南朝战乱频繁,佛、道思想流行这一历史时期的梁武帝,与儒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将近半个世纪的执政过程中对繁荣儒学做了不少贡献。南朝经学以梁代最盛,也最具特点和代表性。这与梁武帝的倡导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现在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学,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玄学、佛学的冲击,已频于消歇。这种看法是失之偏颇的。实际上,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自西汉以后从未动摇,只是一度削弱过。一切试图有所作为的帝王,总是关心儒学的发展和运用。通常人们把南朝帝王,尤其是梁武帝奉佛看得极为严重,并得出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国的结论。其实,处在南朝战乱频繁,佛、道思想流行这一历史时期的梁武帝,与儒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将近半个世纪的执政过程中对繁荣儒学做了不少贡献。南朝经学以梁代最盛,也最具特点和代表性。这与梁…  相似文献   

17.
儒学发展到隋唐时期,受到了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强烈冲击,尤其是李唐统治者的重佛崇道政策,更加剧了儒学的衰微。两宋时期,这一态势亦没有减弱迹象。如何复兴儒学成为儒家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把意识形态的发展走向推到了十字路口。一、三教合流与两宋禅风的弥漫先秦儒学经过两汉经学的发展阶段,原有的理论特质受到销蚀,尤其是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新道家———玄学的洗涤,开始呈现衰微之态。到隋唐时期,这一趋势仍未得到遏制,这便引起了儒家思想卫道者的警觉。改造传统儒学、重新焕发儒学之精神,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的使命。鉴于传统儒学思辨…  相似文献   

18.
<正>儒学创造了发展的奇迹。儒学具有宗教性,却不是宗教,然而儒学持续发展了2500余年,积聚了难以穷尽其价值的学术资源与思想资源,足以媲美像佛教这类几乎与其同时产生的世界性宗教,而远胜于任何一家世俗性的思想学说。这堪称人类思想史上的奇迹、奇观。儒学之所以能够创造发展的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儒学开拓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交互并用、合力推进的发展道路。传承是循序渐进、点滴积累的常态发展,创新是突破屯邅、  相似文献   

19.
儒家没有新的,然而儒学是常新的.儒家的复兴在于儒学的重建.儒学的当代重建必须在当代的"生活-存在"的思想视域中进行,才能顺应当代的生活、而避免原教旨主义.这就需要对儒学史进行一种新的认识,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儒学三期"说.  相似文献   

20.
中韩儒学研讨会于1993年8月7日至8日在山东济南举行。来自中韩两国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提交论文20余篇。在会上山东社科院儒学所与韩国安东大学退溪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书,两个研究所缔结了友好所关系。两国学者就中韩两国的儒学思想及其发展的者多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中国儒学自朝鲜的三国时期开始传入朝鲜,到李朝时期达到鼎盛,主要受朱熹思想影响,形成以素有“海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