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嗅觉是人类进化而来解决生存与繁衍问题的“适应器”。大量研究证实嗅觉影响个体的人际知觉与道德判断,影响其亲社会行为、风险行为与消费行为的决策,但尚无文献系统探讨这些影响背后的作用机制。在综述各类研究的基础上,从种系发展、身体、情绪、认知与人际等维度出发,整理与总结了进化假说、生理学假说、情绪诱导假说、具身认知假说和社会建构假说等5种假说,在多个层面对嗅觉影响社会判断与决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释。当前研究存在着个体对气味的感知存在差异,不同研究对气味的剂量、暴露时间等操纵方式不同,未充分考虑嗅觉的跨通道信息整合等问题,未来应加强嗅觉在跨通道、本土化和跨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比如消费心理等领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学视角综述了饥饿对个体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广泛影响。饥饿会损害一般认知功能, 潜在导致决策与认知偏差, 并引发道德判断标准降低、社会态度改变以及攻击行为增加等现象。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出饥饿影响认知与社会行为内在机制的三种假说:自我损耗说、认知激活说以及协调机制说。最后, 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着饥饿主观感受差异、测量方法不够准确等问题, 未来研究需要提高饥饿的测量效度, 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对饥饿影响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 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但目前并不清楚社会排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跨期决策。因此, 本研究拟从跨期决策的评估和选择两个阶段展开研究, 揭示社会排斥对其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tDCS技术激活社会排斥的调节脑区, 以改善被排斥个体的跨期决策能力。研究结果将揭示人际情境因素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跨期决策的联合作用机制, 帮助被排斥者提高跨期决策能力, 提高被排斥者的个人成就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已有研究表明,形状感知与抽象概念之间具有隐喻联结并能够影响个体的判断与决策。当前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形状与人格的宜人性存在关联且能够影响个体决策。实验1采用内隐联想范式的变式探讨不同形状与宜人性词汇之间的联系,结果未发现长方形和圆形与宜人性词汇存在内隐联结。实验2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探讨圆润面孔与棱角面孔与宜人性词汇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圆润面孔与宜人词、棱角面孔与非宜人词之间存在内隐联结。实验3进一步考察形状与宜人性词汇的联结对公平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圆润面孔更易知觉为宜人,个体更容易接受其作出的不公平分配,而棱角面孔更易知觉为非宜人,个体更容易拒绝其作出的不公平分配; 并且,宜人性感知在面孔形状与被试的接受率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圆润形状面孔与宜人词、棱角形状面孔与非宜人词存在隐喻联结,且这一联结能够进一步影响个体公平决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大量行为与神经层面上的研究都揭示了温度与社会情感之间的隐喻关联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意义.“隐喻一致性效应”与“隐喻补偿效应”被用来阐述温度-社会情感隐喻的作用机制.而个体早期经验的不断“架构”构成了对这一隐喻形成的解释.此外,神经层面的研究也发现,脑岛可能是物理温度向社会情感隐喻映射的神经基础.未来的研究需从完善研究方法、深化作用机制、从发展的角度探索形成机制的研究以及注重温度-社会情感隐喻研究的应用拓展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物理变量对心理变量尤其是道德会产生影响,而其机制通常是具身认知与隐喻语言两种。本研究意在通过软硬的具身感受以及软硬的隐喻式意义联系来探讨它对于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一通过操纵被试的软硬身体感受,发现感受到软的被试会比感受到硬的被试更倾向于作出义务论判断。而实验二通过启动被试的软硬语义联接,发现在启动了软的意义之后,对比与启动了硬的意义来说,被试体验到了更少的厌恶情绪,并对同样的道德错误表现得更宽容。这表明软与硬这对物理变量在具身认知与隐喻语言两种机制上都对道德判断起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时间贫穷”对跨期决策和前瞻行为的影响及其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张的社会节奏使人们感觉时间正在变少,从而产生时间匮乏的心理感知和思维模式,这一现象概括为"时间贫穷"。"时间贫穷"会对个体认知判断、情绪和行为控制力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行为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行为反应-心理机制-神经机制三个层面研究时间贫穷对跨期决策和前瞻行为的影响。研究分为3个部分:(1)时间贫穷对个体认知判断、情绪和行为控制力的影响;(2)时间贫穷对跨期决策的影响;(3)组织中时间贫穷对前瞻行为的影响。通过系列研究,拟解决3个关键问题:(1)时间贫穷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判断,导致非理性决策行为?(2)时间贫穷影响认知判断和跨期决策的神经机制究竟是什么?(3)时间贫穷对管理决策带来哪些挑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对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而且对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度设计,避免个体和组织陷入"时间贫穷陷阱",同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魏勇刚  李红 《心理科学》2007,30(6):1514-1516
心理账户是普遍存在于个体心理中的一套或者多套记账体系。这种体系往往是以非预期的形式存在,并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潜在的影响。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使得个体在行为决策时往往无意识地偏离正常的价值判断或者计算法则,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作用机制可以解释儿童心理理论、价值判断、情感决策以及自我控制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摘 要 本研究使用ERPs技术考察隐喻句与本义句理解时程的异同,以研究汉语隐喻的理解机制。以句尾范式向被试随机呈现本义句、熟悉隐喻句、新奇隐喻句及错误义句各50句,被试的任务为判断每句话是否有意义。结果显示:两种隐喻句诱发的N400波形与头皮分布情况和本义句无明显差异,且两种隐喻句诱发的N400波幅高于本义句。本研究结果证明汉语隐喻义和本义理解的认知机制类似,支持隐喻理解的平行加工假说,且加工隐喻义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10.
高鑫  刘蕊 《应用心理学》2022,(4):333-343
情景预见是个体将自我投射到未来以预先体验未来事件的心理建构。通过梳理情景预见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探讨年龄、工作记忆能力及自我相关性的调节作用,并指出情景预见影响跨期决策的情境预期-情绪假说和“关注未来”的注意机制:一方面,情景预见后的情绪影响延迟折扣;另一方面,情景预见通过影响等待时间成本和延迟收益权重,改变决策偏好。未来可将情绪障碍个体纳入研究对象,细分预见的具体情绪,建立规范的控制条件及对神经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丁凤琴  孙逸舒 《心理科学》2020,(6):1327-1332
摘 要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与具身认知理论,身体净脏与道德概念存在隐喻联结;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并对道德判断产生一致性和补偿性效应;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中介因素有厌恶情绪和道德自我意象,调节因素有身体敏感性和道德敏感性;未来研究应在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神经机制、情境性、指向性、干预机制、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关于重要性的隐喻存在于多种文化之中。近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 重要性的隐喻建立在重量的身体体验之上。重量的身体经验会影响对目标对象重要性的评估, 重要性的概念表征也会影响身体的重量感知。重量的身体体验与重要性的概念可能存在着共同的神经基础, 并构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具身视角下的概念表征理论和隐喻理论为解释这一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重量隐喻涉及的范围, 以及重量隐喻形成的语言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optimal moment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how to improve human decision making has arrived. Thanks to 50 years of research by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scholars, psychologists have developed a detailed picture of the ways in which human judgment is bounded.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time has come to focus attention on the search for strategies that will improve bounded judgment because decision-making errors are costly and are growing more costly, decision makers are receptive, and academic insights are sure to follow from research on improvement. In addition to calling for research on improvement strategies, this article organize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pertaining to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nd highlights promising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
Dominance-submission has been linked to verticality in studies of metaphor, judgment, and online processing. In all cases, dominance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ocations in vertical space, whereas submiss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lower locations in vertical space. The present studies sought to extend this class of vertical metaphors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ttention. Two studies were conducted. In both, dominance-submission was assessed as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variable and covert spatial attention tasks were used to assess biases in vertical selective attention. As predicted, dominant individuals were faster to respond to higher spatial probes, whereas submissive individuals were faster to respond to lower spatial probes. These results reinforce a vertical theory of dominance-submission, importantly extending it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basic processes of selective attention.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ories of embodiment, metaphor, personality, and attention.  相似文献   

15.
面相是辨识和推断他人品格以及行为习性的重要因素, 但其内在机理有待深化。基于一般认知视角和进化认知视角, 从面相的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出发, 阐述面相识人的过程及其影响效果。从一般认知视角来看, 面相会通过不同的认知加工系统对识别个体特质产生影响, 识别到的个体特质在判断(能力、收入、社会层级)以及决策(信任、招聘与晋升)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进化认知视角来看, 面相会通过不同的进化选择机制对识别个体健康、基因状况发挥作用, 进而对判断(婚姻满意度、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择偶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此外, 面相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体特质等因素。未来研究应该考察不同面相之间的交互作用, 探索面相识人效果的边界条件, 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面相研究的外部效度, 关注后天修饰的面相的影响效果, 开展本土情境下的面相识人研究, 从而丰富面相的研究内容, 构建更加系统的面相研究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Taste sensitivity for sodium chloride in solution and sensitivity and preference for sodium chloride in bread were measured in 14 male patients undergoing hemodialysis.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sensitivity to salt taste following dialysis only when assessed using the bread samples. Patients on a lower sodium diet were more sensitive to salt taste in bread. Although the taste changes were not related to the decreases in serum sodium or to copper, greater increases in sensitivity were related to greater increases in serum zinc during dialysis.  相似文献   

17.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道德概念净脏隐喻映射的偏向性。实验一考察洁净和肮脏启动对中性刺激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二考察道德和不道德启动对中性刺激净脏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1)洁净和肮脏启动下被试对中性刺激的道德判断差异不显著;(2)道德词和不道德词启动下被试对中性刺激的净脏判断差异显著,相比不道德词启动,道德词启动下被试更倾向于对中性刺激作洁净判断。研究结果说明,道德概念净脏隐喻映射存在偏向性,从道德概念目标域到净脏始源域的隐喻映射力量更强。  相似文献   

18.
松-紧文化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新维度,它发轫于人类学的文化田野考察,致力于刻画不同文化间社会规范强度和对偏差行为宽容程度的结构性特征.松-紧文化有其较为明确的概念定义和成因,以及在国家、区域和个体层次上的测量方法.松-紧文化已广泛运用于自我、人格、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判断与决策、创新、脑认知神经和基因、恐怖主义与社会和谐等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主题之中.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甄别细分社会规范中的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并综合吸收其它研究视角的长处.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隐喻提取假说将隐喻联结的形成和提取进行分离, 并通过3个实验探究了道德概念与容器空间的隐喻联结及其受知觉加工深度和特征整合程度的影响。实验1采用空间Stroop范式, 实验2a和实验2b均采用启动范式, 实验3a和实验3b均采用加入任务要求的Stroop范式。结果发现:(1)在经典Stroop范式中未发现道德概念与容器空间的隐喻联结; (2)在启动范式中发现, 较深知觉加工深度下道德概念与容器空间存在较弱的隐喻联结; (3)在较高特征整合程度的Stroop任务中, 道德概念与容器空间存在较强的隐喻联结。结果表明:道德概念与容器空间存在道德为内、不道德为外的隐喻联结, 这种隐喻联结在映射上表现为双向性, 并且受到特征整合程度和知觉加工深度的影响, 同时也为隐喻提取假说提供了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