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本研究旨在探讨拥有生命意义与亲社会行为的相互关系。研究1对我国10省15所高校2375名学生的拥有生命意义、亲社会行为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2对四川某高校878名学生的拥有生命意义和亲社会行为进行间隔三个月和六个月的三次追踪测量。结果发现:大学生拥有生命意义与亲社会行为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拥有生命意义能稳定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拥有生命意义,但这种促进作用不够稳定;拥有生命意义对利他的、情绪的、匿名的、依从的、紧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只有利他的亲社会行为能显著预测拥有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命意义的内涵、测量及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者通常用目的和含义来定义生命意义,或者把它定义为多维度的结构。认知、动机和情感是被提及最多的生命意义的组成维度。动机和认知维度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认可,而情感维度存在较大争议。生命意义是幸福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够影响许多与幸福有关的变量。目前的研究对生命意义的动机维度(生命意义寻求)及如何获得和提高生命意义研究较少,今后的研究可针对这两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3.
宠物与人类的关系日益紧密,宠物的道德地位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文通过预研究将宠物分类成传统宠物和非传统宠物,并通过研究1~3探讨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传统宠物道德地位高于非传统宠物,该差异由能动性、感受性、危害性中介;(2)比起非传统养宠人,传统养宠人感知到的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更高;两者感知到的非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无显著差异;(3)动物同理心在传统养宠人宠物依恋与传统宠物道德地位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宠物内部存在道德地位差别,表现为传统宠物主义,养宠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已有的排斥者研究范式通常存在诱发效率不高的缺点。本研究结合公共物品博弈框架(PGG),开发了一个能够高效地引发排斥行为的实验范式,并用两个实验对该范式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被试对损害团体利益的成员均表现出高度的排斥行为:实验1中实验组被试的排斥诱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2增加匿名/公开情境,发现实验组中,匿名条件下被试的排斥行为显著多于公开条件。结果表明,该范式能够稳定有效地诱发排斥行为,是排斥者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 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但目前并不清楚社会排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跨期决策。因此, 本研究拟从跨期决策的评估和选择两个阶段展开研究, 揭示社会排斥对其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tDCS技术激活社会排斥的调节脑区, 以改善被排斥个体的跨期决策能力。研究结果将揭示人际情境因素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跨期决策的联合作用机制, 帮助被排斥者提高跨期决策能力, 提高被排斥者的个人成就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班级心理辅导对学生震后心理复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为期三周的震后心理干预,对象为都江堰大乐学校学生217人,课程主题包括震后情绪调适和生命教育。结果表明:(1)震后42天至58天,学生的PTSR、心理症状整体上出现缓解的趋势,正向情绪表现出下降的趋势;(2)学生反馈辅导后的收获很多,减少了恐惧、学会了感恩、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感觉快乐放松。(3)班级心理干预显著促进了心理症状的缓解,延缓了正向情绪的下降,但对PTSR的缓解没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进行心理援助之前,对都江堰安龙镇某九年制学校学生进行受灾情况、复原力和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测查,目的在于探讨受灾情况和复原力对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独立和交互影响,并为心理援助活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震后一个半月之时,该校有32%的学生出现较严重的创伤后应激反应;(2)有亲人遇难的学生在闯入、回避、警觉以及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总分上均显著高于无亲人遇难的学生;(3)复原力中的积极认知和信任两个维度对降低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有比较大的作用;(4)复原力中的社会支持维度能够缓冲亲人遇难带来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姝玥  蒋钦  谢丹菊 《心理科学》2013,36(2):458-462
研究考查了大学生对一般生活事件和意外事故的乐观与悲观偏差,并检验不同测量方法是否会产生不同结果。通过对27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研究,结果发现:(1)在直接和间接测量时,被试对一般消极事件、意外事故存在乐观偏差,对幸免于意外事故存在悲观偏差;但对一般积极事件,被试在直接测量时出现乐观偏差,在间接测量时为悲观偏差。(2)在两种方法中,被试对意外事故的乐观偏差皆高于一般消极事件,但一般积极事件与幸免于意外事故的结果在直接测量时有显著差异,而在间接测量中差异不显著。(3)在直接测量时,消极事件的发生频率越低乐观偏差越严重,积极事件的发生频率越低则悲观偏差越严重;在间接测量中事件频率与偏差结果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道德决策是指个体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道德观或道德需求之间的冲突时, 对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利弊权衡并做出最终选择。道德两难困境是研究道德决策的经典范式, 而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受到诸多质疑, 道德两难困境的不现实性及缺乏有效指标量化功利论和道义论倾向, 无法对道德决策进行准确解释。针对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不足, 道德决策CNI模型通过多项式建模的方法, 分别计算个体对结果(Consequences)的敏感性、对道德规范(moral Norms)的敏感性以及个体的行为反应偏好(Inaction versus action), 能够更清晰的识别影响道德决策的重要因素。未来研究应围绕影响道德决策的其他因素、道德情境的生态效度以及跨文化适用性等方面继续完善CNI模型, 并进一步探索道德决策的潜在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延迟满足决策任务,要求儿童分别为自己和他人做出决策,本研究考察了观点采择因素对儿童情感决策发展的影响。实验一选取3岁和4岁儿童各40名,结果发现3岁儿童和4岁儿童在为自己选和为他人选两种条件下的表现均无显著差异,都倾向于做出延迟选择。实验二选取3岁和4岁儿童各60名,在为他人的选择中进一步区分了不同的观点提示条件,并增加了观点采择测验任务。结果发现,4岁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不同的观点提示条件下为他人选择时分别表现出了与为自己选择不同的决策趋势;3岁儿童尚未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在各种不同观点提示条件下为自己和为他人做选择时差异均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观点采择能力对儿童情感决策的影响是发展性的。随着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能够确立正确的延迟动机,为他人做出有效的决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