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在海德格尔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看法之外,对尼采的后期哲学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海德格尔批评尼采的后期哲学是一种主体性的形而上学,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则认为尼采完全消解了主体性的问题。本文则认为,尼采哲学是一种全新的主体性哲学,即一种"没有主体的主体性哲学"。在他的哲学中,主体性并不依赖于一种理性的意识、我思、自我或主体,而是意味着一种前反思性的生命本能或权力意志。换言之,真正的主体性意味着生命本能或权力意志的主动性(Aktivit?t)或自发性(Spontaneit?t),也就是权力意志向外和向上的自发性的释放与扩张。与此相对,传统形而上学所理解的主体性一方面是从权力意志的主动、自发和原初的主体性中抽象和派生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这种主体性的否定和压制。  相似文献   

2.
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是尼采哲学中的两个主导性学说。本文认为在这两种学说之间存在一种紧张的悖论式关系。本文将首先阐明永恒轮回、强力意志的含义,并进一步阐释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之间的这种悖论式关系,并最终将这种阐释与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联系起来。本文认为,我们只有站在存在之真理被遮蔽的角度上、站在形而上学终结的角度上,才能理解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之间的悖论式关系。尼采以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思考了古希腊哲学开端中的生成与存在,触及了形而上学史上的赫拉克利特主义和巴门尼德主义。但这种思考方式是非希腊式的,是极端现代式的。尼采以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彻底耗尽了形而上学的一切可能性,彻底遮蔽了存在之真理的声音,以生命之强力为标准来解释一切,从而使现代人不得不直面虚无主义的问题,直面西方哲学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王齐 《世界哲学》2012,(2):23-31,161
本文以互读的方法试图揭示克尔凯郭尔与尼采面对基督教信仰所采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克尔凯郭尔坚持生存者需要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而尼采认为上帝的"全知全能"性正是上帝要被杀死的原因;克尔凯郭尔极力张扬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而尼采则批判基督教人本主义的虚妄性和奴隶本性。尼采认为,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上帝正是形而上学式思想的残余,因此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在根本上是一种"基督教哲学";是尼采彻底颠覆了形而上学,真正使哲学的关注点落实到了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4.
在《否定的辩证法》中 ,阿多尔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形而上学 ,主张“把马克思叫做形而上学家”(阿多尔诺 ,第 14 - 15页 ) 。 现代西方一些哲学家 ,如海德格尔等 ,则认为“哲学即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 ,第 6 8页 ) ,马克思哲学与其他的西方哲学流派如尼采哲学并无本质区别 ,充其量只是在形而上学的模式下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 ,但仍是一种形而上学。这种观点也同样存在于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中。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所谓“学院派” ,坚持用各种现代西方哲学理论甚至用各种各样的本体论来“诠释”和“重建”马克思哲学 ,一些人甚…  相似文献   

5.
尼采哲学同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勒-庞蒂等为代表的现象学有着很多共识。首先,尼采哲学同现象学一样抛弃了现象与本体或"物自身"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肯定了现象是唯一的实在,并认为现象就是权力意志;其次,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具有赋予和创造意义的"意向性"特征;最后,尼采还承认权力意志的意义赋予或创造具有时间性的视角特征。从这些共识来说,尼采哲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现象学。但是,尼采哲学不只有现象学的一面,还包含了谱系学的一面。作为一个谱系学家,他否定了现象学的"明见性"原则以及对于"起源"的追求,而是认为任何"起源"都是历史性的,都是权力意志的偶然产物。从这一点来说,尼采哲学同时包含了超出现象学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马里翁认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本体—神学—论思想,一种以自我为基础(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cogito,ergo sum"),一种以上帝为核心(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sum,ego existo"),前者是一种并不完备的形而上学,后者则展现了笛卡尔的一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但是,关于笛卡尔的这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及其体系,马里翁在其《笛卡尔哲学问题:方法与形而上学》和《笛卡尔哲学问题II:自我和上帝》中分别给出了两种并不相同的解释,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大体上认可马里翁的第一种解释,同时应该对他的第二种解释保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7.
对尼采主要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研究,海德格尔所作的存在论解释和施特劳斯派所作的政治哲学解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本文分析了两者的优缺点。按照尼采哲学核心"超人—追求权力意志—永恒回归"的"三连论",对该书的前言和四个部分进行比较全面的解释,说明尼采的政治哲学毫无秘传可言,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反现代性"。尼采明确把永恒回归的学说归结为"再走一次"的"绝对命令",但蕴含新价值的创造和古代等级制的复古这两种不同旨意,从而为20世纪哲学留下广阔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8.
形而上学关于存在、知识和文化的最高的和超经验的原则的哲学学说。“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是安德罗尼克·罗德斯基(公元前一世纪)在对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进行系统化时提出来的:关于“存在物的主要种类”一书(《形而上学》应当是在《物理学》之后。对形而上学的解释与对哲学及其对象和在文化中的功能的理解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在20世纪的哲学中,各种往往是相互对立的对形而上学的解释得到了发展。在关于形而上学的解释中,有许多重复在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中甚至在前康德哲  相似文献   

9.
克尔凯郭尔与尼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哲学中两个富有特征的基本概念,“生存”和“存在”,最初是由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创造的。尼采的哲学思考始终围绕着“生存”的现象,克尔凯郭尔的思考活动不断深入“存在”的问题。因此,他们二人的兴趣都首先而且几乎只是指向人,指向人的生存和人的存在的。所以,他们的哲学不是一个以封闭方式包括人类学的形而上学体系,相反,其哲学活动的内在系统的基础完全在于将一切问题都概括为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人是什么?”和人成为了什么。这样,二者的哲学都是在一种实验“心理学”的名义下的哲学人类学。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哲学之思,并非一种由单层线性的同质性进化和异质转向所构成的历时性思想体,而是一个复杂的迷宫式的多层思想构境:海德格尔一生的主要劳作是在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颠覆和尼采对全部西方文明的终结之后,使形而上学启始的全部西方文化复基于被遗忘的存在;经过艰辛的努  相似文献   

11.
一对唯意志论(Volunlarism)或意志主义,通常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以苏联大百科全书的观点为代表,它指把意志看成是存在的最高原则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流派。这种解释通常把唯意志论规定为叔本华、哈特曼、尼采那样典型形态的哲学。解放后我国哲学界一般也  相似文献   

12.
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尼采探讨了道德价值的起源,区分了两种道德,倡导强者道德,重估一切价值,抨击西方文明,设计未来生活,人们通常正确地把尼采视作道德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然而海德格尔坚持认为,尼采还是一位形而上学家,虽然他仅是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他完成了形而上学的终结。’尼采认为,重估一切价值,是他对于人类最高的自我肯定活动所提出的公式。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认为,正是由于尼采的“价值重估”,现时代的精神运动才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公式。然而,价值重估的前提是“上帝之死”。毫无疑问,尼采给西方哲学带来的颤栗与他的“上…  相似文献   

13.
一.伦理学和经济学的互相交织对经济人和经济商品的伦理评价大多依赖于一个人对世界的一种形而上学解释,以及他对经济共同体的一种社会──哲学分析。人的形而上学沉思启发了他对于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个人理解。它们决定着他的价值等级和通过他所实现的要求的本质。即使演绎和归纳的解释极为不同,人的社会存在仍然总是被认为是一种事实。它的历史表述从先验的价值假定延伸到意志论的、直觉导向的学说,从个人主义解释延伸到关于社会过程的一种功能理解的客观主义态度。在神学观点看来,价值的形而上学规定是由启示保证的。在哲学解释中…  相似文献   

14.
主体客体对立是两千多年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基点 ,也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长期以来使用的主要方法。道家哲学严格说来不同于西方的形而上学体系 ,而是以心物一体、天人合一为特征的前形而上学。海德格尔以毕生的精力探讨存在问题 ,采用多种多样的表达 ,转换探询问题的角度 ,试图把哲学思考从形而上学体系中解脱出来。我们不妨借鉴海氏对前形而上学生存论的细密分析和阐述 ,对中国道家较为笼统综合的心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做一番新的审视。一、心物一体敞开的那片澄明在以往的研究中 ,道有时被解释为极细微的物质元气 ,有时被解释为不含任…  相似文献   

15.
尼采的形而上学侧重于人的自我实现,他将这种自我实现视为真正的道德。尼采的形而上学从目的上看是道德的;从性质上看是思辨的;从方式上看则是隐喻性的。其中,道德是核心,思辨与隐喻是必要手段。然而这三者都需要以胡塞尔现象学的某种理论为奠基:道德的主体本身必须是主体间性的,这需要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为其奠基;思辨则隐含着对现象学还原方法的诉求;隐喻作为一种想象力活动、联想活动,则需要胡塞尔现象学中想象力的自由变更、同质性联想、异质性联想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因此,尼采的道德形而上学需要胡塞尔现象学为其奠基。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与海德格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格尔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完成,这一说法并非海德格尔第一个提出来的。这句话确定了一个明显的历史事实,即黑格尔体系及其在19世纪中叶的迅速解体,结束了两千年来给西方哲学打上形而上学印记的传统。这一点也由以下事实表现出来,即:自那以来哲学成了纯学院的事务,而只有站在学院之外的著作家如叔本华、克尔凯郭尔、马克思和尼采,还有  相似文献   

17.
尼采反科学吗?尼采那里有一门科学吗?若有,是何种科学?这是在尼采研究领域颇多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清理尼采的科学批判,特别是前期尼采对以苏格拉底主义为标识的科学乐观主义(理论文化)传统的揭示,中期尼采主要在《快乐的科学》中形成的科学新理解,以及后期尼采对于"作为谎言的科学"的批判。本文认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尼采的科学批判始终致力于揭示欧洲科学或欧洲知识理想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基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朗佩特对"尼采语文学"的重构,指出尼采中期和晚期哲学的现象学倾向,认为尼采在哲学批判、意识分析、个体言说等方面的思想努力,足以构成一种"尼采现象学"。  相似文献   

18.
无底的棋盘上的游戏──德里达解构哲学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尼采到海德格尔,一直企图颠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这种形而上学,就是追求一种脱离时间和历史的永恒的东西,比如本质、存在、真理、上帝等等。但是,尼采由于把权力意志作为世界的本源,而被海德格尔称为“最后的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本人也在对存在的终极追求中,最终又返回形而上学的故里。德里达认为,所谓形而上学,就是依赖一种无懈可击的基础,一种第一原则或不可怀疑的根据,来建造整个意义等级的思想体系。在这个等级中,“所有与基本原理、原则或中心有关的词,如本质、存在、实体、主体。超越、意识或良知、上帝、人,…  相似文献   

19.
罗素于1900年发表了《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判性解释》,尝试把莱布尼茨哲学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解释。这种解释是逻辑主义的,声称莱布尼茨的整个形而上学都建立在其逻辑学的基础上。尽管这种观点在近几十年受到了一些挑战,但至今仍是英美学界对莱布尼茨的主流解释之一。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20.
尼采的整个唯意志论哲学思想体系主要是通过对悲剧的解释来体现的,因此有人认为,尼采悲剧思想是构成他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尼采的悲剧思想主要集中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在此书中,尼采在批判地考察前人悲剧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把阿波罗(Apollo,日神)和狄奥尼索斯(Dionysus,酒神)这两个概念引入悲剧思想领域。前者代表造型艺术,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