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采哲学同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勒-庞蒂等为代表的现象学有着很多共识。首先,尼采哲学同现象学一样抛弃了现象与本体或"物自身"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肯定了现象是唯一的实在,并认为现象就是权力意志;其次,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具有赋予和创造意义的"意向性"特征;最后,尼采还承认权力意志的意义赋予或创造具有时间性的视角特征。从这些共识来说,尼采哲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现象学。但是,尼采哲学不只有现象学的一面,还包含了谱系学的一面。作为一个谱系学家,他否定了现象学的"明见性"原则以及对于"起源"的追求,而是认为任何"起源"都是历史性的,都是权力意志的偶然产物。从这一点来说,尼采哲学同时包含了超出现象学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
无底的棋盘上的游戏──德里达解构哲学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尼采到海德格尔,一直企图颠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这种形而上学,就是追求一种脱离时间和历史的永恒的东西,比如本质、存在、真理、上帝等等。但是,尼采由于把权力意志作为世界的本源,而被海德格尔称为“最后的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本人也在对存在的终极追求中,最终又返回形而上学的故里。德里达认为,所谓形而上学,就是依赖一种无懈可击的基础,一种第一原则或不可怀疑的根据,来建造整个意义等级的思想体系。在这个等级中,“所有与基本原理、原则或中心有关的词,如本质、存在、实体、主体。超越、意识或良知、上帝、人,…  相似文献   

3.
在《否定的辩证法》中 ,阿多尔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形而上学 ,主张“把马克思叫做形而上学家”(阿多尔诺 ,第 14 - 15页 ) 。 现代西方一些哲学家 ,如海德格尔等 ,则认为“哲学即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 ,第 6 8页 ) ,马克思哲学与其他的西方哲学流派如尼采哲学并无本质区别 ,充其量只是在形而上学的模式下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 ,但仍是一种形而上学。这种观点也同样存在于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中。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所谓“学院派” ,坚持用各种现代西方哲学理论甚至用各种各样的本体论来“诠释”和“重建”马克思哲学 ,一些人甚…  相似文献   

4.
尼采是能为人类提供永久的思想财富的寥寥可数的儿个哲学家之一。仅就尼采在哲学范围内的影响而论,我们发现在他的作品中至少有三种迥异的哲学类型。第一种是“形而上学”。从这个角度来讲,权力意志可被解释为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尼采的相同事件的永恒循环之说也可依此解释。著名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简述了形而上学史,探讨了康德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接着概述和批判了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错误在于把存在解说为价值,在于在追问存在者的存在根据时遗忘了存在本身.在尼采以强力意志为根据的价值之思中,主体性形而上学忽略与遮蔽了存在.形而上学的秘密是根据律.形而上学通过根据律主宰了现代人的命运.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与超出就是把作为存在者原则的根据律拆解为作为存在原则的存在与根据相互归属的根据律.德里达认为,在阐述此在的存在机制与存在意义的基础存在论中,海德格尔区分了本源与非本源.他把本源理解为本真本己性.在德里达看来,这种理解还是带有传统形而上学亦即在场形而上学的烙印.德里达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再解读表达了他对形而上学的深刻批判和解构.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表明了他自己看到了比作为在场之存在还要古老或晚到的"事情".这种"事情"乃是对在场—不在场的绝对超出,就是德里达以踪迹之名所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是尼采哲学中的两个主导性学说。本文认为在这两种学说之间存在一种紧张的悖论式关系。本文将首先阐明永恒轮回、强力意志的含义,并进一步阐释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之间的这种悖论式关系,并最终将这种阐释与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联系起来。本文认为,我们只有站在存在之真理被遮蔽的角度上、站在形而上学终结的角度上,才能理解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之间的悖论式关系。尼采以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思考了古希腊哲学开端中的生成与存在,触及了形而上学史上的赫拉克利特主义和巴门尼德主义。但这种思考方式是非希腊式的,是极端现代式的。尼采以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彻底耗尽了形而上学的一切可能性,彻底遮蔽了存在之真理的声音,以生命之强力为标准来解释一切,从而使现代人不得不直面虚无主义的问题,直面西方哲学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一、超越:共同的课题尼采哲学是人生超越哲学,这不仅是由其哲学中的酒神精神、强力意志、超人等几个主要的命题、环节所决定的,也是由其在西方哲学史上所实现的转向所决定的。一方面,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柏拉图奠定了形上学的基础,洛克开了知识论的先河,而尼采则首创生命哲学。(详见陈效应著《悲剧哲学家尼采》第146~第157页,三联书店1987年版)他揭示生命的感受,探讨人生的意义及其实现,引起了现代心灵无尽的共鸣。另一方面,尼采哲学是按着叔本华的意志哲学讲的。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自在之物,一切现象包括个体的…  相似文献   

8.
我想在尽量简短的篇幅里谈谈我对尼采哲学的几点主要看法。一、尼采哲学的主题:生命的意义提起尼采,人们往往立刻想到“权力意志”和“超人”,在多数情况下,“权力意志”又被等同于强权政治,“超人”被等同于法西斯。通过这样的简单联想,就给尼采哲学定了性。我想,耍弄清尼采哲学若干重要范畴的含义,不能望文生义,而应把它们放到尼采哲学  相似文献   

9.
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尼采探讨了道德价值的起源,区分了两种道德,倡导强者道德,重估一切价值,抨击西方文明,设计未来生活,人们通常正确地把尼采视作道德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然而海德格尔坚持认为,尼采还是一位形而上学家,虽然他仅是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他完成了形而上学的终结。’尼采认为,重估一切价值,是他对于人类最高的自我肯定活动所提出的公式。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认为,正是由于尼采的“价值重估”,现时代的精神运动才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公式。然而,价值重估的前提是“上帝之死”。毫无疑问,尼采给西方哲学带来的颤栗与他的“上…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不仅把他的现象学看成是一种探究"本原"的哲学,而且认为现象学是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之理想的最终实现。但正因为如此,他的现象学被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批评为一种"主体性形而上学"或"在场形而上学"。本文根据胡塞尔在不同时期对于本原问题的思考,一方面论证胡塞尔现象学的初衷是要克服传统哲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困难,保持"形而上学的中立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现象学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形而上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世界哲学》2002,(3):80-80
尼采和海德格尔处于20世纪非常有影响的哲学家之列,而且他们对哲学和社会的影响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山西大学和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由山西大学和欧洲哲学论坛赞助)拟于2002年9月26—27日在北京举行学术研讨会,考查和评价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哲学,以便推进我们对这两位哲学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蔽而不明的。无论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领袖都严重地误解了这一基础,并使之局限于现代形而上学的总体框架之中。为了从这种粗疏混乱中摆脱出来,有必要思及马克思在同一方向上(亦即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批判上)有决定性开展的"同时代人",而这样的同时代人将特别包括海德格尔。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性在于"意识"的存在特性,这种存在特性是通过主体性被规定的,从而现代形而上学作为"我思"哲学或主体性哲学是以意识的内在性(Immanenz)来作为基本建制的。因此,对于意识或一般主体之内在性所持的本体论立场,便成为决定某种哲学是否从属于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尺度。在这一主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积极"对话",将开启出一个从根本上超越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视域,而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只有通过这样的视域才能得到真正深入的阐明。  相似文献   

13.
卡尔纳普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拒斥至今仍然影响着许多分析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驳卡尔纳普:首先,海德格尔哲学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典型代表,倒是要克服形而上学,只是克服的方向与卡尔纳普相反;其次,卡尔纳普在名词的动词化以及“无”的问题上完全误解了海德格尔;再次,卡尔纳普对to be问题的否定以及用艺术代替海德格尔哲学的企图等是科学主义的、独断的和简单化的.  相似文献   

14.
对尼采主要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研究,海德格尔所作的存在论解释和施特劳斯派所作的政治哲学解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本文分析了两者的优缺点。按照尼采哲学核心"超人—追求权力意志—永恒回归"的"三连论",对该书的前言和四个部分进行比较全面的解释,说明尼采的政治哲学毫无秘传可言,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反现代性"。尼采明确把永恒回归的学说归结为"再走一次"的"绝对命令",但蕴含新价值的创造和古代等级制的复古这两种不同旨意,从而为20世纪哲学留下广阔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15.
虚无主义是尼采对西方文化的诊断.尼采认为,要摆脱虚无主义就必须进行价值重估,重申权力意志的创造性力量.虽然海德格尔与德鲁兹对尼采的评价大不相同,但在对权力意志的创造性特征的理解上,他们具有相似性.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创造性的思想仍然是一种现代性的思想,它以"真实"为条件,创造就是将真实呈现出来.这种创造性的理念仍然是合乎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在"超真实"时代,虚无主义遵循的是一种消失的逻辑.只有这种逻辑,才能摆脱现代意识形态的效应,并以此为基础来探索现代文化的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王齐 《世界哲学》2012,(2):23-31,161
本文以互读的方法试图揭示克尔凯郭尔与尼采面对基督教信仰所采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克尔凯郭尔坚持生存者需要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而尼采认为上帝的"全知全能"性正是上帝要被杀死的原因;克尔凯郭尔极力张扬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而尼采则批判基督教人本主义的虚妄性和奴隶本性。尼采认为,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上帝正是形而上学式思想的残余,因此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在根本上是一种"基督教哲学";是尼采彻底颠覆了形而上学,真正使哲学的关注点落实到了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的哲学之思,并非一种由单层线性的同质性进化和异质转向所构成的历时性思想体,而是一个复杂的迷宫式的多层思想构境:海德格尔一生的主要劳作是在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颠覆和尼采对全部西方文明的终结之后,使形而上学启始的全部西方文化复基于被遗忘的存在;经过艰辛的努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与尼采关于主体性的论断,无疑成为人们判定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关系的节点。如果仅将二者的主体性思想聚焦于形式上的对抗,而不进行哲学史的梳理,则既有可能重蹈历史虚无主义的覆辙,还会使二者否定之否定的思想脉络断裂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据理抗争的渊薮。但是,倘若将其置于现代性自我确证的语境之下,以现代形而上学主体性的理性范式转换为视角,便不难发现,首先,正是经由尼采基于体现生命主体性的酒神精神及其强力意志的形上赋义,而使这种主体性精神逐渐超越了历史主义、浪漫主义、悲观主义、经验主义等各种(后)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原则,进而清晰地再现了二者之间的思想运动轨迹。其次,正是蕴涵于尼采生命形上学中的主体性精神及其身体理性范式,不但表征着现代形而上学主体性原则及其理性范式的转换与完成,而且在身体现象学对于意识现象学的反思与超越中,表征着现象学与方法论的转换与完成。最后,正是尼采这种基于现代形而上学主体性的身体理性范式的身体现象学,既整合了西方哲学史上经验、理性与信仰的偏执与独断,又整合了传统、现代及后现代的分野与断裂,进而彰显了其消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张力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表明上看来,尼采和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似乎是截然对立的。因为尼采否定了一切超越性的维度,坚持内在性的原则,并且提出了主人道德和超人,而列维纳斯坚持一种面向他者的伦理学,并且试图重建伦理学的超越性维度。不过,从更深层的视角来看,尼采与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并非只有纯粹的对立,而是有着很多基本的共识。首先,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对于人的内在性领域的肯定。对于尼采来说,这个内在性的领域就是权力意志及其所创造的意义、价值或真理,而在列维纳斯看来,这一领域就是主体通过享受和劳动所建立的内在性世界或家。其次,他们都肯定了一种无法被内在化的外在性维度,这一外在性维度在尼采的哲学中就是“偶然性”或“命运”,而在列维纳斯的哲学中则是“他者的面容”。不同之处在于,尼采所肯定的外在性没有伦理维度,而列维纳斯则明确地强调了外在性的伦理维度,并且将它理解为一种伦理意义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20.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作为主体性、创造性的审美态度是克服虚无主义"顽疾"的"良方"。通过阐明虚无主义的内涵和范围能厘清尼采对西方文明"顽疾"的诊断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他所开的"药方",我们将发现尼采是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处呼唤生命意志的回归的,以企让权力意志的创造返归主人的位置重新书写生命的美丽。尼采的人生观的意义在于渲染生命的激情来实现此在主体的审美创造性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