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否定<庄子序>(下文简称<序>)为郭象所作缘于<宋会要辑稿>的一条相关记载,而王叔岷先生以为宋人之说"未足据信".①然自王利器先生认郭象<庄子序>为伪作,②<序>的作者归属又成问题,余敦康先生指出王说"根据不足",③近年王晓毅先生和黄圣平先生分别在<文史>和<中国哲学史>上撰文,④(以下分别简称王文、黄文)或将史料与学理相结合,或专就学理分析以证<序>非郭象所作,二文启发笔者良多.然就已有的史料否定<庄子序>为郭象所作,其根据殊不充分;就学理而言,<庄子序>与郭象的<庄子注>并不存在二文所指出的那些矛盾.鉴于<序>对理解郭象<庄子注>及郭象玄学至为重要,故此不避简陋,谨陈浅见,以就教于黄、王二位并海内方家.  相似文献   

2.
黄钊 《中国哲学史》2003,(4):97-106
《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刊出了尹振环先生《也谈帛、简〈老子〉之研究》(以下简称“尹文”)一文。该文对拙文《关于研究出土简帛文献的方法论思考——回顾简帛〈老子〉研究有感》(见《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以下简称《思考》)和拙著《帛书〈老子〉校注析》(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以下简称《校注析》)提出了批评意见。由于学术观点的不同,提出意见进行切磋,是正常现象,本人表示欢迎。只  相似文献   

3.
关于儒家道德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这在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时时被提起的问题.自从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以"常识道德"定位<论语>①以来,这一问题就一直徘徊于中国文化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就几乎成了中国哲学研究者不得不时时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郭齐勇先生《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兼与刘清平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2 0 0 2年第 1 0期。以下简称“郭文”,标页码 )一文 ,在回到古典语境的经典解读中 ,努力发掘儒家“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与意义”,并引申出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 ,那就是 :该如何对待历史上的儒家 ?一从郭先生整篇论文来看 ,他对“父子互隐”和“孟子论舜”的分析 ,与其说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史研究 ,不如说是富于感情色彩的信仰辩词。“‘父子互隐’的命题”,既不为法律所容 ,又有违于伦理公德 ,其间的是非、道德明若泾渭 ,对任何一个奉公守法的正直公民都几近…  相似文献   

5.
拙文<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父子关系及其诠释的面向--从"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说起>(<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刊出后,引发了一些反响(包括疑问或质疑).其中有的学者指出,该文引述和处理了大量的史料,充分而翔实地展示了问题本身的历史与文化脉络,也扼要地清理出当代视野中几种可能的诠释理路与"面向",但作者本人的观点似乎语焉不详,特别是对于相关讨论在当代伦理与文化建设中的意义,没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先生先以中国哲学史家名于世。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其成名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同情之了解"不仅是冯先生成功写作《中国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也是我们今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原则与方法。冯先生后来又成了一位著名的新儒家。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潮中新儒家的一位典型代表,冯先生本人以及一般论者都公认为应以其"贞元六书"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为代表。文章赞同这个共识,但想补充一点,即广而言之,似乎也可以包括冯先生所著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在内。文章从其目录、内容、审查、批评、自觉与自白和"贞元六书"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论述。  相似文献   

7.
钱耕森 《现代哲学》2007,1(4):69-72
冯友兰先生先以中国哲学史家名于世。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其成名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同情之了解"不仅是冯先生成功写作《中国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也是我们今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原则与方法。冯先生后来又成了一位著名的新儒家。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潮中新儒家的一位典型代表,冯先生本人以及一般论者都公认为应以其"贞元六书"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为代表。文章赞同这个共识,但想补充一点,即广而言之,似乎也可以包括冯先生所著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在内。文章从其目录、内容、审查、批评、自觉与自白和"贞元六书"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论述。  相似文献   

8.
王心竹 《哲学动态》2002,1(1):32-35
20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00年至1949年.在这50年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多以人物个案为主.最早研究二程的论文有两不的<程伊川之宇宙观>(1921年),最早研究朱熹的论文有程南园的<与友人论朱陆书第四>(1915年).此时也有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著作问世,其中都有关于北宋"五子"、朱熹及其后学思想的论述,但人物个案研究的专著很少.最早的中国哲学史的专著为1915年出版的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9.
《原道》2015,(2)
1月24日,台湾儒家学者李明辉先生接受媒体专访,直斥"所谓的‘大陆新儒家',主要是以蒋庆为中心,包括陈明在内的一小撮人的自我标榜",这一评判引发了大陆学界的持续争鸣。曾亦、干春松、白彤东、唐文明等大陆儒学研究者纷纷作出回应,指出"港台新儒家"对传统中国政治肯定得太少,未必切近大陆现实,儒学复兴需要代际接力。此外,清华大学也举行了"港台新儒家与大陆儒学发展方向研讨会",赵广明、黄裕生、赵法生、李存山等西方哲学、宗教学、中国哲学方面的专家借此对蒋庆先生的"政治儒学"展开了评议,指出大陆儒学必须面对西方的挑战,做出自己的合理解释。蒋庆先生作为此次事件的风暴眼,他会对此作出怎样的回应?新浪历史有幸专访了阳明精舍山长蒋庆先生,以下是专访实录,《原道》特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受访学者简介:温克勤,男,汉族,1936年9月生,天津人,大学毕业,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学所)所长、<道德与文明>主编、天津市伦理学会会长.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国伦理思想史>(合作)、<伦理学简编>(主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概论>(主编)、<管理伦理学>(主编)、<干部道德教程>(主编)、<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主编)、<中华名人与治国>(主编)、<中华五千年美德丛书>(主编,获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项目奖)等十几部著作;<道德约束论>、<先秦儒家合理人生观述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道德>(获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项目奖)等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