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郭本禹博士的《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已于1999年8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全书共分科尔伯格传略、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方法、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和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等7部分,计22余万字。综览全书,可以发现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视角新颖。本书抓住科尔伯格理论体系的核心-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试图以此为切入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该书从德育心理学视角入手,对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一种体系性的…  相似文献   

2.
吉利根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修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要点之一是“公正”是个体道德思维的唯一取向。吉利根对此提出责疑,指出其在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上的问题,并从对已有研究材料、伦理哲学文献的考察和实证研究两方面指出人类社会和个体存在着“公正”和“关怀”两种道德取向及其与性别的关系。这是对已有理论的重大修正,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梳理了道德认知研究中的测量方法的理论脉络及其演进。道德认知的测量始于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临床访谈法。后来者从中汲取精髓,采用量表的形式进行道德认知测评,比如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以及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研究者将实验测量方法(比如IAT)用于道德认知测评。文章研究分析了各种测量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并对未来的道德认知测量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动态系统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基础上,Kaplan提出了道德动机的动态系统理论,把道德动机界定为认知和情绪成分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的动态发展过程。该理论有其特定的提出背景、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证证据支持。未来研究应着力解决道德认知与情绪的关系、环境因素的影响、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结合以及研究工具的完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思潮,强调身体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个体抽象概念及认知的作用。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出发,考察身体和道德认知加工的关系已成为现今道德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以往道德具身认知研究,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知觉符号理论、模拟感觉运动隐喻理论和进化理论四种道德具身认知理论,讨论并分析了现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未来的研究可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并依靠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具身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从康德的道德自律论到心理学家对道德自律问题的关注实现了一次由形而上的哲学构架到形而下的经验研究的转化。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家从心理发展尤其是认知发展的视角提出,个体道德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他律是较低级的道德阶段或类型,自律是较高级的道德阶段或类型;评定一个人是否自律应以其道德判断作为依据,由此涉及自律的标准问题。在实践层面,鉴于自律者具有可靠性、理性反思和意志力的特点,因而实现自律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在于主体拥有良心、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和相应的意志品格。  相似文献   

7.
认知科学的发现和理论已在哲学的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心灵哲学、认识论和语言哲学。考察认知科学对道德理论的实际作用的时机也已经成熟。本文不打算对这个课题作广泛的研究,只准备阐述与道德哲学家关心的内容有关的认知科学研究的方法。由于本文的目的,“认知科学”的标签在这里被使用的范围相当广,例如,包括对情感的研究或者对“热”和“冷”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人的最高本质“人本身”出发,来探讨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从价值理论看,康德哲学是以人的价值理念为核心来研究人的认知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9.
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是对道德知行脱离进行反思的产物, 反映了道德心理学和社会认知领域的最新进展。从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四个理论来对道德伪善产生缘由进行了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阐述。为了避免道德伪善的消极效应与不良后果, 进一步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来探讨了道德伪善的影响因素。考虑到现实生活中过分强调道德伪善的负面价值, 研究积极地审视了道德伪善在诱导认知失调、塑造和培养亲社会行为以及促进组织发展等领域的应用。未来研究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借鉴反应时和内隐测量技术来对道德伪善进行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 并对其应用性开展更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科尔伯格在其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道德教育理论遵循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学的实践检验和哲学的反思三位一体研究思路的循环,在美国当代道德教育领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创建了以发展为目的,通过道德讨论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并最终实现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的道德教育体系,对中国道德教育尚存的问题以及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5~14岁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认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问题的提出道德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虽然为确定儿童道德认知水平提供了一个基本构架,但不能具体反映儿童对各种道德现象的认知水平。因而,要深入了解儿童道德认知规律,必须对各种具体的道德认知现象进行研究。亲社会行为是道德行为的一种,儿童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涉及道德评价、道德动机等方面。了解儿童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我们解释许多儿童道德行为的机制,也可以为教育工作引导儿童开展合作、分享、援助等多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科尔伯格提出道德认知发展概念至今,已经出现对道德认知发展的几种不同解释,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阶段论、水平论和认知图式论.本研究通过对一份道德判断测验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建立模型的实证方法,试图验证已有的几种道德认知结构理论的正确性.研究表明:道德发展过程的确包含六个阶段,它们是按照一定顺序发展的.同时,道德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三个水平,并先后建立了三种不同的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13.
道德判断中的情绪与认知因素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对近年来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有关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研究发现和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介绍了外源性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行为研究证据,大脑情绪功能障碍者在道德判断中的异常表现以及道德两难任务所对应的大脑激活模式,着重探讨了情绪因素影响道德判断的神经机制和道德判断中情绪加工与认知加工相互作用的过程。揭示了情绪是道德判断的必要因素,道德判断是情绪加工和认知加工协同作用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近几十年来西方研究者有关儿童良心发展的研究表明,良心概念趋向于把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加以整合,西方研究者认为良心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方面。西方研究者对良心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对影响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先天气质因素和后天社会化因素进行了广阔而深入地研究。当前的研究也更加强调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对良心的影响,对良心测量方法的使用上研究者们也更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展望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道德判断是个体对于某类行为的善恶好坏和是非对错所进行的评价及判断。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 道德判断的具身研究随之展开。道德判断具身性的研究主要围绕身体清洁、厌恶, 身体温度及身体动作这3个维度展开。从皮亚杰及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概念隐喻理论和进化心理学3个角度对道德判断具身效应进行了理论解释和探讨。考虑到身体变量会通过情绪、认知因素进而影响道德判断, 今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道德判断应与道德判断中已有的理论进行整合, 同时对其与道德直觉的关系需要深入探讨, 并需进一步考察具身效应发生的时效性和动态性问题, 探讨道德判断具身效应的调节变量及个体差异, 同时要对道德判断具身效应进行跨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人类学转向是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趋势特点。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复兴下的存在主义人类学转向和趋势影响了具体学科的研究路径,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基点、研究内容和方法。"人之主体性"的研究基点、哲学人类学的方法特色、存在主义的伦理阐释方式、对道德主体的价值定位、对道德精神史的认知、对后资本主义社会新矛盾的判断等奠定了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存在主义人类学范式的研究基础。存在主义人类学既是当代俄罗斯伦理学阐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史的方法,又是线索。历史逻辑与主体认知相结合的方法,是将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规律与主体观念结合在一起论证道德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道德的基本方法,是当代俄罗斯伦理学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论原则。在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具体问题的研究中,从人的角度出发,突出人和人的主观性之研究特点日渐突出:它反映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认识中,呈现在当代俄罗斯伦理学家的研究内容里,还表现在对未来发展的道德预测中……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道德研究的方法论述介李士菊方法论问题,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目前道德研究要适应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新形势,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拟对恩格斯道德研究中所运用的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作以粗浅述评,以期对当前的道德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传统哲学借助哲学家的“思想实验”对道德进行研究,新近兴起的实验伦理学采用“科学实验”范式来探索伦理问题,特别是致力于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道德责任和道德价值的心理模式与认知机制研究.作为一种用实证方式探索伦理问题的有益尝试,“科学实验”的应用能够拉近“应该”与“是”的距离,使科学与人文走向合流.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世界从宏观上可分为自然界和社会,与此相应,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分为两部分:物理认知(physical cognition)和社会认知(sovial cog-nition)。皮亚杰提出了一般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阶段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即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一理论已被世界各国学者对认知——尤其是对物理认知——的研究所证实,而社会认知方面提供的论据还较少,主要是柯尔伯格对道德认知、塞尔曼对友谊认知的研究。社会认知的领域很广,其它方面的情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20.
基本理论道德建设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李奇 哲学研究11道德建设的大纲许启贤学习与研究12浅论中国特色的道德文明樊浩南京师大学报4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宋惠昌 理论 月刊lO共产主义道德的八对范畴李光耀高等学校 文科学报文摘5关于伦理科学体系的一点思考俞晓阳 国内哲学 动态ll伦理学基本问题之管见陈楚佳郑洲大学学报8再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兼与谭维克、陈平等同 志商榷壬兴洲东北师大学报4《“伦理学基本问题之争”外议》质疑夏伟东 国内哲学动态12伦理学研究方法新探魏磊等学习与探索4伦理学现代化的思考李抗美江淮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