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华达哥拉斯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康德 按汉字构造方法,“忍”属上声下形的形声字。把刀儿放在心上能坚持得住谓之“忍”,造字者着实是匠心独运到巧妙绝伦的程度。 别小看一个“忍”字,无论是和谐的生活、人际的交往;还是健康的身心、事业的成功;无论是大名鼎鼎的伟人,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凡人;无论是年逾花甲的老人,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似乎都离不开“忍”。为此,本文拟提出提高“忍”性方法种种,供读者参考。一心平气和“冷静法” 忍耐、忍让甚至忍辱负重──都离不开心平气和…  相似文献   

2.
“忍”     
“忍”字在今天的社会上已成了一个很受推崇的格言,同时也是一种时髦的装饰。很多人都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面,或者在自己房间里的墙上写上或挂上一个“忍”字,这样的装饰会  相似文献   

3.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  相似文献   

4.
锻炼忍耐     
一次,朋友一怒之下打了别人一巴掌,致使人家耳朵失聪,赔偿了几千元不算,还被拘留了好几天。事后他后悔不迭地说:“当时忍一忍也就没事了。”  相似文献   

5.
一位心理学博士在分析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时警告说,必须警惕另一种棍棒教育——过度关怀。他在说明这个问题时,使用了“关怀强迫症”这个词语。%所谓“关怀强迫症”,就是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不需要的关怀。并且,这种人还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从而使别人不能独立,当别人依赖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满足,感到自己有价值。%专家指出,目前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患有这种病症。二三十年前,父母采取棍棒教育的比较多,那时家中的孩子比较多,父母都忙于工作,顾不过来。所以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就少一些,一旦发生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6.
嫉妒伤身     
一切嫉妒之火总是从燃烧自己开始的。所以,嫉妒别人是一种痛苦的自我折磨。好嫉妒他人者,首先危及的是自己的身心健康。 这一点,前人早有认识。巴尔札克说:“妒者所嫉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会使他痛苦万分。”斯宾诺沙说:“就像厌倦者无法对付厌倦一样,嫉妒者以嫉妒糟蹋  相似文献   

7.
忍耐与软弱     
我国人民常说的一句解字谜就是:“忍字忍,弱字弱,忍字心上一把刀,弱字揉近两弓交”有难忍之事“忍”之,就犹如有把有刃的快刀,扎在心上,实在是难受极了。你看“弱”字之形就知道,两个弓字交在一起,曲曲湾湾,揉断心肠,还是不能站直,而且暗地里两眼泪水压在心底。要知道,这就是从古老传统的磨难经历中而得来之总结而成字。  相似文献   

8.
拒绝的技巧     
在日常交往中,你会发现有这样一种人.当别人有求于他时,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办到,总是行字挂在嘴边,到头来却因自己许了愿而不能兑现,结果失信于人。与其这样,倒不如当初该拒绝的拒绝。有的人就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其实巧妙的拒绝不仅不会影响你与他人的关系,而且还会达到“办事不成情意在”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你的拒绝更恰当、更巧妙;收到满意效果?不妨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暗示法就是不直接地说“不”,而是采取间接的方式,让对方领会到已被拒绝。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曾在山东潍县做过县令。他刚直不阿,执法严明,…  相似文献   

9.
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主义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服从于他。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总之,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却唯独没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或者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相似文献   

10.
奋斗     
奋斗是一个充满质感、厚度、韧性而又让人感到肃然起敬的词语,它的内涵丰富、内蕴深刻,因为每一个人都能从“奋斗”二字中掂量出它沉甸甸的份量.因为每一人都知道,一旦他叉无反顾地选择了奋斗之路,那么,他就会像一个朝圣者一样向着自己心中的麦加之地无所畏惧地向前、向前。凡是自喻或被他人称之为奋斗者的人,决不会是一个游戏人生、甘于命运和自安平庸的人,  相似文献   

11.
人为什么自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一名高二学生,还有一年就要参加高考,可他却逃学了,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没风度,不动人,不善辞令,还好冲撞人,好像自己处处不如人,因此对自己很失望,很灰心,感觉很自卑。每每看见男生、女生在一起嘻嘻哈哈互相逗乐很开心,而他自己也想介入他们的谈话,一旦他开口,却无人响应,他觉得好狼狈、好羞愧:“我为什么这么笨呢?”但如果发现别人谈的是他所不能了解的,就会感到索然无味,离群自走,害怕别人看出他的无知,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总爱对别人乱加“批判”,说谁谁怎样自私,谁谁如何贪心,谁谁怎样狡猾,谁谁又如何虚伪等等。这种人典型的特点是极度的感觉过敏,广泛猜疑,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是友好的行为误解成与自己作对;他们心胸狭窄,鼠肚鸡肠,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把自己看成一朵花,把别人看成豆腐渣;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  相似文献   

13.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  相似文献   

14.
沈德溶 《天风》2006,(24):20
经文:太5:27年轻时候,读这节圣经,觉得很容易懂,叫人分清是非,感到要照这节圣经去做,也并不难。几十年来,在社会中活了大半辈子,越来越感到主的话十分可贵,也感到要真正照主的话去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难就难在一个“说”字上。因为主的话不是只要自己分清是非就行了,而是还要“说出来”,对“是”要说“是”,对“不是”要说“不是”,这就很不简单了。试问:你在一个社会地位比你高的人面前,假如他对一件事说了个“是”或“不是”,而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他的看法却是不对的,这时你怎么办?背着自己的良心,跟着他说,还是明哲保身,不出声呢,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还是坦然无惧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就说“是”,“不  相似文献   

15.
榜样对比对少年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聶世茂 《心理学报》1966,11(2):64-71
目 的 提高学生自觉性,严格要求他们,从做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应具备的条件出发,来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这将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起一定的作用。马克思认为人是通过了解他人来了解自己的。他写道:“人在认识自己的时候一般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对比、对照,象照镜子似的仔细观看别人;”有的研究表明:少年评价自己的品质,只能在同他人对照、比较的条件下才能办到。 依据以上观点,本研究批初步探讨少年学生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与雷锋的优秀品德  相似文献   

16.
写文章讲究“犯”而能“避”.写作上所谓“犯”,就是指一个作者在他写作时,不可避免地与别人的作品在某一点上发生一定的重复,有某种相似之处,“犯”了他人的作品.所谓“避”,则与“犯”字相反,它讲的则是“避”开雷同,独辟蹊径,写出富有个性的作品.所以古人非常推崇“避”字,把它作为写作中的要诀.正如魏际瑞在《伯子论文》中说:“文章有众人不下手  相似文献   

17.
毫无疑问,渊博的学识和不断的创新是事业成功的基础。然而,离开他人的合作,任何人,无论是伟人还是凡夫,都无法实现成功。与人合作得是否愉快且卓有成效,完全取决于你与人相处的能力。以下的准则是自己一生的总结。准则一 “让我感到我的重要”几年前,我向劳伦斯学到一个信条,它成为我在人际关系上的启蒙。他说在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有个无形的胸卡,上面写着“让我感到我的重要”。这句话揭示了与人相处的关键所在。其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求得到承认。我们有情感,希望被喜欢、被爱、被尊敬。要求别人不把我们看作是个自动机。做为…  相似文献   

18.
似非而是     
有人总喜欢将污糟推给别人以衬出自己的清洁,这其实比别人更污糟,因为他留给自己并炫耀不已的.只是一种待价而沽的“清洁”。  相似文献   

19.
什切潘斯基(Jan Szczepański)博士,是波兰科学院副院长。在本文里,他试图总结一种所谓关于“他人”的通俗哲学,从而提出一些关于人、人性的新看法。他认为,他人是我存在的条件,离他则无我。反之亦然。在我与他之间有一种“中间”关系,即他称之为“奇怪的空间”。人之善恶并不是天然就在我或他之内,而是在于这个地处我与他当中的“奇怪的空间”之中。作者进而提出三个世界论:外在的物质世界、内在的精神世界以及在这二者之间的“中间”世界;后者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社会性的”,因此又称为社会世界。人类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都来源于此。三个世界——人类存在的三个方面涉及人的生活的全部范围。一个完人是善于处理这三方面关系的人。作者又认为,人需要全面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否则,就不能全面理解自己的人性。可是,人的内在世界(对他人)是密封着的,看不透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从来就不能够采取完全人性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什切潘斯基的“中间”世界论,使人想起马赫和詹姆士的非心非物的“中间东西”。两者似不无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迷信”这个词广泛地被人应用,大概不是从“文化大革命”之后开始的。虽然“破除迷信”是当时人们的口头禅,但是那多指“现代迷信”。其实,“破除迷信”已经是将近一百年的老生常谈了,迄今人们一听到自己不能相信的事物还喜欢用“迷信”二字驳斥对方,或指责对方的愚昧,而且还喜欢在前面加上“封建”二字,名曰“封建迷信”。要是你反问一句,“什么叫封建迷信?”他也许干瞪眼,说不出什么道道来。因为总爱指责别人搞迷信的人,往往迷信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