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论域,西周初年已大体成型,经先秦诸子的理论阐发,一直到清末,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政治实践中一直有着重大影响。民本思想的内涵是:民是注重民生的有德之君获得国家政权(天命)并且维护统治的根本力量。它包涵着一种内在的困境,表现为民本与君本的冲突,其实质是民作为目的性存在和工具性存在之间的冲突。造成这种困境和形成这种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民本思想并没有把民当作真正的政治主体。这是由王权和君主专制制度决定了的。明清之际和清末一些思想家对君主专制作了激烈的批评。中华民国建立后,于"民生"之外更讲求"民权",才使传统民本思想开始摆脱困境,为真正实现自身准备了思想与制度条件。当前我国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其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希望克服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在困境,以真正实现民主。  相似文献   

2.
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以及著作成果、讲学成就四个方面论述了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黄宗羲思想的现代价值。作者认为,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已经超越了君主专制制度下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范式,而开始走向民有、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的新范式。黄宗羲在哲学上建立了以“力行”为根本宗旨的实践哲学和“一本万殊,会众合一”的学术史观,可以启迪我们的开放性思维和兼容性思维,其批判求实精神及疾呼改革的理论勇气,也激励着我们今天坚持改革的决心和理论创新的勇气。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民本与民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其二,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稳固。前者属于价值判断,后者属于事实判断。但是,由于君主制实际上使国家成为“家天下”,所以人民的价值主体意义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君主制的弊病,在明清之际已引起一些士人的反思,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蕴涵着从君主制向民主制发展的种子。鸦片战争以后,造成了中国人民要反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又必须学习西方文化的长处的形势,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民主,首先是为了反抗侵略,救亡图存,民族自强。中国近现代的民主,虽然否定了与传统民本思想结合在一起的君主制,但仍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本文在简述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中国近现代的民主进程之后,从中得出了五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以民为本"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原则,近代以来常被人们质疑,即认为它与现代民主观念和民主制度不能相容。民本原则诞生于"周革殷命"这一历史事件中,周人通过对天命、德与民情三者关系的探究,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价值与准则。而近代之所以存在对民本原则的质疑,在于中国历史上曾经与民本观念关联在一起的制度设计是"立君保民"。尽管"立君保民"已然从现代中国人的制度考量中退出,但由于人们误将其与民本原则看成了一回事,便导致了这一误会。  相似文献   

5.
怎样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曾经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中缺乏民本思想,没有把人放到应有的地位对待。这种看法似乎过于简单化。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作为社会的根本。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神本”(或“天本”)与“人本”的对立,“君本”与“民本”的对立,只有从这样两个方面的思想交锋中,才能全面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一种“民本君主”的政治文化。民本主义与君主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质上是完全统一的。这种“民本君主”的政治文化,体现为“尊主安国”、“惠民安国”和“尊君爱民”三种不同的政治思想流派;决定了以安定、统一、秩序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想,以忠孝为核心的政治规范,以“天下之利”为主体的政治评价标准;衍生出严重弱化的政治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反抗意识,强烈的服从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极大的政治容忍性和高度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杨洁 《伦理学研究》2022,(1):135-140
孔子的“均、和、安”思想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公平正义意蕴。孔子以“均”为基,以“和”为贵,以“安”为重,将分配正义与仁义道德、民本经济统一起来,形成从“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正义层面,到“崇仁尚中”的内生道德正义层面,再到“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层面的理论逻辑,建构出一套有机联系的传统公平正义思想体系。以“义”为内在根据的等级分配正义约束逐利欲望膨胀以缩小贫富差距,保持财富均衡;以“仁”为本源的内生道德正义缓解社会等级固化以保障民之平等,维护社会和谐;以“利”为发展动力的民本经济正义增进民之福祉以实现富国裕民,保障国泰民安。  相似文献   

8.
重新辨析和评价中国文化的民本思想,其要有五点:一、崇尚道德、以民为本是儒家文化的"常道",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二、在儒家文化中"天民一致",在民意之上并无更高的所谓"天道合法性"。三、"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在儒家文化中民本主义高于王权主义。四、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君主制结合在一起,因此,民本并非近现代意义的民主。五、从民本走向民主,符合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型的逻辑,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应是"以民本和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相似文献   

9.
齐文化中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传统,这一思想传统由开国之君姜太公发其端,经由管仲、晏要等继承和发展,至稷下学官进一步发扬光大。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不仅是齐国富强的指导思想之一,而且对中国古化民主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段时间以来,受救亡运动、疑古风潮和极端阶级分析法的影响,先秦儒家的“法先王”思想屡遭抨击和批判,其实质被保守、虚妄、反动的表象所遮蔽,其价值被“厚古薄今”的思维定式所消解。从伦理向度看,“法先王”是先秦儒家以“立德”“弘道”为基本价值取向对先王之德、先王之道的形塑与倡扬,是阐旧邦以开新命的政治智慧。先秦儒家以“可施于礼义”的伦理标准,萃取和凝练了“五经”中的王道思想;从伦理维度进行理论开新,奠定了王道政治的坚实根基;用中庸之道为王道政治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方法论。先秦儒家“法先王”思想既具有强烈的批判功能,又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它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王道政治范式,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由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与台湾中华人文展望学会 联合主办的 “海峡两岸明清思想与现代人文”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9月6日至7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 作大会主题发言的海峡两岸四位学者是:台湾辅仁大学邬昆如教授、广州中山大学 李 锦全教授、台湾东海大学魏元圭教授、武汉湖北大学周积明教授。邬昆如先生的发言题目是《明代“天臣君民”之社会哲学思想》。他认为中国传统政 治 哲,乃帝王专制之政体,其德治、王道、仁政的内涵则是由道德劝喻所支持而缺乏法治的 民意牵制作用,可说有“民本”,但无“民主”的痕迹。社会…  相似文献   

12.
<正> 世人往往以为儒家的政治思想只有民本的观念,并没有民主的精神。实则不然。儒家的政治思想,就先秦孔子、孟子,乃至孔门后学编撰的《大学》等的谈论来看,原就已是非常富有民主精神了。我们当然不能说他们那些极其富有民主精神的政治思想,已和现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内容完全相同,但至少已极具现代民主政治的实质意义。并且,他们实也非常希望能通过他们当时的政治实践,尽可能地把这种政治的民主精神表现出来。因此,他们的政治思想,与其说是专制政治的思想,毋宁说已是一种中国雏型期的民主政治思想,是“世界民主论之先驱”地位的民主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3.
李进 《孔子研究》2012,(1):85-92
徐复观认为,民本思想蕴含民为政治主体的理念,此一民主理念与古代专制政治之间存有一"政治二重主体性的矛盾",最终导致民本思想蹈空与异化的局面;性善说乃是民主政治之人性论理据与价值根源,可以充实现代民主的根基;德治论的要义在于权力的道德自律,道德自律与法制他律的结合乃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证。通过对传统政治思想予以现代学理的阐释转换,徐复观深入抉发其中的自由民主精神,并反省其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的思想,横亘在传统和近代的交界处。因此,讨论明清之际思想的性质,是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如何从传统迈向近代的重要课题。本文摄取了明清之际思想的一个侧面——“由数达理”思维方法的产生、形成和夭折,由此来具体地剖析明清之际思想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与孔子和荀子思想相比,孟子思想更切近社会和政治,更强调民生和民本,虽具理想主义色彩,却有更鲜明的入世精神,且不乏核心价值的坚定性,从而才使中国古代社会有了制约权力放纵的理念和被广泛认可的政治、社会正义,有了得以追求的理想人格和值得向往的家给人足的幸福期待。也正因如此,在帝王专制日益强化的历史条件下,《孟子》之书终于在明清时期被皇帝痛恨和删节。孟子思想的遭遇证明了儒家思想的内在矛盾,证明其民本思想的伟大及其制约权力放纵因为缺少可操作性制度建构而软弱无力。然而其"仁政"思想,对于理解"中国特色",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夷待访录》集中表述了黄宗羲的政治与伦理思想,对封建君主专制展开了批判,憧憬着美好未来,对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进行了设计,其中最突出的是期待社会变革,由“天下为主,君为客”取代“君为主,天下为客”制度,实现社会民主化,在其伦理思想表示出鲜明的近代民主的启蒙元素.  相似文献   

17.
"民主"—"天惟时求民主",是三代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包括"做民之主"和"为民做主"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联系又各有侧重;前者突出治民、教民,后者强调保民、养民,并呈现为从强调治民、教民到重视保民、养民,从提倡刑罚到主张"明德慎罚"的变化。清华简《厚父》反映的是夏人包括殷人的思想,属于"民主"说中的治民、教民说,其对典刑的推崇,对民众的不信任("民心难测"),与周人重视保民、养民的"敬德保民"说有较大的不同。《厚父》的发现,对了解古代"民主"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民主"说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母题,春秋以后从中发展出民本说、民本君本混合说以及君本说,以往学者仅仅从民本说对古代政治思想做出解读,是难以对其做出全面、准确把握的,由民本转向民主才是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新儒学思潮肇始于“五四”时代,是对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所作的保守性回应。 新儒家学者自觉作为现代化实质内涵的科学和民主,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更是中国社会能否走出中世纪、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他们严厉批评腐儒冬烘们的顽固不化,指出科学和民主这两种精神“完全是对的”,应“无条件承认”。梁漱溟坦诚宣布:“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为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可见,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科学和民主,而在于如何要科学和民主,如何在保持民族文化自主性前提下消化、整合、涵育这些现代内容。  相似文献   

19.
《原道》2017,(1)
<正>近几年来,笔者尝试提出了中国法政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新命题——"民本自由论",即我国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民本传统,乃是人类文明之普遍自由传统的中国表达式。这一命题的学术基础,主要是笔者近十年来对西方自由传统与黄宗羲法政思想的对勘研读,以及以此为基础,逐渐开启的向我国先秦经典的上溯与回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思想界民主话语纷呈,既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苏维埃)民主话语之争,又存在外来民主话语和本土民本话语之别。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借鉴传承创新,最终形成既异质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又有别于苏维埃民主的"人民民主专政"话语体系。这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合法性话语机制,又奠定了现代中国主流政治话语的基本底色。梳理该时期"人民民主专政"话语的建构历程,考察这一进程中国共产党对各种话语资源的取舍、融合和再造,应该可以为当前中国特色民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历史资源和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