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10年10月19日,由清华大学国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主办的人文与价值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朱子诞辰880周年纪念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宣布中国朱子学会正式成立。来自中、美、德、法、日等国家和地区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  相似文献   
2.
真德秀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人求 《哲学动态》2006,15(6):28-31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又字希元,福建浦城人,人称“西山先生”。真德秀早年曾师从朱熹弟子詹体仁,为朱熹的再传弟子,他是南宋嘉定(1208~1224)以后继承朱子学的杰出代表。全祖望称:“乾淳诸老之后,百口交推,以为正学大宗者,莫如西山。”西山对理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积极宣传理学,发展理学,确立了理学正宗的地位,以致影响尔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五、六百年之久,他也因此而成为一代儒宗并从祀孔庙。近年来,海内外开始重视真德秀思想研究,论者的兴趣多集中在真德秀的“帝王之学”、“心性之学”、“本体与认知”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所谓心法学,即系统阐释儒家圣贤认识心性、修养心性、自觉地把自己纳入道统谱系的学说。《心经》是真德秀辑录传统儒家经典与程朱理学关于心法学理论而辑成的一部有关心性修养的书,它始终围绕"治心"的主题,集中阐发了儒家的心性之学,极力倡导儒学心性修养工夫论,表现为与陆王心学迥然不同的心法学传统。1592年,程敏政附注《心经》并很快传入韩国。李退溪是韩国大儒,自称通过《心经》而把握朱子学乃至儒家心性之学的实质与精髓。退溪对《心经》的尊崇深深影响了韩国儒学的文化生态,促使韩国儒学心性论一步步走向心法学,并自觉地排斥陆王一系的心学范式。退溪在研究与接受《心经》心法学思想过程中,通过对门人弟子讲授《心经》及其"附注"而形成了退溪学派对《心经》的推崇,并影响到以栗谷为宗的畿湖学派和以丁若镛为代表的实学派。可见,《心经》和《心经附注》已成为韩国心性之学的阐释与建构的重要思想载体,对韩国儒学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4.
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是众多社会文化思潮互动的结果。在道学话语创立的过程中,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魅力和人格感召起了关键的作用,朱熹则以其博学多识和精密论证把道学思潮和话语推向了一个高峰。在不同学派、不同思潮的相互交锋中,道学话语也在不断走向丰富和完善,并随着时  相似文献   
5.
朱子的书院教化运动极大地推进了南宋道学的社会化适应。朱子书院的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创造、传播新的知识、价值观和信仰(即道学)来影响社会革新,促进社会的变迁;通过道学价值观的教化与认同,塑造新的人格,从而完成书院师生的社会化;通过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锋来传播道学核心话语;通过科举实现对精英人才的筛选和分配。道学思潮也在官民两种力量共同推动下最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实现了其对社会的控制,迎来了南宋道学发展的又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6.
由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与台湾中华人文展望学会 联合主办的 “海峡两岸明清思想与现代人文”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9月6日至7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 作大会主题发言的海峡两岸四位学者是:台湾辅仁大学邬昆如教授、广州中山大学 李 锦全教授、台湾东海大学魏元圭教授、武汉湖北大学周积明教授。邬昆如先生的发言题目是《明代“天臣君民”之社会哲学思想》。他认为中国传统政 治 哲,乃帝王专制之政体,其德治、王道、仁政的内涵则是由道德劝喻所支持而缺乏法治的 民意牵制作用,可说有“民本”,但无“民主”的痕迹。社会…  相似文献   
7.
朱人求 《哲学动态》2008,15(4):65-70
"衍义"是一种解释行为,是指对文本及其意义的扩展、发挥,使之流传久远.所谓"衍义体",就是以真德秀<大学衍义>诠释体例作为典范的经典诠释方式.  相似文献   
8.
The formation of the discourse of Neo-Confucianism1 in the Song period was a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any social and cultural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o-Confucian discourse, the Cheng brothers (Cheng Hao and Cheng Yi) played key roles with their charismatic thoughts and impelling personalities, while Zhu Xi pushed Neo-Confucian thought and discourse to a pinnacle with his broad knowledge and precise reasoning. In the warm discussions and debates between different schools and thoughts, the Neo-Confucian discourse proceeded towards completion and perfection, and evolved as contemporary topics and thinking modes changed. The essay argues that “ding xing 定性 (stilling the nature)” was an important Neo-Confucian topic during the Song period. The doctrine of “stilling the nature” involves much central Neo-Confucian discourse such as the definition of xing 性 (human nature),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nature and qing 情 (feelings, sentiments), nature and xin 心 (mind, heart), nature and ren 仁 (benevolence, humanity, humaneness) and yi 义 (righteousness), nature and shi 事 (affair) or wu 物 (thing, object), the practice of preservation and cultivation, etc. Therefore, an examination of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Neo-Confucianism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its early history.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Liu Huawei from Zhexue yanjiu 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2008, (1): 47–55  相似文献   
9.
自汉平帝永平年间佛教东传中土以来,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之间便开始了数千年的相互激荡与相互融摄,儒佛交涉从此开始.历经了汉唐的磨砺鼓荡,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也日益精密.  相似文献   
10.
象山先生十分关注教化对人格塑造和社会安定的实践意义。与其心学旨趣相仿,象山更为强调的是教化的主体性。象山把教化的本质规定为自我教化,认为教化的关键就在于“正人心”,恢复“本心”,社会教化不过是自我教化向外推衍的结果。尽管通过讲明与践履,教化的最终目标是“一致于道”,但它又有着民众社会教化和士君子自我教化的分野,正是在这讲明与践履、民与士、社会教化和自我教化的张力中,象山先生开始了自己的教化理论与实践。象山坚信,人的普遍本质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因此,同西方教化理论相比,象山先生的自我教化理论通过向内在自我回归以实现人的普遍性的提升,从而达成了人的本质的自我认同而非异化,这一睿见卓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