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曾说:"宗教世界只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即使在宗教教条占主要影响的时代和社会结构中的文化,也存在着世俗精神."[1]从宗教的目的与要求来看,宗教总是把天国的神圣与现实的世俗看作是对立的,追求灭绝世俗的享受,宣扬天国的神圣与美好.  相似文献   

2.
《爱又如何》表现了“爱的困境”,十年后所写的《为爱结婚》展现的却是“爱的绝境”。从她创作的变化,可以看到世俗生活中潜藏的巨大诱惑。在这样的诱惑面前,爱情、理想、神圣、崇高纷纷被现实的物质利益和世俗精神所取代,作家也由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变为对世俗生存欲望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全方位浸染已是在所难免,以情感制作与“快适伦理”为表征的“后情感主义”审美趋向日渐明朗。然而,大众文化承诺给人们的欢乐神话与身体解放,却往往陷入娱乐透支后的身心疲乏和性感聚焦后的精神空幻,形象的欲望满足取代了文化的意义追索,审美正义与文化伦理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完全无视生命中的“痛苦”、“严肃”、“庄严”与“意志”一端,沉溺于“人生幻觉”“瞬间的快感”,在世俗娱乐中丧失起码的自知与清明,不但以“媚俗”为荣甚至以“恶俗”为乐,踏越了文化伦理的底线,使中国文化道统愈陷困境。  相似文献   

4.
孔子形象塑造的艺术观念和形式手段,与特定的时代环境、民族文化及社会关系紧密相连,伴随着时代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作用于历代创作者与欣赏者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美学思想,影响到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生活。这种“塑造”缘于孔子思想与形象展示因素的特殊同构性、不同创作个体特殊观念与情感的形象化表述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决定了人们从“认识”到“表现”不可能只有某种单一或固定的理解与阐释。这种造型本身,隐含着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因素,要求对孔子形象的塑造,力避将其绝对化的狭隘态度。除保持相对的历史原貌与文化渊源之外,还要包孕创作主体由此而生发出来的富有时代感的主观精神和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内核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改革和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时代氛围里,文化问题的探讨争鸣吸引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界学者的关注,一跃而成为八十年代中国的“显学”或“热门”。人们广泛而又逐渐深入地讨论着,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如何树立文化主体意识,科学地进行评价、选择、吸收、融合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的正确估价和批判继承的问题;积淀在人们的  相似文献   

6.
忠孝与神仙     
忠孝与神仙,在大多数人看来似乎是两回事。 从思想上说,忠孝是儒家人伦学说的基本价值,所注重的是世俗社会的人伦关系;神仙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理论的最高追求,所突出的是生命关怀和精神自由。从历史来看,在数千年的社会演进中,儒家一直是国家社会的正统学说,在世俗的道德伦理建设中居主导地位,道教则是以“裨益世教”的积极态度面向社会,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并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积极影响,济世以度世。  相似文献   

7.
梵二会议后,教会在不断强调教友在世俗生活中为基督做见证的责任。“他们生活在尘世中,置身于世俗事物中,天主召叫他们,要他们充沛了基督的精神,以发酵的方式,在世间从事传教事业。”(教友2)教友们“通过一切行动,奉献精神祭孔,处处为基督作证”,就是“以发酵的方式,在世间从事传教事业”。教会的这种要求,可以从三方面理解:第一,教会没有把“世俗事物”视为救灵魂的障碍,相反,却要求教友们“置身于世俗事物中”,来完成基督委托给教会的救世使命。第二,这种救世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为基督作见证。这种见证应…  相似文献   

8.
精神全息论     
“生物全息律”①和“宇宙全息律”②的提出为我们解开精神之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什么我们能相互理解、产生共鸣?为什么考古学家根据古代的一块陶片就可以发现当时的文化形态、精神面貌?我们认为,这是由于精神也存在着同样的全息律。简单说,精神全息律是说精神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波段的信息,故谓“全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部分已包含着整体,二者是等价的;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产生共振效应,相互识认。从思维的结构来看,人们都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式。不管那个时代、那个认识层次上的人都遵循着大致相同的思维程序:简单→复杂、个别→一般、现象→本质。不管他们所认识的对象有什么不同,他们所运用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却是一样的,即:运用概念、判判、推理所进行的归纳、分析、演绎或直觉等,即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是相同的。简言之,一切个体包含着相同的思维结构信息,这可  相似文献   

9.
论儒家天命信仰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天命信仰是建立在进化论的“生命共同体”原则之上的。它通过“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了人的世俗生命和天命的神圣性之间的统一关系,因此在儒家的“宇宙大家庭”关系里,可以推导出儒家式的公平和博爱价值观。在理论上可以用“性命之学”总括儒家的生命共同体信仰,其世俗与神圣相统一的精神主导了儒家科举考试的内容从汉唐的“五经”转向宋明的“四书”。儒家通过亲缘关系揭示的不仅是一种家庭纽带,而且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普世的和谐伦理,它体现了人在终极关怀方面的主体性、创造性;与西方的教堂救赎相比,中国人的信仰可以被概括为一种根植于“家庭生命延续”的世俗信仰。  相似文献   

10.
吴效刚 《学海》2006,(5):172-176
张爱玲的小说由一个个体化的叙述者,以一种先在的苍凉意绪,采用感悟式叙述方法叙述世俗生活,表达对人和生存的现代性理解,构成了苍凉感悟的小说形态。这种小说形态之中包含着关于世俗生活、实有与虚无、希望与绝望、“是”与“不是”的既各不相容又有序联系的多样性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1.
精神劳动及其价值问题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精神劳动及其价值问题刍议赵卫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曾深刻地洞察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的一个异常现象:以最经济的条件,从事以理性思维获取观念产品的那些复杂劳动,在世俗的衡量标准中,只有“微不足道”的价值。正如他们从理论上所概括的那样,在商品交换关系所能够达到的一切领域,人们“对脑力劳动的产物”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377页)。事实上,历史早已告诉人们,精神劳动同物质生产劳动一样,在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  相似文献   

12.
传统道教伴随着现代化步伐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新的世纪里 ,世界各大传统宗教都因应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程度不等地表现出世俗化倾向 ,从而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由此也引发了神圣与世俗之关系的讨论 ,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化究竟是此消彼长还是相得益彰 ,再次成为宗教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诚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化的关系 ,是各大宗教都不可回避的老问题 ,只是由于各大宗教在信仰、教理教义以及所处环境方面存在着差异 ,所以对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应。就道教来说 ,所谓世俗与神圣乃是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为四个方面探讨了儒学世俗化的现代意义:首先,指出儒学在现代所遭遇的最严重的困境,当是现代民众在“情感上拒斥儒学”;其次,分析了儒学被冷落的原因,认为就儒学自身找原因的话,这只能归咎于儒学后来的精神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坚持“贵族化”倾向,越来越背离原始儒学重“世俗”的精神蕲向;再次,以方东美与牟宗三为例,说明现代新儒家不但没有改变以往儒学的精神方向,反而更以现代理性的方式,把原始儒学原本十分明白易懂的说教变成了只有少数知识分子才能体悟的“绝学”;最后,就如何改变现代新儒家发展儒学的路数,以求实现儒学世俗化谈三点具体意见:1.须改变立场,由重“士”转向重“民”;2.须改变观念,由不能容忍世俗价值转向重视民众的世俗要求;3.须改变导向,由专注正面指导人生转向积极关注人生的负面。  相似文献   

14.
在希腊化时代最初两百年间,以多比雅家族为代表的犹太世俗贵族迅速崛起.伴随着犹太世俗贵族的兴起,犹太社会迎来了第一次希腊化浪潮.本文通过分析希腊化时期犹太世俗贵族兴起的历史条件以及犹太世俗贵族与世袭祭司贵族的夺权策略,揭示了这个时期犹太世俗贵族对犹太社会希腊化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对犹太民族认同造成的影响,并总结了这次希腊化尝试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游”体现庄子对自由的执着追求,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追求自由、诗意的理想境界,集中蕴积在“游世”、“游心”和“游境”的生存体验中。“游”作为一种生命动势及审美的节律呈现,成就于人与自然、身行与心知、个体与社会的有机合一,且融入真实、全面、自由的“真人”之境。在庄子那里,身体之游是以身体之动而身临其境,精神之游则是超越世俗的思想之游,真正的、完整的“游”性体验也必须是身体之游与精神之游的共融及合成。这种身心之游且共融所蕴含的艺术精神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创作和欣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独”观念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独”观念,尤其是在境界论方面,“独”可谓是老庄生命、精神境界的另一种概括,这主要体现在老子的“我独”,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见独”等内容上,老庄的“独”之境界论始终蕴含着人“法”道的思想理路.境界论又与践行密切相关,老子的“隐”是对精神境界较为彻底的践行,庄子则更为复杂,他面向的是世俗生活,在从至高精神境界向世俗生活践行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谴是非”,在另一方面又“谴是非”.  相似文献   

17.
刘世阳 《天风》2006,(8):34-35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然而,时下家庭纠纷、家庭暴力、离婚……成了司空见惯的事。一个和谐、充满温馨和幸福的家庭是人们所追求、羡慕的。基督徒是这个社会的良知,是这个时代的“光”和“盐”。一个基督徒的家庭应当是充满爱、喜乐、和谐的家庭,荣耀、见证主名的家庭。因为家庭是我们心灵  相似文献   

18.
当下如何复兴儒学?通过对儒学三次复兴历史的分析与总结,说明当代(当下生活的时代)循宗教的、哲学的、生活的路向复兴儒学都不足取,"儒学世俗化"应是当下复兴儒学所应遵循的路向。儒学世俗化,是祛儒学精神贵族化之魅,使之重归原始儒学之世俗情怀与世俗关切,而不是使儒学化为庸俗。为求儒学世俗化,儒学在当代迫切需要实现三大转变:(1)改变立场,由重"士"转向重"民";(2)改变观念,由不能容忍世俗价值转向重视民众的世俗愿望与世俗要求;(3)改变导向,由专注正面指导人生转向积极关注人生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们喜欢用“象牙塔”这个美妙文雅的词语来形容大学校园,在他们的心目中,这里是一方没有世俗杂质、没有邪恶污秽的净土,学子们心地单纯“安居乐业”。然而,作为从大学校园(“象牙塔”)走过的我却深深知道,这里并非静寂,情况也并非人们想象的这么简单,这么平淡,有人戏谑道“大学——半个社会”。诚然,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让人感到惊讶,然而,现在的  相似文献   

20.
贫穷可以培养人们的一种精神,一种勤俭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贫穷可以增加人们对弱者和底层人的了解、同情和体恤。贫穷的人还往往可以通过自己贫寒的生活经历和现状看到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平,产生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便能够明确地区分什么是正义和非正义,便能够主持公道。贫穷也是一种压力,能够激发起人们摆脱低贱地位和艰难处境的志向。贫穷的经历大多与苦难的经历紧密相关,这样的经历可以使有着这种经历的人比享用荣华富贵经历的人更能感触生活,看破世俗,挖掘人生的真谛;贫穷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自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