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09年12月5-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9"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滕文生、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韩国高等教育财  相似文献   

2.
陈欣雨 《哲学动态》2012,(2):104-106
2011年12月3-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国学院、孔子研究院和亚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11——儒家的修身处世之道"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韩、日、美、加、澳、巴西、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和大陆的  相似文献   

3.
张运生 《孔子研究》2011,(3):123-125
2010年12月4日—5日,第七届国际儒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国学院、孔子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承办.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四十位专家学者和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主要围绕"儒家...  相似文献   

4.
段海宝 《哲学动态》2008,(4):106-108
2007年12月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等单位承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7: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5.
2011年11月18-20日,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徐州师范大学、《江海学刊》联合主办,徐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创新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2011)"在徐州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  相似文献   

6.
国际儒学论坛.2010:儒家思想与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2月4-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国际儒学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相似文献   

7.
在诸多先秦儒学理论中,人道具有不能为天道完全统摄的本源性意义。在此基础上,这些儒学理论敞开了不能彻底消融于存有论视域的价值论视域,并建构了一种以价值论统摄存有论的价值哲学。这种价值哲学将价值的本源归于人道之仁爱情感,而不再进一步将其上溯天道,进而通过人的价值世界开显一切事物的存在。由于这种"开显"只是人的需求或意愿的表达,因此人对万物不具有存有论意义上的决定性,即此种价值哲学没有极端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之风险。随着"天道"地位在后世儒学中的提升,人道的本源性地位被遮蔽,儒家的价值哲学也转变为以存有论为价值论奠基的形态,这是后世儒学出现"崇天忘人"甚至"以理杀人"问题的重要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8.
2005年12月9日—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协办的“儒学与亚洲人文价值”(国际儒学论坛·2005)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达园宾馆隆重召开。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巴西、瑞典、俄罗斯、美国  相似文献   

9.
<正>2011年9月27日至29日,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在位于孔子故里曲阜的中国孔子研究院召开。世界儒学大会由中国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省文化厅、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济宁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孔子研究院共同承办。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2月1日—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7: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主题彰显了儒学一如既往关怀社会的品格,选择与经济相连,更能体现时代精神,说明儒学敢于直面问题,进行真诚的自省。大会吸引了国内外与  相似文献   

11.
土观·罗桑却季尼玛对汉地儒家的源流和特点的系统阐述,是儒家图景在藏传佛教视域下的首次完整呈现。其立足于"初儒教如星、次道教如月,最后佛则如日"的立场,区分了"儒"、"儒教"、"儒学"的内涵和特点;其通过对儒学不论述佛教因果轮回涅槃、四书五经和朱子并不抨击佛教的解释以及用佛教的观点诠释《大学》,表明其佛儒并行不悖的倾向,其对易学在藏地的影响以及藏地对孔子、易学的谬见清理,体现出当时藏传佛教对儒学认知的进一步深化,在藏传佛教与儒学交流认知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傅伟勋一直被看作现代新儒家之外的儒家批评者,文章则从三个方面证明他完全有资格归入现代新儒家阵营。首先论证他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的学者,在中国现代三大主流思潮(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中,他必然要选择文化保守主义,从而走向现代新儒家。其次就他的四个学术思想倾向来论述他只能归属现代新儒家。最后论述他具有第三代新儒家共通的思想特征,即:①推崇儒学,但不将儒学价值绝对化;②虽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却能客观地评价马克思主义;③坚持多元价值观,虽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但从不拒斥西方文化,虽强调儒家精神的现代意义,但决不轻率断言认同儒学乃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惟一方向。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1月26~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协办的“儒家制度化的基础及其可能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回龙观白鹭园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北京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0多位中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儒教制度化这一主题展开,就儒学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儒家的普世价值与儒教,儒学的重建与恢复经学传统以及建立儒学保护区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一、儒学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儒学要与现实相结合,要对现实和政治发挥作用是很多学者提到的话题。张立…  相似文献   

14.
孔子所缔造的中国文明之"长寿"令诸西方文明无法匹敌,孔子本人的成就与影响也令众多西方哲人瞠乎其后。有别于"轴心时代"的其他东西方文明,孔子所创的儒学是世俗化的而非宗教性的,且属政治伦理学而非政治哲学。近代德国哲人莱布尼兹率先因宗教上的"中国礼仪之争"认识到儒家文明的独特之处,但却主要局限于科学与宗教维度。继之而起的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对"中国实践哲学"进行了伦理学上可知论与渐进论的解释,从而对前者赋予了超越其时代的现代性,并对康德的伦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书乃作者二十余年以比较哲学的视角从事儒学研究之成果。其目的欲以中西比较哲学为切入点,呈现儒家哲学之特点,并对当代儒学所面临之哲学议题,如民主与平等、女性主义、环境挑战、国际秩序以及儒学之国际化,着力探讨。本书以分析哲学研究儒学,行文与分析力求清晰、透彻。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全面准确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滕文生提议并高度重视,国际儒联与中国无神论学会联合举办的"无神论与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专题研讨会,于2017年7月1日至2日在京召开。开幕式上,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桂晓风,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研究员朱晓明分别致辞,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做主题发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名学者围  相似文献   

17.
李存山 《现代哲学》2002,3(1):69-73
面对各种挑战,儒家哲学的现代转型问题仍需要作切实的严肃的思考。儒学已不可能恢复其历史上的“独尊”地位,但它要恢复其活力,成为现代社会多元哲学中的“一元”,就必须完成其现代转型,成为一种现代的“合乎理性的完备性学说”.承担起“人类各种价值的总协调”这一哲学使命。新儒学需要与其他学说进行积极的对话和良性的互动,不仅在“正德”方面突出其价值,而且在“利用”(经济)、“厚生”(生活)、“致知”(科学)和“立制”(政治)等方面与其他学说逐渐达成“重叠的共识”。人类在21世纪将更加提升“交往理性”,更加重视“正德”.儒学在2l世纪将彰显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尼山圣源书院、云深书院联合主办的"乡村儒学与乡土文明"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1月14~1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以及山东、河南、北京、河北、广东等省市的乡村儒学志愿者,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就乡村儒学与乡土文明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一、关于乡土文明的当代境遇与挑战南京大学张玉林教授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贱农主义"的思想,它表现为压制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也开始在中国本土回归和复兴。儒学理论的哲学建构是当代中国儒学复兴的一个重要面向。陈来先生的工作所寻求的,恰恰是以传统儒学的仁论为基础的哲学本体论的创构,在一定意义上,这一儒学形上学体系的建构是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熊十力、冯友兰等人形上学体系的继承和超越。《仁学本体论》一书的目的在于"将古往今来之儒家学说发展为一新仁学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正>2009年12月5-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和亚洲研究中心承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9: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1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展开讨论。1.内圣与外王以"内圣外王"阐释儒家思想,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因为安身立命最终的实现就是内圣与外王的贯通。林存光教授指出,"内圣外王"体现了儒家的一般政治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