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许丽颖  喻丰  彭凯平 《心理学报》2022,54(9):1076-1092
算法歧视屡见不鲜, 人们对其有何反应值得关注。6个递进实验比较了不同类型歧视情境下人们对算法歧视和人类歧视的道德惩罚欲, 并探讨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相对于人类歧视, 人们对算法歧视的道德惩罚欲更少(实验1~6), 潜在机制是人们认为算法(与人类相比)更缺乏自由意志(实验2~4), 且个体拟人化倾向越强或者算法越拟人化, 人们对算法的道德惩罚欲越强(实验5~6)。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算法歧视的反应, 并为算法犯错后的道德惩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群体讨论过程中信息策略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进  王重鸣 《心理科学》2004,27(1):39-42
启发式是人类决策的重要特征,然而对于群体分布式加工条件下的启发式研究却是一个困难的任务。本研究利用多特征多选择决策任务与过程跟踪技术,对群体讨论条件下的启发式决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群体讨论情景下,决策者的信息呈现策略要更加完全,但决策者的信息搜索负荷并没有因此而增加,群体的各成员之间形成了信息策略上的分布式加工,所以在群体工作情景中的表现出相互依赖性与内隐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3.
两个实验考察了金钱和时间决策中决策者角色及相关因素对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两种决策中不同决策者角色都会引起风险偏好反转,人们在为他人决策时更偏向于风险寻求;(2)两种决策中风险偏好的反转都会受到任务框架、风险概率的影响,金钱决策中风险偏好的变化还受金钱数额高低的影响。金钱决策中存在决策者角色×任务框架×风险概率之间的交互作用,时间决策中没有发现这种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银玲  虞祯  买晓琴 《心理学报》2020,52(7):895-908
以往关于为自己和代他人决策的冒险行为研究结果不一致, 这可能是因为以往的研究没有考虑决策情境和决策者人际特质等因素对于决策行为的影响。社会价值取向(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SVO)是一种典型的人际特质, 是个体在对自我和他人资源分配时所表现出的社会偏好, 通常分为亲社会者和亲自我者。为探究SVO对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 采用为自己和陌生人分别完成多轮混合赌博游戏的任务。结果发现亲自我比亲社会者代他人决策更冒险。用模型量化的损失厌恶和对潜在损失的敏感度部分中介了自我-他人风险决策差异, 但只有对他人潜在损失的敏感度部分中介自我-他人决策的SVO效应。说明SVO会影响自我-他人风险决策, 且该效应可以通过对他人利益的关心程度起作用, 所以在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研究中应将SVO这一决策者的人际特质因素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5.
框架效应是指由于对事物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引起决策者偏好反转的现象。以权力的接近-抑制理论以及模糊痕迹理论为基础,研究探索了权力感对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实验一通过回忆法对170名学生被试进行权力操纵,综合运用四种类型的决策情境,研究考察了权力感与框架效应的关系。结果发现,高权力组被试的框架效应显著,低权力组被试者的框架效应不显著。实验二探讨权力感与框架效应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信息加工深度中介权力感与框架效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实验1采用艾尔斯伯格悖论的研究范式,探究被试对模糊的厌恶倾向以及在决策过程中所采用的决策策略。结果发现:被试对确定选项和模糊选项的选择存在差异;在肯定形式下倾向于确定选项,而在否定形式下则倾向于模糊选项,采用了利益最大化策略。实验2采用艾尔斯伯格悖论的变式,通过操纵概率和任务类型,发现:模糊决策具有情境依赖性,并非任何情况下个体都厌恶模糊。当风险选项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即获胜机率比较小时,人们会偏向模糊选项。  相似文献   

7.
连续性公共物品困境中信息结构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卫鹏  区永东  时勘 《心理科学》2005,28(3):580-583
选取240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局域网信息反馈,进行了模拟投资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1、在连续性公共物品困境和自协调序列规则下,先前决策者的合作行为在决策的早期和中期起到了明显的榜样示范作用,并导致后续决策者的合作行为增加;2、这种示范作用在决策后期不起作用,被试出于搭便车或者担心自己利益受损的心理会表现出较高的竞争行为;3、先前决策者的竞争行为在整个决策过程中都起到明显的示范作用,使后续决策者的合作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4、在没有任何信息反馈的情况下,被试倾向于在初期就做出投资决策,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8.
已有研究发现决策者在为自己与不同他人决策时,其风险偏好存在差异。但是当对后果严重性不同的事件进行决策时,上述结果也并不总是如此。为了探究在人身安全情境中决策者面对后果严重程度不同的任务时,为自己和为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差异,实验一采用人际亲密度和决策所带来消极结果的严重程度分别操纵心理距离与后果严重性,结果发现决策者在后果严重任务中的决策比后果不严重任务更保守,为自己和为陌生人决策均比为最好朋友决策更冒险。这可能是由于决策者知觉到的决策责任不同所致。因此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实验二引入决策责任这一变量,考察其在心理距离对风险决策影响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证明了我们的假设。  相似文献   

9.
黄馨茹  李健  倪荫梅 《心理学报》2023,55(3):481-495
在不同社会偏好类型中,研究者较为关注利他偏好及其信号功能。本研究探究在独裁者游戏中,决策者的利他偏好如何受到分配方案对接受者可见性的影响。实验1采用行为实验结合计算建模的方法,发现无论在选择或评分条件下,相比于行为不可见,当分配者的行为能够为接受者所见时,分配者都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利他偏好。此外,相比于评分条件,在选择时人们更加在意分配效率。实验2仅使用选择条件,并操纵社会规范,发现行为可见增加利他偏好的作用依赖于利他的社会规范,当存在非利他社会规范时,行为可见的影响减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利他社会规范下,当行为对接受者可见时,人们将表现出更多利他偏好。  相似文献   

10.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 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但目前并不清楚社会排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跨期决策。因此, 本研究拟从跨期决策的评估和选择两个阶段展开研究, 揭示社会排斥对其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tDCS技术激活社会排斥的调节脑区, 以改善被排斥个体的跨期决策能力。研究结果将揭示人际情境因素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跨期决策的联合作用机制, 帮助被排斥者提高跨期决策能力, 提高被排斥者的个人成就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管理咨询、代理投资等行业,甚至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为他人做决策。因此,探讨为他人决策者的决策规律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为他人决策者的个人心理机制,忽视了人际心理机制;多关注决策结果,忽略了决策体验。本项目拟探索(1)为他人决策者的个人与人际心理机制;(2)为他人决策者的决策体验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如何受多维度心理机制的影响;(3)为他人决策者的个体差异如何影响多维度心理机制与决策体验。最终希望构建一个完整的关于为他人决策者的多维度心理机制与决策体验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博彩行为与风险决策的特点,采用眼动研究方法对博彩行为中的风险决策任务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1)外部框架表征虽影响决策者的内部表征,但决策者的内部表征方式表现出稳定的规律;(2)参与者在博彩中面对损失时,认知加工的决策时间比在面对收益的博彩任务的决策时间长,凝视次数也多比较多,决策者的瞳孔直径比面对收益任务下更大;(3)博彩参与者的内部表征方式,随博彩任务的外部表征的框架,金额、概率、备择项间倍数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结论:概率信息是博彩任务中的决策者稳定的决策权重;决策者在面对损失时会更加敏感,导致在决策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加工负荷;博彩任务的外部表征对参与者内部表征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选取高厌恶敏感性和低厌恶敏感性个体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运用ERP技术考察观看厌恶、中性情绪图片时,不同厌恶敏感性个体注意加工时程差异。结果发现,从早期波开始,相比低厌恶敏感性个体,高厌恶敏感性个体N1、N2波的波幅都增强,但到了晚期波,高低厌恶敏感性个体注意厌恶情绪图片差异不显著,但高厌恶个体注意中性图片的LPP波显著增强。这表明高厌恶敏感性个体不仅对高厌恶图片有高注意,对中性情绪图片也表现出较多注意。  相似文献   

14.
李阳崔鹏  吴明证 《心理科学》2022,45(6):1436-1442
本研究旨在探究智能机器的道德决策速度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人们对其的信任程度。研究分别以智能机器与人类为道德决策主体,采用2(决策速度)×2(决策内容)的被试间设计进行研究发现,对于智能机器和人类,道德性决策均会使人们对其信任,而快速道德决策提高了人们对智能机器的信任程度;此外,研究发现能力感知是智能机器道德决策速度影响人们对其信任程度的中介机制。研究表明人们对智能机器与人类的道德决策速度知觉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记忆的可提取性效用是人们在评估过往事件时所感受到的愉悦或满意程度, 这种评估建立在人们从记忆中提取出的信息基础上。研究发现, 人们对过往事件进行评估时会出现违反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决策, 主要表现在三个实验现象上:峰终律、时长忽视和违背单调叠加性。研究者多从原型判断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现象, 但可提取性效用是否还有其他内在机制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建议来源和关系亲疏两个方面对突发事件下的决策框架效应进行探讨。采用2(建议来源:来自普通群众/消防人员)×2(关系亲疏:关系亲密/关系疏远)×2(任务框架:正面框架/负面框架)完全被试间实验设计。实验材料以突发事件为背景,根据Kahneman(1981)研究的经典“亚洲疾病问题”改编。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240名来自济南和重庆的大学生参加了实验。结果发现:①建议来源影响被试的决策反应,尤其是当建议来自专业人士(如消防人员)时,决策者表现出偏好于风险的单向框架效应;②关系亲疏导致不同的框架效应,在拯救包括亲属在内的受灾人群(关系亲密)时,框架效应非常明显;但当拯救陌生人(关系疏远)时,决策者表现出偏好于风险的单向框架效应;③当建议来源和关系亲疏共同作用于被试决策时,凡涉及关系亲密条件时决策者不管建议来源都表现出明显的框架效应;而当关系疏远时不同的建议来源导致决策者的决策框架不同。这说明,不同的建议来源和关系亲疏对突发事件下的决策框架效应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司法决策者对案件当事人的主观印象如何影响刑罚决策及情绪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要求法律与非法律专业被试对案情相同但对案件当事人的主观印象不同的刑事案件进行刑罚强度决策,并要求被试对犯罪行为所引发的情绪强度进行评定。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对施害人的消极印象比积极印象条件下产生更强的愤怒和厌恶情绪,更少的同情情绪,同时,给予的刑罚更重;被试对受害人的积极印象比消极印象条件下,低年级组被试对施害人给予的刑罚更重,但在高年级组被试中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被试在情绪强度上也没有显著差异。法律专业比非法律专业被试对犯罪行为所产生的情绪强度更低。被试的专业背景对量刑决策没有显著影响。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在施害人的主观印象对刑罚决策的影响过程中,愤怒和同情表现出部分中介效应,厌恶情绪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焦虑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焦虑情绪会对人类的决策行为及其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焦虑水平的提高会使决策者倾向于回避风险,做出保守的选择。近年来,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纳出了几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资源因素、信息加工因素、概率偏向因素与情绪取向因素等。这些因素的提出,促进了对焦虑影响决策的机制的认识。它们间虽有密切联系,但有待于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职场物化已待关注。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其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探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知觉到机器人的威胁是否会产生或加重职场物化现象。8个递进子研究(N=3422)探究了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第一,感知到机器人的威胁会增加人们在职场中物化他人的倾向,并且感知到机器人认同威胁(即对人类自身独特性的威胁)造成的影响更强;第二,控制感在感知机器人威胁(主要是认同威胁)影响职场物化中起中介作用,感知机器人认同威胁越高,控制感越低,职场物化越严重;第三,补偿控制的另外三种策略,即加强个人能动性、支持外部能动性以及肯定特定结构,能够调节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机器人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预警与应对机器人负面社会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以最后报价谈判问题为实验材料,考察了混合动机冲突情境中决策权力和社会角色的影响。结果表明:(1)决策权力对决策者的决定有显著影响。拥有分配权的决策者倾向于采取竞争策略,拥有要求权的决策者倾向于采取平均分配策略,拥有否决权的决策者倾向于采取合作策略。(2)社会角色对决策者的决定有显著影响。与陌生人角色相比,担任好朋友角色的决策者决定得到的点数明显地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