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张奎良同志在《哲学研究》1984年第9期上发表了《存在、实在、实体》(以下简称《存在》)一文,对存在、实在、实体、物质等范畴的规定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研究这些基本的哲学范畴,对于理解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确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不能同意《存在》一文对存在、实在、物质范畴所作  相似文献   

2.
《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刊载了田心铭、桑新民同志《再论经济制度的双重属性》(以下简称“再论”)一文,对我在《哲学研究》1987年第6期上发表的《经济制度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吗?》的质疑文章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辩驳,对他们在《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刊登的《论经济制度的双重属性》(以下尚称“属性”)一文的思想作了进一步解释发挥。从双方的论点看,我们的讨论关系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原理的理解与运用,关系到当前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方法论,因此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试析界定哲学的“价值”的方法论分歧──并非仅仅敬答杨清明《论哲学的价值范畴的真谛》一文陈述,赵守运感谢杨清明同志不吝赐教,撰写《论哲学的价值范畴的真谛》(《哲学动态》1993年第5期,以下简称《真谛》)质疑拙文对“一般价值”的界定。当前,我国哲学界主...  相似文献   

4.
《哲学研究》1985年第6期发表了我的《论新技术革命与旧式分工》一文后,又连续刊登了郝振省,林剑两位同志与我商榷的文章(见《哲学研究》1985年第10期,1986年第8期。以下简称郝文、林文)。还有的同志从方法论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与我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见《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拜读了这几篇文章后,我感到获益甚多,也很受启发。但觉得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才能弄清,不能到此为止。故此,笔者再陈管见,与郝,林等同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杨友成同志在《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较量》一文(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我不同意杨文的基本观点。同时,对目前学术界有些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是社会关系本体论(参见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一文,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以下简称“俞文”)或者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唯…  相似文献   

6.
艾瑛同志的《论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文(载《哲学研究》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艾文”),对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有关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我不同意艾文的基本观点。现将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提出来,与艾瑛同志讨论并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杜海燕同志在《哲学研究》1986年第2期发表的《论国家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杜文)一文,对国家经济职能改革问题作了有益的研究。我同意杜文中关于弱化现行国家经济职能的观点,但是,杜文关于列  相似文献   

8.
我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点浅见》的短文发表之后(见《国内哲学动态》第五期),《动态》第八期发表了石仲泉同志题为《论目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一文,(以下简称泉文)说是和我商榷的。文中提到要正确对待马列主义理论,要反对本本主义,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泉文未能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在我看来,石仲泉同志不仅对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的了解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而且对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的认识也是不正确的。下面谈点粗浅的看法,向石仲泉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9.
景天魁同志的《论哲学思维》一文(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4期,以下简称“景文”)对于哲学的功能与特点、哲学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的见解。但对于景文所提出的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的方式把握世界”,笔者则持有不同的看法,在此提出来和景天魁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基本问题和波普的“三个世界”》一文(见《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中,作者黄顺基、刘大椿和李辉同志认为当代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此,我不同意。本文针对黄顺基等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黄文)中的两点主要理由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与黄顺基等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1.
刘永川同志的《一个辩证命题的形式化》(简称《化》文,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6期),对我的《“矛盾”命题的无矛盾形式》(简称《矛》文,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1期)进行商榷。《矛》、《化》二文均以将辩证命题“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Ω)”形式化为宗旨。围绕此宗  相似文献   

12.
李延明同志在《怎样认识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一文(见《哲学研究》1986年第3期。以下简称李文)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哲学教科书提出了批评,认为“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不属于社会历史范畴,而属于认识论范畴;不是社会状态,而是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状态”。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同必然  相似文献   

13.
《哲学研究》1985年第6期刊登的秦庆武同志《论新技术革命与旧式分工》一文(以下简称秦文),探讨了新技术革命对职业分工的影响,认为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将导致职业分工的消灭。《哲学研究》1985年第10期又刊登了郝振省同志与秦庆武同志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郝文),提出了同秦文截然相反的看法,认为“新技术革命深化了职业分工”。本文也试图就旧式分工的外延与内涵以及新技术革命对职业分工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秦、郝二文的某些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以就教于秦、郝二同志。  相似文献   

14.
《哲学研究》1980年第9期刊登了吴江同志《再谈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以下简称《再谈》)一文,对我们的《论哲学中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文进行答辩。虽然我们不同意吴江同志《再谈》中的基本观点,但对他的答辩本身是欢迎的,因为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关系到如何从哲学上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和建国以来哲学领域斗争的历史经验的大问题。这对于我们坚定地  相似文献   

15.
继两年以来关于认识源泉问题的讨论之后,李伯钿同志最近又著文(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7期《认识论的一个基本理论》一文。以下简称李文)阐述他的观点,这对于进一步弄清问题,统一认识是有益的。李文的主要论点是: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实践也是认识的源泉;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最终源泉或叫源泉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派生源泉。由于我  相似文献   

16.
姚大志同志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6期上发表《意识形态与科学》一文(以下简称“姚文”),评论拙作《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姚文”澄清了拙作中的几个不妥之处,也提出了某些有启发性的见解。但令人遗憾的是,“姚文”不仅未对拙作所  相似文献   

17.
拙作《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下简称《实质》)发表后,承柯兆利同志撰文《柳宗元世界观辨》(见《哲学研究》1980年第3期。以下简称《辨》)商榷,启发甚多。《辨》文突出地提出了研究柳宗元世界观实质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拜读颜泽贤同志《方以智科学哲学思想初探》一文(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8期,以下简称“颜文”)以后,有些想法需要同颜同志商榷。现在,把我的看法写出来,以请教颜泽贤同志,并渴望其他同志指正。 一、颜文虽然仅就方以智的“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及科学认识论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没  相似文献   

19.
1986年第4期《哲学研究》刊载了田心铭、桑新民二同志《论经济制度的双重属性》(以下简称《属性》)一文。田、桑二同志在该文中对经济制度的性质、结构、内在矛盾以及弄清这些问题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作了探讨,读后受益不浅。但该文提出的经济制度具有上层建筑或思想关系属性的观点,却令人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20.
《哲学研究》1987年第6期上刊登了毕志国同志对我们《论经济制度的双重属性》(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一文中的学术观点提出质疑的文章《经济制度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吗?》(以下简称“毕文”)。这一质疑促使我们对自己的观点作了不同角度的反思,深感分歧不仅关系到与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涉及对唯物史观基本范畴、原理理解和运用的方法论,有必要做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