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涉及传销相关的心理治疗研究多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等心理创伤的个体,涉及"洗脑"后的心理干预个案的研究较少。文章介绍一例被传销"洗脑"的大学生个案的心理干预和分析,治疗师对其进行8次心理干预,结合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逐步改善来访者情绪,调整认知,恢复社会功能,提出针对此类来访者应注意认真倾听、不急于贴异常心理标签、挖掘深层次心理需求、避免来访者问题恶化等观点,以期为高校及医院心理咨询师处理相关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范方  耿富磊  张岚  朱清 《心理学报》2011,43(12):1398-1407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灾难后常见的心理病理问题, 灾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重要因素。该研究采用追踪设计, 历时2年对汶川地震后都江堰地区1573名青少年进行3次测查, 考察震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不同类型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与震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存在不同的作用关系; 震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对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损害; 震后负性生活事件、主观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存在联动效应, 即三者中任一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调查了汶川地震1年后的773名中学生,考察了其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地震1年后,中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低,其中男生的水平低于女生,初一学生的水平相对低于初二、高一和高三学生;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各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回避性症状与警觉性增高症状的影响上发生负向调节作用,在创伤暴露程度对闯入性症状的影响上不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动物模型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由于经历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或严重的创伤,导致症状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动物模型为条件性恐惧和应激敏感化模型。研究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长时程留存的恐惧性记忆、高唤醒等症状与大脑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三个脑区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功能增强密切相关。其中杏仁核活动增强是条件性恐惧记忆获得、保持和表达的关键神经基础。内侧前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的去抑制及海马向杏仁核传递的威胁性环境信息,促进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出现。在经历创伤应激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上调及多巴胺活动的增强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的主要神经基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研究证明多巴胺D2受体在改善患者症状中的作用比较重要,但仍需作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阐述了一个创伤后应激障碍大学生临床诊断与干预过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主要采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通过在来访者的大脑中输入一组如何保持平静情绪从而对抗焦虑的程序性知识,并结合临床放松训练使其达到自动化运行,重新新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使来访者能够进入正常的生活轨道。  相似文献   

6.
在"5.12"汶川地震后18个月时,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对都江堰地区1439名经历地震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感恩、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感恩、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均与PTSD症状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0.17和-0.24;(2)感恩不仅直接影响PTSD症状,而且还通过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PTSD症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2%。  相似文献   

7.
评估经历两次撞击的集体特大交通事故中36名伤员1周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以PCL-C为提纲,结合伤员自身、家属和同病房伤员的描述由评估者经过个体晤谈后完成评定.结果显示伤员最常见的症状是:创伤提示异常心理痛苦(83.33%),闯入性回忆(69.44%),回避创伤提示物品或境遇(66.67%),惊跳反应(63.89%),回避创伤相关思考(61.11%)和睡眠障碍(61.11%);63.89%的伤员PCL-C总分≥41;维吾尔族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严重程度高于汉族伤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其在地震30个月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学习倦怠和创伤后成长等身心状况。结果发现:(1)震后30个月的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情况较为严重,发生率分别达到6.6%和69.5%,女生和高年级学生是其高危人群;(2)学习倦怠总体情况比较轻微,学习的低效能感相对较严重;(3)创伤后成长的程度较高,且性别和年级间差异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似;(4)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学习倦怠等3个消极变量和创伤后成长之间分别为正相关、零相关和零相关。建议心理疏导人员将重心放在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的程度及激发受灾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方面,并充分意识到创伤后成长程度较高的学生也有出现心理不良状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郭静  周倩云  张振涛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0):1534-1543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震后最常见的心理创伤。以往研究多关注灾民在震后短时间内的应激反应, 地震两年后创伤心理研究非常缺乏。本研究拟结合汶川地震后进行的6次重复测量数据(2008~2016)重点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在震后不同时点的变化轨迹及影响因素; 震后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在不同时点的干预内容。预期研究成果不仅是对灾后心理创伤长期影响研究的补充, 也将为灾后救助政策以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后1年时,采用灾难暴露程度问卷、主观害怕程度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对地震极重灾区的3058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灾难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结果发现:(1)震后1年时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为9.6%,其中有目睹他人死亡经历的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6.2%;(2)灾难暴露程度能正向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主观害怕程度在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支持在灾难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但不能调节主观害怕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其中,无论支持的性质如何,父母和教师的支持都能缓解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而同学和其他人的支持则不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1.
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是近些年创伤后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估遭遇创伤事件患者的情况,本文将从年龄、性别、种族和文化因素、生理与心理共病、过去受伤史、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7个方面阐述影响应激障碍的因素,以期在影响应激治疗因素层面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正念干预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正念疗法的核心内容、作用机制,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正念干预具体实施过程及身心干预效果。分析表明,作为辅助药物治疗方式可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创伤后应激症状阳性率,调节皮质醇水平,缓解疼痛与疲乏症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心理健康及情绪调节,以提高PTSD患者正念水平及生存质量,目前对于单纯用药疗效差的PTSD患者,正念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来解决其PTSD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急性应激障碍(ASD)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应激障碍是个体在亲历、目击或面临一个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死亡威胁、严重伤害的创伤事件后的2天至4周内所表现的应激反应。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分离、再历、回避和过度警觉。文章回顾了以往的相关研究,从急性应激障碍的测评方法、发生率、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记忆的关系、心理治疗和干预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反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作者及其团队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反应进行了为期6年的研究,以期为震后青少年的心理恢复和发展提供帮助。本文主要介绍了6年来本团队在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理论分析、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干预策略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创伤后青少年主要的心理反应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概括了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和创伤后成长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影响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针对创伤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策略,并探究了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研究旨在探讨失独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潜在类别及相关因素,分析不同类别失独父母心理韧性的差异。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CL-5)、心理韧性量表对385名失独父母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失独父母PTSD症状存在三种潜在类别:PTSD高症状组(30%)、PTSD中度症状组(38%)、PTSD低症状组(32%)。(2)相比PTSD低症状组而言,PTSD高或中度症状组有显著的年龄和失独年限效应,PTSD高症状组中年龄≤60岁、失独年限<10年的人群所占比例较高;PTSD中度症状组的年龄≤60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更高。(3)PTSD高症状组心理韧性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应及时关注和干预小于60岁、失独年限<10年和低心理韧性的失独群体。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研究旨在探讨失独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潜在类别及相关因素,分析不同类别失独父母心理韧性的差异。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CL-5)、心理韧性量表对385名失独父母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失独父母PTSD症状存在三种潜在类别:PTSD高症状组(30%)、PTSD中度症状组(38%)、PTSD低症状组(32%)。(2)相比PTSD低症状组而言,PTSD高或中度症状组有显著的年龄和失独年限效应,PTSD高症状组中年龄≤60岁、失独年限<10年的人群所占比例较高;PTSD中度症状组的年龄≤60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更高。(3)PTSD高症状组心理韧性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应及时关注和干预小于60岁、失独年限<10年和低心理韧性的失独群体。  相似文献   

17.
心理创伤常常是引发许多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正确地理解和评价创伤对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单纯型创伤与复杂型创伤是创伤的两大类型,两者在创伤后症状的表现、治疗,与各类精神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的关系以及病因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回顾了相关文献并对现有研究做了尝试性的总结,同时在最后提出展望,希望未来研究者能加强对单纯型创伤和复杂型创伤两者的本土化和阶段性长程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追踪研究的方式, 在汶川地震后3.5年、4.5年和5.5年三个时间点, 采用反刍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后24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 考察主动反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 震后3.5~5.5年间,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主动反刍具有跨时间点的正向预测作用, 主动反刍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跨时间点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主动反刍与创伤后成长之间存在跨时间点的相互正向预测关系;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跨时间点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 但震后3.5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可以通过震后4.5年的主动反刍间接地正向预测震后5.5年的创伤后成长;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横断关系随着时间历程的变化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核心信念量表、主观害怕程度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以雅安地震6个月后的310名中学生为被试,考察其创伤暴露程度、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侵入性反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雅安地震6个月后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整体水平较低,其中男生水平低于女生,高一年级学生水平相对高于初一、初二和高二年学生。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创伤暴露程度可以通过核心信念挑战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起正向预测作用,也可以通过核心信念挑战经侵入性反刍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暴露程度还可以通过主观害怕程度经侵入性反刍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但是创伤暴露程度不能直接通过侵入性反刍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也不能通过主观害怕程度直接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大学生群体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创伤事件,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对创伤后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消极、不成熟和情绪中心的应对方式会加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积极、成熟和问题中心的应对方式可以促进个体的复原和成长。引导大学生使用合理的压力应对方式,可以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