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胜义谛又名真谛、第一义谛,此对世谛或名世俗谛而言。谛是真理的意思。真理有二:一是相对真理,二是绝对真理。世俗谛多为相对真理,胜义谛多为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由世间有漏智慧所通达,绝对真理由出世间无漏智慧所亲证。故胜义谛者,世尊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说:“若自内证最胜义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胜义谛。”[1]此中的“义”即是境,“胜”即殊胜的无漏智慧,意思是说,真如实相的绝对真理,是最胜智慧所行(证)之境,故名“胜义”。胜义谛既是绝对真理,当然绝对者,非转变性,非虚假性,常恒如如,故又名“真谛”。真谛于诸谛中第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副标题中的“再解读”三字,表示我对海德格尔解读阿那克西曼德箴言的一种反思和“视野融合”,并没有否定海德格尔的解读的意思,而是试图从中阐发出一种隐藏的含义。当然,这种含义也许是海德格尔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但它有可能暴露出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深刻矛盾的根源。一海德格尔在《阿那克西曼德的箴言》一文中,阐述了他对存在的一种“末世论”(Eschatologie)的理解:存在者之存在把自身聚集(λεγεσθαι,λογοs)到其命运的终结之中。迄今的存在本质沉沦于它的尚被遮蔽着的真理中。存在之历史把自身聚集到这种分离之中。在这种分离…  相似文献   

3.
“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歌德的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它形象地告诉人们,生活是朝气勃勃、不断前进的,从而激励人们振奋精神,热爱生活,努力拼搏,去创造幸福。短短八个字,寓意很深刻,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到,句中用了一个比喻,把“生活”用“树”来作比,然后引出“常青”来。这个比喻比较特殊,本体“生活”与喻体“树”之间,没有用喻词联系,两者直接构成了—个定名结构。本体作定语,喻体反而处于主位。人们常常称这种比喻为“反客为主”或“修饰性暗喻”等。这种定名结构的比喻也是运用比较广泛的语言现象之一。如: (1)红岩英烈张露萍,面对死亡,如此从容,怒目高呼“笨蛋,再补一枪!”这不就是真理光芒照耀的结果么?  相似文献   

4.
《周易》三才之道的神话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才”一词始见于《易传》,但“三才”观念在远古神话就已诞生,从原始墓葬可见之.三才之道中数字“三”具有“圣数”(Sacret Number)或“神秘数字”(Mystic Number)之属性,“三才”之“才”则代表着原始、初始之意.“才”又有“存在”之意,天地是一个存在的“场”,人是“在场”之物,人生天地间,必有内忧外患,故《周易》一书饱(?)浓重的忧患意识.古时王者多具有巫师的职能,巫是沟通天人之中介,故从贯通三才之道的“王”入手,揭示王/巫合一的神话属性,从而阐发天、地、人生生不息的“三才”观之神话意蕴.  相似文献   

5.
—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玛:十三,13). —他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事。(谷:四,2) —天国的奥秘,是给你们知道的;对其余的人,就用比喻。(路:八,10) 比喻一字来自拉丁语Parobola,是一种简短的小故事,用以阐述道德或宗教的真理。《辞海》对比喻有如此解释:“修辞学名词,比喻亦作譬喻,借彼喻此,所以曲达事理。增强文势者也,如孟子梁惠王‘犹缘木而求鱼也’皆是。”因此我们可以说,圣经中的比喻是一种简单易懂的小故事,对当年缺少教育及知识的平民百姓,耶稣用以解释较高深的信仰事理。  相似文献   

6.
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玛:十三,13) 他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事。(谷:四,2) 天国的奥秘,是给你们知道的;对其余的人,就用比喻。(路:八,10) 比喻一字来自拉丁语Parobola,是一种简短的小故事。用以简述道德或宗教的真理。《辞海》对比喻有如此解释。辞修学名词,比喻亦作譬喻,  相似文献   

7.
秋华 《天风》1996,(3):33-33
圣经箴言书说:“柔和的舌头能折断骨头。”多么美丽而有智慧的话语!我一想到这句智慧的箴言,就联想起一位刚信主的姊妹对我说她怎样被人训斥的那一段令人伤心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新年新智慧     
“智慧”是一个意义丰富的词,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词。智慧可以用来指“在实用的知识上有技巧和才干”。而对于生命本身来说,就是善良、和谐而又成功的生活。《箴言》是智慧的精华,而智慧的基础在于敬畏神。神是智慧的根源,惟有敬畏神的人才能得着真智慧。在旧约中,能结合应许、律法与智慧的一个观念,就是敬畏神;智慧和律法都能反映出真信徒在应许的合宜表现(华德凯瑟(walter c.kaiser)《旧约神学探讨》,廖元威,魏玉琴等合译,台北:中华福音出版社,1987年,第218页)。新约也提及智慧的属性(林前1:24),新约中的《雅各书》强调人的信心应加上行为;被人们称为“新约”中的箴言。人不敬畏神,就很难认识和掌握智慧。因为智慧不能离开他  相似文献   

9.
比喻(又称“譬喻”)是人们熟知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在各类文体,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特殊的修辞作用。秦牧同志说:“文学被人称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譬喻,我想简直可以叫做‘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这是深谙比喻之表达功效的精辟见解。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犹如精美工艺品上面的块块宝石,晶莹璀璨,闪闪发光。当然,比喻绝非仅仅适用于文学作品,凡是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形式(包括口语对话及各类文章体裁)几乎都可以用比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2,(8)
实相真理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佛法的根本契印,它形成了佛教同一切世间哲学、宗教及外道的根本区别。以“一切法皆佛法”故,我们现在所学的佛学(显教教理)都是释迦牟尼佛为随顺众生之机,巧善地以当时古印度哲学的文化背景而方便言示“离言”之佛法。末法时代,随着众生的根性渐浅而世间哲学(世智)的渐盛,多于甚深佛法上不生信解,反出疑谤,以是因缘,笔者力图随顺现代哲学之学识知见而方便浅释“实相真理”。  相似文献   

11.
刘悦笛 《哲学动态》2006,3(8):51-56
由“美的哲学”观之,“美”必定具有某种“真理”性的诉求,“美的真理观”理应得到充分论证。然而,在尼采之前的欧洲哲学史上,美与真的断裂,却一直被视为主流观念。一“真理符合论”缘何拒斥“美”?在“前柏拉图—希腊”(pre-PlatonicGreece)的所谓“大艺术”(theGreatArt)阶段,[1]“真理”一词(aletheia)尚保存着其去蔽、展现、揭示的原初内涵。真理作为一种Unverborgenheit(去蔽状态),[2]并非指对主体(认识、陈述、判断)的解释,而意味着对存在的开显。只是在发展到“物我两待”的思想构架里,真理才脱离了其原初的意义,而被赋予了“真理…  相似文献   

12.
李锋  刘睿 《中国道教》2004,(1):33-36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珍贵典籍,文约义丰,言简意赅。这部分地是因为《老子》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各类比喻俯拾皆是,散见于全书各章节。对老子的比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实质。下面按比喻所体现的思想内涵,结合其表现形式,将《老子》中的比喻分为五类进行剖析:一、“母”、“子”喻这类比喻出现的频率很高,是拟人化类比造成的隐喻。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1章》)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4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  相似文献   

13.
麦子与稗子     
陈志华 《天风》2013,(5):49-49
比喻是耶稣布道中最为常用的手法,透过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案例,阐明天国深奥的道理。"比喻常能引起听众发现真理的兴趣,同时向那些懒惰、顽固的人隐藏真理,使他们看不见,对于诚心寻求的人,真理就变得明显清楚了。"同时,耶稣常有对比喻进行解释的习惯,让门徒一听便明白其中的真意。如《马太福音》中撒种的比喻,耶稣用六节经文说完比喻(参太13:3—8),同样用了六节经文解释比喻(参13:18—23)。  相似文献   

14.
李克 《天风》2002,(12):29
教会中有人经常以“不可批评论断”的教导,作为信徒的生活规范。但很多信徒对此感到困惑,提出质疑。难道真的什么都“不可批评论断”吗?人类是“按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4∶24)。有思想、意志、聪明和智慧,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善于思考问题是人之本能。面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可以“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就晓得神的旨意”(罗2∶15—18)。保罗说:你们不要作小孩子,要长大成人,熟练仁义之道,学习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参来5∶13—14)。面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我们都应当有识别能力,有正确的观点,有发言权,为什么“不可批评论断”呢?  相似文献   

15.
《周易》作为中国古老的哲学著作,涵育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同时也从思维的深层影响着现代世界哲学与社会的发展。《周易》之所以对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在于它本身蕴含着的“动”的思辨和“变”的真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从这古老的哲学著作中寻求解释、寻找智慧、寻找到达彼岸的道路。《周易》把世界上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故《系辞》称“一阴一阳之谓道”同时,《易》伴随“阴”“阳”而产生的“动”“变”又寓于时位(时间和空间)的变通中。《周易》昭示于人们的,要“变通趣时”亦即说这种变动又要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乃指在时空交变之中,既要执常御变,又要御变求常,这便成为管理之学的不二法门。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又有自身的历史过程。当它发展到  相似文献   

16.
李世峥 《天风》2008,(9):22-23
"比喻"一词来自希腊文"para"(旁边或并排)和"ballein"(抛掷),意思是故事与真理并排,以说明真理.这是新约圣经(尤其是四福音)里特有的一种体裁,这些比喻都是耶稣亲自宣讲而由门徒记录下来的.比喻中的这些故事常常是一些浅显易懂的生活小事,通过这些向人们启示一个重要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趣味谜语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瘦辞”或“隐语”。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影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后来逐渐形成了谜语。  相似文献   

18.
提起“警策”,人们常常想到晋代陆机的《文赋》,《文赋》曰:“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 何谓“警策”?唐代学者李善解释说:“以文喻马也。言马因警策而弥骏,以喻文资片言而益明也。夫驾之法,以策驾乘,今以一言之好,最于众辞,若策驱驰,故云警策。”李善在这里说明了如下几个意思: 一、用警策来说明作文之道,只是一个比喻,即所谓“以文喻马也”。原来,警策是指马鞭,实际上,策也是指马鞭。  相似文献   

19.
陈志华 《天风》2011,(11):14-14
《箴言》是基督徒非常喜爱的经卷之一,里面有着大量对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教导,行文言简意赅,用词精炼深刻,哪怕是非基督徒,捧来静读都会有爱不释手之感。但在经文中也会出现比喻的手法来形象地说明一个道理。如“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25:11),这旬经文表达的意思非常清楚,就是道明智慧地说合宜话的重要。但为什么金苹果在银网子里就是非常的合宜呢?这在我们现代文化背景中是很难真正理解的。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两种思路来理解:  相似文献   

20.
虚室生白     
“虚室生白”这个词来自庄子。“虚室”指一间空空的房子,比喻富有余裕的内心。“白”喻指“智慧”。“虚室生白”,指的是内心的空间产生真正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