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当代比较哲学研究已超越了平行式的传统对比方法,开始自觉走向一种所谓建设性交锋与交融策略。(Mou,pp.337-364)这种比较哲学方法的目标在于,使来自不同哲学传统的思维方式,能通过反思性批判或自我批判而相互学习,从而在所共同关切的重要哲学问题上做出贡献。本文首先  相似文献   
2.
哲学如何剥夺艺术——当代“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死亡”、“艺术史结束”、“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呼声,在当代欧美美学界和艺术界越来越高,对中国本土的美学和艺术也开始产生重要影响。这些“空洞口号”既非艺术家也非纯美学家所创,而是肇始于当代美国分析哲学家阿瑟·丹托(ARTHUR C.DANTO)的“艺术终结”(THE END OF AR  相似文献   
3.
外刊学论     
卡罗尔:“艺术与人性”(Carroll,N.,“Art and Human Nature”,The Journalof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62,No.2,Spring2004)人性(human nature)的概念,不可避免地意味着跨越人类种族的普遍规律———就像语言使用如此的规律,它最可能依据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来得以说明。于是,将艺术与人性明确相联,便允诺了艺术与长期的、持久的、差不多是普遍的人类结构的特征相联。如果艺术是植根于人性的话,那么这将是一种回答:它至少部分地回答了我们进化的认知、直觉和情感结构的要素,是如何既满足社会生活的需求,又具有可传导性,并发生…  相似文献   
4.
濒临世纪末,"百年美学反思"热在当今学界方兴未艾.的确,百载美学史亟待以更高阔的视界来返现与俯瞰,而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潮的距离拉伸,才使得我们获得整体上回顾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可能.同时,现今美学受到悬临着的未来之牵引,又会不断地被抛入思想传统.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见,传统都是存活于历史性的解释中的,它是开放性地包涵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之间的对话.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理应以一种鲜活的解释学视角来观照百年美学的历时进程和共时矛盾.  相似文献   
5.
当代全球主义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美学复兴。如果说,20年前的美学还是艺术哲学和美的哲学,那么今天,美学已经被转化为一种平行的理论话语共存的广阔领域,全球的美学已经失去了中心。尽管美学延续了其来源于一定文化帝国的存在,但是原来形成的分化界限已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这些帝国化的国家已通过地域的传统而得到补充甚至被取代,或者已被重新创造,或者已复兴了来自过去的历史。由此,美学就终止了作为一种霸权的学术话语和理论构架,而投入到地方化知识的生产当中。于是,一种拼贴全球美学地图的工作就出现了,美学在民族或地域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问题亦被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6.
作为20世纪后半叶解构主义的急先锋,雅克·德里达已成为当代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但是,德里达晚年却曾明确表示过,大家对他的"解构"赋予了更多的激进的理解,其实,他的思想取向本来是趋于"保守"的.这皆说明,"解构"的意蕴还需要加以进一步的厘定,这可以从德里达对于"海德格尔-夏皮尔之辩"的解构策略当中得以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7.
刘悦笛 《哲学动态》2007,61(11):19-25
整个20世纪分析美学的核心问题是艺术,而在分析美学内部,艺术的核心问题则是艺术的定义。[1]因此,如何界定艺术,就成为了分析美学的“核心中的核心”问题。几乎每个重要的分析美学家都要在这个问题上给出自己的解答方案,并由于他们不同的定义方式而相互区分开来,然而,他们却囿于语言的视界而未看到其他的解决路数。如今的英美分析美学已经进入到其自身的反思期,在对待艺术界定的问题上,我们既可以采取超越分析美学的方法,但又要继承分析美学的遗产,即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一分析美学“艺术定义”的六套方案关于分析美学的艺…  相似文献   
8.
从审美角度观照自然和环境,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开始,但是从笛卡尔以来的现代哲学、现代科学和环境思想当中却缺失了这一维度。当代的“自然关学”与“环境关学”的出现,就是要超出以艺术为研究中心的“分析关学”传统,而去寻求审美观念曾经退场的新的生长空间。如从这两种关学对哲学的贡献来看,则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对“康德关学原则”的当代辩驳;2.对“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推动;3.对于“自然一文化”之辩的哲学反思;4.对中国古典“生态智慧”的阐发。  相似文献   
9.
刘悦笛 《哲学动态》2006,(10):71-73
由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四川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26~28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来自国际美学协会的20余位理事和国内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会议的主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并形成共识:今日全球美学面临着“文化间性”转向的问题,以往的理论家们是从东往西、由南往北看,而今的美学研究则逐渐展现出东方、南方过去和现在是如何看西方和北方。1.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国际美学协会主席海因斯·佩茨沃德在致辞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文化间性”的主旨,强调起源于…  相似文献   
10.
环境美学的出场,既与审美对于环境的关注之应用相关,又同当代艺术拓展自身而走向环境有关。正如我们的艺术概念已经被拓展一样,我们对环境的理解因而也得到了拓展,从“被拓展的环境感”到“环境经验”都由此凸显了出来。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鉴赏环境”的观念也拓展了环境的意义,关于自然的关学亦必须被考虑在其中。此外,环境美学与自然关学、环境关学与应用美学、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艺术与环境这四大关系,已构成了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环境美学更广阔的未来正在逐步地展现出来,这是因为,“环境价值”在人类生活当中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